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启示

时间:2022-09-03 08:55:56

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启示

我国长期沿袭二元化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城市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一直面临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一些社保项目比城市滞后很多。目前,随着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了城乡分割局面逐渐被打破,城乡分离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实现社保城乡统筹成为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及特点

社会保障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比较其模式及特点,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于实现社保制度的城乡统筹具有借鉴意义。

(一)社会保险型模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属于当前世界上农村社会化养老的主流模式,在欧洲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盛行,以德国、日本、法国、美国、韩国等为典型代表。其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农村人口开设独立的养老制度;另一种是直接将其城市制度向农村延伸,即属于国民年金型。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社会保险机制为劳动者建立退休收入保障计划,它强调缴费与其个人收入、退休待遇的相互关联,因此也被称为收入关联年金模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雇主、雇员共同缴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主要以雇主和雇员缴纳社会保险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支持。一般来说,雇员和雇主的缴费大多为各缴50%。

第二,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者先履行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未来的某个时期开始享受社会保险的待遇,待遇水平与个人缴纳社会保险税额和个人的工资额相联系。

第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较少,政府压力不大。

第四,社会保障资金在使用上具有互济性。

第五,保障水平较低。保障水平不高,仅能满足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强调社会保障实施于社会弱势群体。

(二)福利国家型模式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国家负担公民福利的职责,按实施范围的大小一般分全民型和特殊群体型两种。

实行全民福利保险型模式的国家有英国、瑞典、加拿大等,是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的社保制度。其特点如下:

第一,雇主缴费、雇员不缴费或者低缴费。

第二,权利和义务不对称。福利国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而社会保障的受益者未必是社会保险税的缴纳者。

第三,政府全面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保障水平高。国家以累进税制和高税收作为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社会保险税是这些国家的第一大税种。

特殊群体福利保险型模式主要盛行于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如斯里兰卡和南非等。由于其经济条件有限,难以实施全民型的社会养老制度,因此通过实行特殊群体养老金救助制度,确保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村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由于要受救助主体即政府财力的限制,仅能提供最低程度的保障。

(三)储蓄保险型模式

储蓄保险型模式又称强制储蓄型模式或东南亚模式。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主要对东南亚和拉美及非洲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大的影响。其特点主要有:

第一,雇主、雇员共同缴费或只有雇员缴费。根据国家立法,由雇主和雇员双方按规定及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政府不提供资助,所缴资金存入雇员账户之下,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社会公平性差。

第二,权利与义务高度对称。由雇主与雇员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资金完全用于雇员养老、医疗、住房等开支,且开支与其前所交金额多少有关。

第三,政府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不再是缴费主体或财政兜底人,主要对个人账户基金的运营进行重点监督。

第四,保障水平基本上取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四)国家保障型模式

国家保险模式是前苏联创造并被其他国家仿效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其特点是社会保障事务完全由国家或通过国营企业等包办,个人不交纳任何保险费。这种以计划为背景的曾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保障模式已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而被摒弃。

二、对我国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启示

(一)立足我国实际引进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植根于本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必须充分挖掘本国制度资源的重要潜在价值,重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与创新,重视社会心理、文化习俗、行为模式对养老保障制度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影响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进,必须高度关注传统制度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制度融合和改革推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城乡统筹自身发展道路的内在演化规律,探索文化融合进程及其对制度变迁内在影响作用、传导机制、传导方式等,进而扬长避短地探索自身发展道路。

(二)推动立法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构建和完善

我国从1998年以来建立了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但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却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进行引导,强调农民的自愿参加。政策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很容易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等变化的影响,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中国应像许多国家那样抓紧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通过走法制化之路,确保农村社会保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使其在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构建和完善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运用政府公共财政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实施

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看,在社会保障范围中,属于纯公共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最低生活保障等的提供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均应由政府免费供应。属于准公共品范围的主要是指养老、医疗保险等,由于农业本身具有基础性和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及农民对社会的贡献和现实收入水平制约等因素,政府也应在这些准公共产品供给中承担责任。回顾新中国60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政府的意愿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在大部分情况下,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速度与政府对它的关注程度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中能够得到印证。许多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中财政支持占相当大的比例,如德国和奥地利为70%,芬兰为75%,希腊占90%,实行普遍保障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等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全部源于财政补贴。非洲、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也根据其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具体情况对农村养老保险提供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和长期发展计划,实现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制度化、常态化。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要想健康发展,政府的财政保障是关键。

(四)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保障城乡统筹体系的现实道路

发达国家多层次实施社会养老金计划、普惠制养老金、社会救助养老金制度,重视综合救助的经验,为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城乡统筹体系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造成我国目前财富总量很大,人均财富很少的现状,而且我国东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建立一刀切的城乡统一各地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借鉴别国经验,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道路。未来如何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完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宏伟目标,是一项长期、艰巨、极具挑战性的战略任务。

(作者单位: 1.3.河北廊坊师范学院管理学院;2.河北廊坊中油管道特种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上一篇: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特征与公司价值研究 下一篇:抢抓机遇 高端承接 示范引领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