破解古代诗词阅读的心理魔咒

时间:2022-09-03 02:09:11

破解古代诗词阅读的心理魔咒

鉴赏古代诗歌几乎是近年来高考必考的内容,而且分值在8~12分之间。对诗歌的鉴赏评价是指对诗歌的鉴别、赏析和评价。那么学生对于古诗的阅读鉴赏类内容感觉怎样呢?调查发现,学生在各类考试中古诗词的平均得分率为35%左右。这是为何呢?通过了解得知,学生对于古代诗词阅读除了缺乏较强的语感、较多的意象积累和必要的理解方法外,不知从何下手,从而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缘何会产生这种畏惧心理呢?不懂方法,所以不自信,所以畏难。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有意识地教授学生以方法,并帮助其解除恐惧心理,古诗词的解读与答题就不再是问题的问题了。

古代诗歌阅读难度大是由其特点决定的,它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它篇幅短小,常会省略很多信息;由于声律的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它常会打乱语序。因此,诗歌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解读诗句的一般思路应是这样:一是补充诗歌省略的内容;二是还原诗歌内容上应有的语序;三是抓住诗歌中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重要词语。即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当然,读诗不仅要读出其含义还要读出其韵味。那么怎样既懂意又知味呢?概而论之,读诗的一般步骤是:

一.利用五读法,从诗歌文本前后寻找启示

五读法,即指通过关注诗歌阅读题的前置提示语、诗歌标题、诗歌作者、诗后注释、问题题干等五个方面发现一些提示或暗示性信息,以帮助读懂诗歌,具体方法如下:

1.关注诗歌问题前的关于诗的题材或体裁说明抑或诗的诗序。诗歌问题前关于诗的题材或体裁的说明可能会告诉考生这是一首唐诗、宋词、元曲,或是其他时代的古诗,让考生明白作者是什么朝代的人物,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而诗序则更是能够补充介绍作者创作该诗的时令、地点、人物、天气、事件及相关背景等,给读者许多提示或暗示。

2.留意诗歌的标题。有这样一种说法:唐人作诗,最重诗题。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因而标题可以帮助考生解读诗歌体裁、呈送对象、时间、地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3.重视诗歌的作者。对于较为熟悉的作者,考生可以依据平素对其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的了解,有的放矢地对该篇诗歌进行解读,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4.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命题者为何要给本题增加这些注释,用意无非是给考生提供一些有关作者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遭际以及对重要词语的注解,使诗歌内容、主旨若隐若现,以帮助考生更为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5.留心诗歌问题的题干。问题的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难度的有意性降低。

二.从诗歌本身寻求突破

1.寻找语言暗示。即诗歌语言普遍具有暗示性。因此,在阅读一篇诗歌时,要善于发现描写景、人、事、物特点的词语和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句。直接表露情感的词如“悲”、“愁”、“孤”、“喜”、“闲”之类。另外,还要重视诗的首句(联)与尾句(联)。从诗的首句往往能够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或全诗主旨;从诗的尾句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或情感,因为诗的最后一两句往往会升华情感,或卒章显志。抓住了这些重要词句,就能够从中把握诗歌所写的景物、色彩、时令、环境、活动和作者的情感等。

2.把握情和景的关系。清朝著名学者王国维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总是表情的,而写景、写人、写事、写物总是为表情服务的,从来没有闲写的人、事、景、物。弄清了人、事、景、物和情的关系,也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当然诗歌的表情达意大都是通过以人传情、用事抒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来完成的,从而写成了借景抒情诗、叙事抒情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思妇闺怨诗等。

3.熟悉诗中常用意象的情感色彩。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大多是约定俗成的,什么意象表达什么样的意蕴与情感往往是固定的,如诗中“折柳”多表惜别,“月”和“孤雁”多用于思乡等。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够见此“象”而解其“意”了。

三.克服畏惧心理,沉着慢读细思

对于古代诗词,学生要多朗读和背诵书本上所选的篇目以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了解掌握古代一些文化常识。在考试中,考生除了学会运用上文所介绍的“五读法”和阅读诗歌文本外,还要解决古代诗歌阅读的心理畏惧问题。即针对平常考试或高考的古诗词题目,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试题所选诗词大都是较为浅显易懂的,这些题目是给大部分考生做的,不是用来为难考生的,只要掌握了一些解读方法,注意一些细节,都是可以通过努力予以解决的。

在阅读诗词时,考生可以先粗读一遍,了解其大意;接下来慢读一遍,即一个一个词地理解品味,古人在作诗时也是一个一个词地斟酌写就的;然后再细读一遍,弄明白部分关键词语和全诗的主旨句,以把握其情感倾向。对于一首诗考生至少要读够三遍。另外考生还要明白一点:即使不能全部读懂诗歌也没关系,因为这也不一定太影响做题,命题者一定会在题目出炉之前首先预测一下题目的难度,力争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做出来。有了这样的心理考量与准备,考生就不会因为不自信而手足无措了。

如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的古代诗词鉴赏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本题中诗词前的提示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如果该词的作者不是大家所熟悉的陆游,那么这个提示就很是重要了,至少它暗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再看诗歌的标题,该词的题目如果不仅仅是鹊桥仙这个词牌,而是还有另外的词题,那么这个词题就有可能暗含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至于该词的作者陆游,考生大都知道他是一位矢志不渝但又苦苦不得志的抗金英雄,对于考生理解诗歌就有了很好的背景前提。

那么词的本身又如何解读呢?经过对词进行如上停顿标示(当然还可以再标示细致一些)后,再加以慢读、细品、补充、调序,即可知本词大意如是: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棋戏,骑上骏马驰骋射猎,如今谁还记得当年豪迈之举!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乘着八尺长、开有三扇窗的轻舟,在长满苹草、烟雨空的小洲边独来独往,闲看镜湖风月。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

再看本词后面的注释,总共有三个,其中第一个注释命题者为降低难度,提示这是词人追忆当年的军中生活和生活的内容,以及词人当年的抗金豪气;注释二则暗示了词人创造该词时闲闷无聊而不得不寄情山水的无奈愁绪;注释三更是指明了该句所用典故的出处,暗示了作者用典的寓意。由此可见,诗后注释的作用非同小可。同时也说明了命题者为了让大部分考生能够读懂诗歌和答好问题会有意给些提示,以降低题目难度。

词后的问题设计亦资解读,“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里用了“情感”这个词,显然暗示词的上阕不是仅仅在叙事,而是叙中含情。进一步思考发现,这里有两组对比,一是今昔对比,即当年满怀豪情,纵情驰射棋戏,而今词人是黯然在江边孤蓑垂钓;一是人己对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愤懑之情溢于言表。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问题是:“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这里“用意”一词也暗示了考生此处为用典抒怀。结合词人的平生遭际和该词的前后内容不难看出,远在唐代的贺知章与词人有相似的境遇和相似的心情,作者借贺知章之典以抒个人愤慨不平之怀是确定无疑的。接下来,考生只要按照规范的答题思路与模式书写答案就可以了。

原来,考生只要掌握了诗歌解读的方法和技巧,破除了恐惧的心理魔咒,古诗鉴赏也是如此简单。

邢永进,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阜阳。责任编校:高述新

上一篇:思维方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下一篇:TGF―β1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