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以精神障碍起病的海绵状脑病临床与病理分析

时间:2022-09-03 11:41:13

2例以精神障碍起病的海绵状脑病临床与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状脑病(Creutzfeldt-Jacob病,CJD)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例以精神障碍起病经病理检查诊断的海绵状脑病,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特征。 结果:临床以精神障碍起病,进行性加重的智能损害、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症状,脑脊液中14-3-3蛋白可呈阳性,脑电图可见三相波和周期性出现的尖慢复合波,病理特征为脑的海绵状变性。结论:CJD早期无特征性表现,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或动物接种。

【关键词】精神障碍;海绵状脑病;临床;病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0-1453-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海绵状脑病(CJD)主要累及皮质、纹状体和脊髓,故又称为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发病率低,约为1/100万[1],早期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轻度的智能损害,精神障碍,肢体异常运动,共济失调,头晕头痛,幻觉,失眠,抑郁等。本文就我院以精神障碍接诊后确诊为CJD的2例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62岁,因精神障碍2月于2006年4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诉怕鬼,视物异常,幻视。在当地精神病医院诊治无效。10余天前精神异常加重,骂人,吵闹,惊恐,伴四肢发作性的抽动,2天前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以“精神障碍查因”收入院。查体:检查欠合作,幻觉明显,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损害,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升高,肌力正常,四肢间有发作性阵挛,共济运动检查不合作,深浅感觉正常,病理征阴性。三大常规正常,脑脊液检查正常,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正常,头部CT平扫加增强未见异常,头部MRI示颅脑未见异常。脑电图检查示双侧各程可见左右对称同步性持续性高-极高波幅的三相波,以额、中央区波幅为高。 脑组织活检 ,光镜下示神经细胞丢失,镜下见神经细胞内空泡形成,胞体增大,呈海绵状改变,胶质细胞增生,未见炎性反应。电镜下见髓鞘脱失,轴索变性,神经细胞内线粒体嵴丢失呈空泡变,内质网扩张,部分神经细胞胞浆溶解,核,部分神经细胞胞浆内见较多电子密度高的脂褐素样沉积物,神经毯内见较多大小不一空泡,未见异常线粒体,未见病毒颗粒,病变符合CJD(见图1~3)。确诊为海绵状脑病,于2006年5月17日出院。

例2:女,54岁,因幻听、幻视、智能障碍1月余于1998年9月22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幻听,幻视,记不清自己及家人的名字,交流困难,发作性的肢体异常动作,遂被家人送入精神病医院,住院过程中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伴发作性四肢抽动,考虑“器质性精神障碍”,遂转入我科。查体:检查欠合作,幻听,幻视,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无萎缩,肌力Ⅳ级,肌张力增高,间有肢体阵挛发作,共济运动检查不合作,感觉检查基本正常,腱反射亢进,左侧巴氏征阳性。三大常规正常,脑脊液检查正常,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正常,头部CT平扫加增强示脑萎缩,头部MRI示脑萎缩,额叶、颞叶内多发性脱髓鞘改变,脑电图检查示重度异常,周期性出现的尖-慢复合波。入院后行脑活检,光镜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减少,神经细胞变性,神经元周围及神经毯内见空泡,胶质细胞增生,无炎性改变。电镜示,神经细胞内线粒体嵴丢失呈空泡变,排列紊乱,内质网扩张,胞体增大,部分神经细胞胞浆内可见淀粉样沉积物,神经毯内见大小不一膜性空泡,可见髓鞘脱失,轴索变性。未见病毒颗粒,未见炎症性反应。确诊为CJD后出院,7个月后死亡。

2 讨论

海绵状脑病,又称Creutzfeldt-Jacob病(简称CJD),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由Creutzfeldt(1920年) 、Jacob(1921年)首先发现报道。是国内最常见的人类朊蛋白病,系由具有传染性的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所致的散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主要累及皮质、纹状体和脊髓。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是近年来证实的一种新的致病因子,它类似于病毒可传播疾病,但没有目前可检测到的任何核酸序列[1],故非病毒。人类PrP位于第20号染色体短臂上的PRNQ基因所编码,正常人细胞内的朊蛋白为PrPc,本身不能繁殖,在某种不明原因下,PrPc可转变PrPsc后繁殖,积聚并引起神经元变性。至于朊蛋白(PrP)如何突变,如何繁殖以及如何致神经细胞变性,目前尚不清楚。

海绵状脑病依致病性朊蛋白(PrP)的结构不同可分为四种亚型:散发性、家族遗传性、医源性和新变异型。其中,散发性者约占85%左右,家族者占10%~15%左右[1]。医源性者为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脑深部电极的埋置、脑部的手术、病理检查、动物实验,以及从患者的尸体组织中提取生长因子等物质后得病,占5%左右。故医务工作者应警惕。而新变异型者与食用疯牛病牛肉有关[2],国内少见。临床表现:起病隐袭,发病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8岁,新变异型海绵状脑病发病年龄较轻。CJD起病隐袭,缓慢进行性发展。早期常有:(1)头晕,头痛,失眠,易疲劳,抑郁等;(2)精神及智能症状如思维迟滞、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减退、记忆力减退、脾气变化、情绪不稳,常伴有各种幻觉,以视幻觉多见,易误诊为精神疾病、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3)小脑症状如共济失调,常常掩盖了早期的精神及智能障碍。中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痴呆,人格异常,失语,及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如轻偏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小脑性共济失调,2/3以上的患者出现有特征性的肌阵挛。晚期肌强直、阵挛,大小便失禁,无动性缄默,去皮层强直,多因肺部感染和褥疮而死亡。

免疫荧光检测脑脊液中14-3-3蛋白可呈阳性(见于95%的患者)。疾病的中晚期脑电图检查可见三相波和周期性出现的尖慢复合波,95%的患者有此特征性的脑电图。CT及MRI早期可无异常,中晚期可见脑萎缩,无特征性。晚期MRI可显示双侧尾状核,壳核T2呈对称性均质高信号,一般不累及苍白球,T1可正常,该特点对诊断很有意义,但出现晚,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脑组织活检可见脑组织成海绵状改变,镜下神经细胞丢失,星型细胞增生,细胞胞浆中空泡形成,可发现异常PrP定粉样斑块,始终无炎症反应。

由于该病临床相对少见,早期症状无特异性,比较容易误诊,有必要拓宽它的鉴别诊断。本组2例在早期均有明显的精神症状而误诊为精神疾病而收住精神病医院,忽视了病变累及纹状体而出现的异常肢体运动、肌张力的改变及皮层损害出现的早期智能障碍等症状体征,特别是有特征性的肌阵挛,应考虑本病可能。在完善脑脊液中14-3-3蛋白检测、脑电图、CT、MRI等检查后,尽早行脑活检,甚至可行动物接种实验。此外,因朊蛋白有传染性,在脑活检,活检后的器械的处理,脑组织的病检等过程中均应特别注意隔离,以免感染该病原体。该病确诊后目前并无有效治疗方法,90%的患者在病后1年内死亡。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玻璃酸钠加红外线照射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27例... 下一篇: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母儿影响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