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河地段岩石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

时间:2022-09-03 12:40:00

下庄河地段岩石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

摘要:从岩矿鉴定入手,对下庄河地段发育的岩石特征及其蚀变情况进行分析统计,证实该地区属于低温变质岩相,岩石蚀变类型主要有云母化、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密切,是该地区找矿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下庄河;岩矿鉴定;蚀变;铀矿化

前言

下庄矿田位于贵东岩体的东部,属于花岗岩型富铀矿床,是燕山期多次岩浆活动的产物。矿田内的断裂构造发育,以东西向、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三组深大断裂构造带为主,控制着下庄矿田中铀矿的分布,构造活动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热液为铀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下庄河地段位于下庄矿田中南部,属于新桥――下庄断裂带的一部分。通过对下庄河地段钻孔岩芯取样进行岩矿鉴定,分析岩石特征和蚀变类型及程度与铀矿化的关系,寻找有利的找矿方向。

1. 岩石特征

本次钻孔岩芯取样15个,岩性以花岗岩为主(10个),其次有辉绿岩、正长岩和蚀变岩。

1.1 花岗岩

1.1.1 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石英、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副矿物为黄铁矿、磷灰石。钾长石,为不规则粒状、板柱状的正长石、微斜长石、条纹长石,粒径2.0mm~8.0mm,颗粒碎裂,部分蚀变成黏土矿物导致表面混浊,含量约占35%~40%;石英,它形粒状,粒径2.0mm~4.0mm,一级黄白干涉色,波状消光,含量约占25%~30%;斜长石,为自形板柱状的更长石,粒径2.0mm~5.0mm,颗粒碎裂,双晶纹断裂、扭曲,部分蚀变成黏土、绢云母、白云母、碳酸盐矿物等导致表面混浊,含量约占15%~20%;黑云母,片状,已基本上蚀变成白云母、绿泥石,并析出铁质矿物,原生矿物只有少许残留,铁质矿物已氧化,含量约占5%~10%;黄铁矿,正方形,含量很少;磷灰石,自形粒状,在岩石中零星分布。

1.1.2 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石英、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副矿物为金属不透明矿物、褐帘石及锆石。钾长石,为半自形板状、柱状、不规则粒状的正长石、条纹长石、微斜长石,见卡氏双晶和格子双晶,粒径2.0mm~5.0mm,颗粒轻微碎裂,部分蚀变成黏土矿物、白云母导致表面混浊,含量约占35%~40%;石英,它形粒状,粒径0.4mm~1.5mm,波状消光,一级黄白干涉色,含量约占25%~30%;斜长石,为自形板柱状的更长石,粒径1.0mm~3.0mm,见聚片双晶,双晶纹扭曲、断裂,部分蚀变成黏土矿物、绢云母致表面混浊,含量约占20%~25%;黑云母,片状、片状集合体,部分蚀变成绿泥石、白云母,并析出铁质矿物,含量约占5%~10%;金属不透明矿物,不规则粒状,含量较少;褐帘石,板柱状,偶见;锆石,自形粒状,偶见。

1.1.3 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石英、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副矿物为帘石、磷灰石及金属不透明矿物。钾长石,为半自形板柱状、不规则粒状的条纹长石、微斜长石,见格子双晶,粒径3.0mm~5.0mm,颗粒碎裂,部分蚀变成黏土矿物导致表面混浊,含量约占35%~40%;石英,它形粒状,粒径1.5mm~3.5mm,一级黄白干涉色,波状消光,含量约占25%~30%;斜长石,为较自形板柱状的更长石,见聚片双晶,粒径2.0mm~4.0mm,颗粒碎裂,双晶纹断裂,部分蚀变成黏土、绢云母、白云母致表面混浊,含量约占15%~20%;黑云母,片状、片状集合体,部分蚀变成绿泥石、白云母,并析出铁质矿物,含量约占10%~15%;帘石,自形粒状、正高突起,偶见;磷灰石,自形粒状、柱状,一级灰干涉色,含量较少;金属不透明矿物,不规则粒状,部分已氧化,含量很少。

1.2 辉绿岩

辉绿结构(蚀变强烈,辉绿结构隐约可见),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辉石;副矿物为钛铁矿、磁铁矿、磷灰石等。斜长石,为基性的拉长石、倍长石,见卡―钠复合双晶,板柱状,部分蚀变,含有不定量的绢云母、绿泥石、黏土矿物、石英等,含量约占55%;辉石,已基本上蚀变成绿泥石,碳酸盐矿物,并析出游离的氧化铁和其他矿物,含量约占45%;钛铁矿,树枝状、菱面体状,含量很少;磁铁矿,四方形自形晶,不规则粒状,含量很少;磷灰石,自形粒状、柱状,含量约占1%。

