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经济: 再燃国企改革的星星之火

时间:2022-09-03 11:16:13

混血经济: 再燃国企改革的星星之火

“国企改革”对国人来说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国企改革进程中,成绩不少。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尤其在效率和竞争力方面得到了质的提升,不但彻底“脱困”,而且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甚至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强悍地位,中国批量生产“世界五百强”式的经济奇迹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计划”。

不明就里的人们糊涂了:为什么在国企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当口,2012年开始,国内一批知名经济学家却似乎“不约而同”地对国企改革掀起了新一波异常激烈的猛击,在他们的主张中已经开始涉及到国企“存废”的问题,甚至提出取消国资委、发改委,乃至建议将国有资产以一人一股的方式分配给每一个国民等。一时间,数石激起万层浪,舆论鼎沸。

与其说如今的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倒不如说国企改革越来越直接触及其内在本质问题:所有权、利润分配、垄断与不公平竞争,当然也包括张维迎教授所提到的“国有企业的外部性”。改革路在何方?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改革不是革命。一切过于激进的主张显然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无论国有企业目前的问题多么糟糕,都不应该也无法成为“废除国有企业”或张维迎教授建议的“国有企业,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业真正降低到GDP的10%以下”的理由。在一个崇尚“统”与“合”、厌恶“分”与“裂”的民族,“国有”、“中央”、“集权”是这种民族特质的自然延伸和依托。另外,作为一个后发的国家,中国如果不集中力量是根本无法在西方业已构筑好并占尽优势的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下实现突围的。最后,在中国最初民营经济不发达、市场化环境不健全的时候,国有企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的引领和支柱、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基石的功能和作用是无法被抹杀的。

归结下来,此次再掀国有企业改革高潮的核心目的有三:一是破除国有企业的行政性垄断问题,让民营企业能够在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环境中参与竞争;二是解决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问题,真正体现“全民所有”而不是事实上的“少数人占有”。三是构建国有企业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产权结构和管理模式,形成参与全球竞争的硬实力。

目前“混血经济”几乎成为绝大多数国企改革成功范例的一个共性特征。“混血经济”不能简单理解为股权多元化。“混血经济”不仅仅是国资与民资、外资在资本层面的融合,更要探讨基于这种股权的多元化来系统设计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多层级的管控体系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用外资、民资在规范治理、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先进手段和优势经验来冲击和改造国有企业在上述领域的结构性缺陷,最大化规避由于国资一股独大,导致国企治理形同虚设、行政代替管理、机制低效僵化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同室办公、融合对比,让以往生活在单一国企环境中的管理者和员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外企与民企在治理、管控以及市场化意识等方面的优势,从心底和灵魂深处认同“混血”后给国企肌体所带来的改造效果――公司效率的改善,公司效益的提升,行政等级的淡化,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得制度的确立,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文化找到生存土壤等等。这无疑会进一步激发国企改革的内在信心,从心底主动拥抱变革――由此形成一个正向良性改革循环。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国企和民企相比,在银行融资、政策支持等方面几乎占不到什么特别的便宜,更不要说从所谓的“垄断”中获得什么超额收益――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反而给很多浙江国企探索“混血经济”的改革模式提供了外在和内在的动力。

浙江省物产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是中国最大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综合性内外贸易及批发零售服务集成商。作为一家处在完全竞争领域的省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浙江物产集团的“混血”特征非常明显。集团下属的各业务公司引入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以及员工持股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做法。引入民资或普遍的员工持股现象似乎非但没有引发很多对国企改革预设的恶性问题,反而促使浙江物产集团无论在做“大”更在做“强”上实现大跨步的提升,用事实证明了国有企业不仅在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可以做大做强,在完全竞争领域,也可以做强做大。事实上,引入民资和员工持股只是浙江物产集团取得成功的表象,更为本质的是,如今在浙江物产集团内部已经形成了贯穿集团各层级的、市场导向的运营和管理机制,行政级别和权力寻租在浙江物产这家“国有企业”中已经异常淡化。

杭州金融投资集团是2012年2月以杭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财开投资集团公司为基础,整合市属国有地方金融平台,新成立的现代化金融控股经营企业。虽然集团刚刚成立一年,但“市场化”的理念在集团内部已经深入人心,亦成为推动集团内部资产优化重组的内生动力。集团旗下的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多年前就引入了国际战略投资者:摩根士丹利,不但在合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技术和项目资源等方面获得全球性资源支持,更基于这种“混血”平台,建立起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完备的管理体制,通过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富有弹性的制度安排推动业务创新,促进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杭州工商信托的成功无疑为杭州金投集团上下员工坚定市场化改革信心提供了最直接和鲜明的参照物。

随着“两会”的召开,“国企改革”再次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正着手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方案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王勇就表示:“要鼓励基层和企业大胆探索,允许‘摸着石头过河’。各地也要结合实际,谋划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探索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力争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积累经验,推动面上改革不断深化。”这无疑释放了一个积极的“顶层”信号。

从实践的效果来看,一个经过系统设计和构建的“混血经济”体将能够整体解决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机制僵化、效率低下、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文化缺失等“国企病”。而且随着国有企业普遍性地在内部管理和市场化方面强大起来,自然有更大的自信将原来依靠行政垄断的领域向民资开放(无论是股权的开放还是市场的开放)。

上一篇:六架枭龙战机是为中巴友好护航 下一篇:建设“北斗”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