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时间:2022-09-03 07:29:30

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摘要:为明确供试的8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采用含毒介质法、琼脂扩散法和盆栽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圈大小及保护和治疗效果。结果表明,0.3%四霉素AS、80%乙蒜素EC、5%中生菌素WP、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乙酸铜WP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MIC分别为20、80、200、400、800 mg/L和2 000 mg/L。当浓度为400 mg/L时,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80%乙蒜素EC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5、1.33、0.93 cm和0.90 c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保护作用好于治疗作用,其中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在浓度200~400 mg/L时,保护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2.2%、78.1%~81.0%、69.7%~78.3%、61.7%~63.1%和57.1%~65.0%。综合考虑,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杀菌剂;MIC;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6.421.1+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6-0107-05

AbstractIn order to screen the commercial bactericides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the MIC, inhibition zone and preventa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8 bactericides were detected by toxic media method and disk diffusion method in laboratory and pot method in greenho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 of 0.3% tetramycin AS, 80% ethylicin EC, 5% zhongshengmycin WP,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46% kocide 3 000 WG was 20, 80, 200, 400, 800 and 2 000 mg/L,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ion zone width of 0.3% tetramycin AS,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80% ethylicin EC was 1.75, 1.33, 0.93 and 0.90 cm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400 mg/L, respectively. The po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preventative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erapeutic effect. The preventative efficacy of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was 78.9%~82.2%, 78.1%~81.0%, 69.7%~78.3%, 61.7%~63.1% and 57.1%~65.0%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0~400 mg/L, respectivel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had effective control effect on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Keywords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Bactericide; MIC; Control effect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于20世纪初首次被Carsener等[1]报道。自20世纪50年代该病害在中国就有了发生记载,但后续研究报道较少,直到七八十年代在东北三省和北京郊区的大发生,才引起人们重视[2]。20世纪80―90年代,美国[3]、日本[4]和埃及[5]等地因为细菌性角斑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保护地面积的增大,栽培环境条件有利于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流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6]。该病发病时间短,扩展蔓延速度非常快,在适宜发病条件下,只需7~10天,除顶端嫩叶外,可使黄瓜整株叶片枯死,叶片干枯卷曲脱落,果实腐烂,造成损失达50%以上[7,8],严重威胁黄瓜安全生产。如何有效控制该病害的蔓延已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选种抗病品种[9]、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10]等措施,但化学防治仍是目前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国内防治主要有铜制剂[11-13]、抗生素类及各种复配剂[14,15]的研究报道,另外,还有生物源杀菌剂[16,17]和微生物生防菌[18]的Y选研究。目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用药较为混乱,且尚缺乏系统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化学防治技术,本文选择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等 8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采用琼脂扩散法和抑菌圈法测定其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MIC和抑菌效果,结合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药剂:5%中生菌素WP(福建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华北制药有限公司);80%乙蒜素EC(德州祥龙生化有限公司);0.3%四霉素AS(辽宁微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噻菌铜SC(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20%叶唑枯WP(一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46%可杀得叁千WG(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20%乙酸铜WP(山东潍坊双星农药有限公司)。以上药剂均为市售产品。

靶标菌种: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教研室于4℃冰箱保存,试验前接种至King B培养基上26℃恒温培养,备用。

供试黄瓜品种:鲁黄瓜3号,购于城阳种子市场。采用基质育苗,待幼苗长至2~3叶期,用于试验。

仪器:GXZ智能光照培养箱,宁波江南仪器厂;LCT-29C-A超净化工作台,济南绿之洁科技有限公司;GI54T立式自动压力蒸汽灭菌器,致微(厦门)仪器有限公司;DHG-9245A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柏欣仪器设备厂;MGC-250BP-2光照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CD-649WE冰箱,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最小抑制浓度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靶标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19]。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各待测药剂稀释成4个浓度梯度(表1),分别取1 mL稀释液加入融化冷却至40~50℃的49 mL KBM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制成含毒平板,然后将培养24 h的靶标菌划“Z”形线接入,每浓度重复3次,对照加入1 mL无菌水,培养皿用封口膜封口,置于27℃恒温箱中培养48 h后检查菌落生长情况。接菌点没有生长或看不见菌落,为抑制生长,用“-”表示,该浓度就用“C-”表示;接菌点只要有生长,无论菌落直径大小都用“+”表示,该浓度用“C+”表示。