1.3 正长岩

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次要矿物为斜长石、石英、白云母、黑云母;副矿物为磁铁矿。钾长石,为半自形粒状、板柱状的条纹长石、微斜长石、微斜条纹长石,粒径2.0mm~5.0mm,有的颗粒达15mm~20mm,颗粒轻微碎裂,部分蚀变成黏土矿物、绢云母、碳酸盐矿物等致表面混浊,含量约占85%~90%;斜长石,为较自形板柱状的更-中长石,粒径0.2mm~2.0mm,见聚片双晶,颗粒轻微碎裂,双晶纹扭曲断裂,部分蚀变成黏土矿物导致表面混浊,含量约占5%~10%;石英,它形粒状,粒径0.2mm~1.0mm,一级黄白干涉色,波状消光,含量约占1%;黑云母,片状,已基本上蚀变成白云母,并析出铁质矿物,含量小于1%;白云母,片状,一组完全解理,闪突起明显,干涉色鲜艳明亮,含量小于1%;磁铁矿,四方形自形晶、不规则粒状,在岩石中零星分布。

1.4 蚀变岩

纤状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蚀变矿物绿帘石、纤闪石、钠长石、绿泥石、碳酸盐矿物、石英、金属不透明矿物及磷灰石组成。绿帘石,粒状或粒状集合体,正高突起,干涉色鲜艳明亮,弱多色性,含量约占30%~35%;纤闪石,纤维状集合体,多色性明显,正中――高突起,干涉色二级,含量约占25%~30%;钠长石,粒状,负低突起,一级灰白――黄白干涉色,含量约占10%~15%;绿泥石,片状,鳞片状集合体,多色性明显,干涉色低,正低突起,含量约占5%~10%;碳酸盐矿物,脉状、不规则粒状、土状,闪突起明显,干涉色高级白,含量约占1%~5%;石英,它形粒状,一级黄白干涉色,含量约占1%~5%;金属不透明矿物,不规则粒状、脉状,部分已氧化,含量约占5%~10%;磷灰石,自形粒状、长柱状,含量很少。

2. 矿化蚀变类型及其与铀矿化关系

矿区岩石主要的矿化蚀变类型有黏土化、绢云母化、白云母化、绿泥石化,其次有碳酸盐化、赤铁矿化等,部分蚀变类型与铀矿化的形成关系密切。

2.1 黏土化

分布广泛,是一种低温热液蚀变作用。原岩中的部分钾长石和斜长石破碎后被交代蚀变成了黏土矿物,导致岩石矿物表面混浊。

2.2 绢云母化

较常见,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的一种。斜长石被绢云母交代的同时析出石英和少量的方解石,绢云母集合体多呈透镜状、团脉状或不规则状分布,常与岩石的条带或片理方向一致,绢云母集合体呈浅色的斑点分布。矿化部位常见,与铀矿化关系密切。

2.3 白云母化

较多见,白云母有原生、自变质和它变质三种成因。其中,自变质成因的白云母是黑云母和绿泥石衍变的,沿黑云母的边缘分布,部分只保留了黑云母的残骸或假象;它变质是白云母交代黑云母、长石甚至副矿物的结果,分布不均。

2.4 绿泥石化

花岗岩中较常见,多是黑云母蚀变后的产物,大多保留了黑云母的残骸,蚀变过程中铁质矿物的析出使得绿泥石化多与黄铁矿、绢云母成细脉状或球粒状分布于花岗岩中。与铀矿化关系密切,常分布在含矿部位两侧。

2.5 碳酸盐化

较发育,早期形成的方解石为细中粒晶质粒状,集合体呈细脉状,广泛地分布在内外接触带岩石中;晚期形成的方解石多为隐晶质的发丝状、脉状充填于岩石裂隙。

2.6 赤铁矿化

发育较少,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的一种。原岩铁镁矿物中的铁组分分解、氧化为微小的赤铁矿晶体。同时,热液中也有部分赤铁矿结晶出来。与铀矿化关系密切,常分布在矿石的周围或成为矿石的组成部分。

3. 结论

综上所述,采样点岩石变质程度较低,多为低温变质岩相;不同岩性的围岩蚀变发育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花岗岩中的黏土化和绢云母化比辉绿岩中的发育,而辉绿岩中绿泥石化的发育程度较花岗岩中强烈;与铀矿化有关的矿化蚀变类型主要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岩石在自变质作用和他变质作用影响下,各种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性质的变化和差异,也最易使矿液失去化学平衡而造成矿质的沉淀富集。

参考文献:

[1] 丁瑞钦,梁天赐.下庄矿田构造岩浆演化与富铀成矿作用初探[J].铀矿地质.2003,19(1):21~27.

[2] 吴烈勤,谭正中,刘汝洲,等.粤北下庄矿田铀矿成矿时代探讨[J].铀矿地质.2003,19(1):28~33.

[3] 邱列,毛孟才,王建雄.下庄矿田湖子地区铀矿找矿方向探讨[J].地质找矿论丛.2008,23(1):11~15.

上一篇:好习惯,留给孩子一生的财富 下一篇:陈晓:别叫我明星,请叫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