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的儒家思想分析

时间:2022-09-03 06:09:12

骆宾王的儒家思想分析

摘 要: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年少成名,行为浪漫,但是最后的境遇却十分悲惨,骆宾王的经历非常复杂,曾经在朝为官,也曾经被捕入狱,后来以伏诛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骆宾王为人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创作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骆宾王;儒家思想;分析

骆宾王是唐初四杰之一,才华横溢,擅长七言歌行,所做《帝京篇》被誉为唐初传世名篇。骆宾王胸怀报国之志,虽有入世功名之心,却怀才不遇,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忠君报国的政治理想。然而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骆宾王秉承了儒学的思想传统,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视为修身立世的根本,在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当中都有所体现。

一、骆宾王儒家思想的来源

骆宾王出生于封建官宦家庭,求学于齐鲁之地。齐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也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汉朝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思想统一的武器,占据着统治地位。它要求做人应该修身齐家,入世则需要治理国家,兼济天下。受此影响,骆宾王在其父病亡服丧期满就满怀报国从仕之心别母上京。骆宾王一生书写了大量的诗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然而他的政治境遇一方面是其性格耿直使然,另一方面也与其所受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关。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深入骆宾王的骨髓,他曾向当时的多位当政者上书陈情,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以求得到认可和引荐。这些陈情书言辞真挚恳切,充分显示了当时骆宾王谋仕的决心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渴望一展雄才的迫切心情。然而命运多舛,他谋仕不成。当道王让他自叙所能以获得升迁的时候,他虽然身处穷困潦倒之境,满怀报国济世之志,却严格遵守儒家的道德观念,以古代圣贤的言行举止为立世修身之准绳,严格要求自己,羞于浮夸,宁肯放弃功名仕途,也绝不违背自己的处世原则,从而上书婉转地拒绝了道王的要求,也放弃了升迁的机会。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骆宾王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坚守着自己的儒家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的原则。骆宾王之所以参加徐敬业的起义军并为之起草《讨武氏檄文》,一方面是要表达其对武则天独揽朝政的不满以及多年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愤懑,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思想当中,李唐王朝才是正统,他的骨子里流露的都是忠君理念,这与儒家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很重要的体现。

二、骆宾王诗歌中对于儒家思想的描述

在骆宾王的诗作当中,谋求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诗篇随处可见。在儒家的传统思想当中,才学就是用来忠君报国的;在骆宾王看来,自己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报国之心。他曾有《咏怀》诗,诗中“宝剑思存楚”指的是春秋时期吴国攻破楚国时,楚国的申包胥赴秦国求援,痛哭七日夜终于求得救兵打败吴国使得楚国得以保存的典故;“金锤许报韩”指的是张良在秦国灭掉韩国后曾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骆宾王在诗中自比申包胥与张良,感叹空有一腔热血然而报国无门。尽管骆宾王一生颠沛流离,仕途坎坷,然而儒家学而有所得需忠君报国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讨武氏檄文》中的名句“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是指李唐是天下正统,武则天居心不良,其政权属于窃取,名不正言不顺。此句充分体现了骆宾王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儒家“君为上,臣民应该忠于君王”的传统思想。

骆宾王在诗歌中感慨自己仕途坎坷、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到他对自己的政治观念得到认同、建功立业机遇到来的一种渴望和期待,看似悲观失望,实则内里充满了斗志与希望,可见他的功利与仕途之心是多么的强烈。

在齐鲁之地,骆宾王曾经有过多年的归隐生活,多年的宦海沉浮让骆宾王不再激进,然而出世和入世在他的内心当中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斗争,而最终是儒家的君王正统思想让他最终选择了徐敬业的起义军,并为他撰写了《讨武氏檄文》。可见骆宾王内心当中还是不甘恬淡的田园生活,想着建功立业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唐初封建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儒家思想对骆宾王的生活和思想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他求学于齐鲁之地,那里儒家思想的氛围十分浓厚。他渴望以自己的才华报效君王,济世惠民,然而他仕途多舛,还曾有过牢狱之灾。他书写了大量的诗篇,在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也渴望得到明君的赏识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终自多年的归隐生活之后选择了投靠徐敬业,希望能够武则天的统治还李唐正统。所以我们说骆宾王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儒家的思想准则和古代圣贤的道德标准,儒家思想在他的诗作和生活当中都得到了深刻地体现。

参考文献:

[1]郝立忠.也儒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2]迟成勇.论儒家“和而不同”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3]裴旭东.试论王勃在诗歌革新上对唐诗发展的贡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4]胡朝雯.初唐四杰的辞赋、骈文对诗歌革新的影响[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04).

上一篇: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激趣”策略 下一篇:分析大学生思想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