1.2.2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菌作用采用琼脂扩散法[18]测定8种杀菌剂对靶标菌的抑制作用。分别将5%中生菌素WP、0.3%四霉素AS、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80%乙蒜素EC和20%乙酸铜WP设置4个浓度800、400、200、100 mg/L;将46%可杀得叁千WG、20%噻菌铜SC和20%叶唑枯WP设置4个浓度4 000、2 000、1 000、500 mg/L。将靶标菌均匀涂布在直径为9 cm的KBM平板上,取6 mm灭菌滤纸片分别置于平板中心和距中心2.5 cm的等距离分布的4个点处,用移液枪量取20 μL的药液加在滤纸片上,使滤纸片润湿平展在培养基上,中心点以无菌水为对照。放入27℃培养箱中,48 h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直径。

1.2.3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盆栽试验方法[17]:黄瓜种催芽24 h后选取发芽整齐一致的种子单粒种植在苗杯中,共100株,进行正常管理,待幼苗长至2~3片真叶时用于试验。(1)保护作用试验:将杀菌剂药液均匀喷洒黄瓜苗叶片,24 h后接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菌悬液。(2)治疗作用试验:将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悬液喷雾接种黄瓜叶片,24 h后用上述药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每药剂设200 mg/L和400 mg/L两个浓度,每浓度处理10株黄瓜苗,重复3次,设清水为空白对照,接种后保湿48 h。接种后10天进行防治效果调查。

黄瓜细菌角斑病的分级标准[20]:0级:全叶无病;1级:有很少病斑,占叶面积1/5 以下;2级:少数小斑,占叶面积的1/5~1/3;3级:许多病斑,占叶面积1/3~2/3;4级:许多中等大小病斑,占叶面积2/3以上,细菌溢量中度;5级:全叶发病,细菌溢量多,部分病斑干枯形成穿孔。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5)×100;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1.3数据分析

用 SPSS 21.0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很大。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是0.3%四霉素AS,最小抑制浓度为20 mg/L;80%乙蒜素EC次之,最小抑制浓度为80 mg/L;再次为5%中生菌素WP,最小抑制浓度为200 mg/L;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和20%乙酸铜WP的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400 mg/L和800 mg/L;46%可杀得叁千WG抑菌效果较差,最小抑菌浓度达到2 000 mg/L;20%叶唑枯WP和20%噻菌铜SC最小抑制浓度大于2 000 mg/L(表1)。

2.2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

由表2可见,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较大。当浓度为100 mg/L时,0.3%四霉素AS的抑菌圈最大,为1.27 cm;5%中生菌素WP次之,抑菌圈0.93 cm(见图1);80%乙蒜素EC和20%乙酸铜WP的抑菌圈0.67 cm;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无抑菌圈。随着浓度增加,抑菌圈增大。当浓度为800 mg/L时,抑菌顺序为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80%乙蒜素EC>20%乙酸铜WP>72%农用链霉素SP。46%可杀得叁千WG、20%噻菌铜SC和20%叶唑枯WP在供试浓度没有抑菌圈(未列出)。

2.3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表3盆栽试验结果显示,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均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差异很大。当浓度为200 mg/L时,20%噻菌铜SC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保护作用最好,防效分别为78.9%和78.1%;其次5%中生菌素WP,防效为69.7%;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防效分别为61.7%和57.1%;80%乙蒜素EC和20%叶唑枯WP防效不足50%。当浓度为400 mg/L时,20%噻菌铜SC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防效在80%以上;5%中生菌素WP的防效接近80%,其他药剂的防效也有所提高。0.3%四霉素AS在喷药后产生枯斑症状的药害(不列出)。

表4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治疗作用效果均不好,46%可杀得叁千WG在浓度为400 mg/L时,防效仅为42.1%。

3讨论与结论

黄瓜在我国各地普遍种植,是温室主要蔬菜品种之一。温室环境使黄瓜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细菌性角斑病是温室黄瓜主要病害之一,对黄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有关中生菌素、乙蒜素、叶枯唑及噻菌酮等不同类型杀菌剂防治黄瓜角斑病虽有报道,但在田间药效试验测定药剂适宜使用剂量或浓度时,由于植株个体间差异及发病条件等因素常导致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室内离体和温室盆栽测定生产上常用的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72%农用硫酸链霉素和20%乙酸铜WP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前喷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部分杀菌剂离体与盆栽试验结果相差较大。四霉素(tetramycin)是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具有内吸性,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高的抑制活性,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防治真菌病害的生物农药,目前主要应用于防治水稻及果树病害,防治效果较好[21]。本研究在室内测定的最小抑制浓度最小,为20 mg/L,但在盆栽试验时对黄瓜有药害,所以不能用于黄瓜,若能进行助剂改善性能,有望在黄瓜上施用。噻菌铜(龙克菌)和可杀得离体效果较差,但盆栽具有较好防治效果,这与徐森富研究结果相同[12,22],噻菌铜对其他作物的细菌性病害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3]。叶枯唑(bismerthiazol)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自主创制研发的杀菌剂,主要登记用于水稻白叶枯病、大白菜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防治,具有内吸性,易产生抗药性[24]。但在本实验中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较差,可能与抗药性有关。乙蒜素是一种植物仿生农药,系使用大蒜提取物,对细菌性病害有较好防效[25],但本试验中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较差,与张惠淳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不同[16]。中生霉素(zhongshengmycin)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具有触杀、渗透作用,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本研究表明其对黄瓜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效,与田间药效结果相同[26]。

本试验结果还显示,农用抗生素如四霉素、中生菌素和农用链霉素的最小抑制浓度均好于铜制剂如噻菌铜和可杀得,但铜制剂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建议抗生素类与铜制剂类交替使用,以防抗药性的产生。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生产上应加强农业防治、生态防治和栽培管理,根据环境条件在发病之前用药,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筛选出的部分药剂可用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Carsner E. Angular-leaf spot of cucumber: dissemination, overwintering, and control[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18,3:201-220.

[2]孙福在, 何礼让.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与寄主范围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1): 23-28.

[3]Kennedy B W, Alcorn S. Estimates of US crop losses to procaryote plant pathogens[J]. Plant Disease, 1980, 64(7): 674-676.

[4]Watanabe Y, Ohuchi A. Angular leaf spot of cucumber in Japan[J].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1983, 17(2): 112-119.

[5]Ssam E L, Elmr A, Egti A, et al. Occurrence of angular leaf spot disease in greenhouse cucumbers in Egypt[J]. Egyp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1992.

[6]张振家, 郁继华, 王喜林.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试验初报[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89(4): 63-66.

[7]张吉光, 陈璐, 张管曲, 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J]. 西北农业学螅 2010, 19(1): 183-187.

[8]李焕玲, 李宝聚.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五十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多样性与综合防治[J]. 中国蔬菜, 2012(21): 23-25.

[9]马柏壮, 李莹, 张艳菊, 等. 我国现行推广黄瓜品种及种质资源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评价[J]. 中国蔬菜, 2013,(18): 72-80.

[10]Elsayed A, Wafaa M, Gado E A M, et al. Utilization of combining biotic and abiotic treatments to control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disease of cucumber[J]. Arab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6, 14(1): 381-394.

[11]沈迎春, 朱龙粉, 杨小龙. 30%琥珀酸铜(DT)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 2003 (1): 37-38.

[12]徐森富, 王会福. 噻菌铜防治黄瓜角斑病药效试验[J]. 长江蔬菜, 2003 (7): 35.

[13]易金全, 韦红, 钟承茂. 5种药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效试验[J]. 植物医生, 2015(3): 30-31.

[14]岳瑾, 董杰, 乔岩, 等. 几种生物药剂对黄瓜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北京农业, 2015 (31):52-54.

[15]俊, 刘继荣. 6种药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15): 205-206.

[16]张惠淳, 杨金琛, 王立石, 等. 乙蒜素乳油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J]. 吉林蔬菜, 2007 (2): 40-41.

[17]崔彦, 王树桐, 曹露, 等. 几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5): 308-312.

[18]赵先丽, 孙军德, 程海涛.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拮抗细菌筛选初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6(3): 349-351.

[19]周惠萍, 范静华, 陈建斌, 等. 13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4(2): 307-311.

[20]方中达. 植物病理研究方法(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1]王丽萍, 常国彬, 孟双, 等. 四霉素防治杨树溃疡病田间应用研究[J]. 微生物学杂志, 2014, 34(2): 68-70.

[22]朱继强, 周晓轩. 可杀得2000 DF对棚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的初探[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10): 42.

[23]张蝶, 邱海萍, 柴荣耀, 等. 水稻细菌基腐病防治药剂筛选和田间防效测定[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7):993-995.

[24]戴德江, 王华弟, 宗伏霖, 等. 叶枯唑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 36(6): 8-12.

[25]卢昕, 李超萍, 时涛, 等.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防控药剂的筛选[J]. 热带农业科学, 2013, 33(2): 53-56.

[26]张国良, 周青, 薛元. 克菌康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效试验[J]. 上海蔬菜, 2002 (5): 42-43.

上一篇:控释氮肥施用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 下一篇:野生花生AdWRKY3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