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2-09-03 06:04:49

探讨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

摘要: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45分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及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直接激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技巧;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14-01

历史,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学科,也就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学科。从内容上看,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可以提供令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可以明智,学史可以鉴身,就能知道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纯粹的人。学好历史是一种能力,教好历史更是一种考验。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缺乏活力。这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抹杀了学生能动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

1.巧妙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的常见内容,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很多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如何巧妙运用历史故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一线工作的历史老师常常探讨的问题。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有无数历史故事,如何从中选择对教学有用的历史故事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历史故事必须要基本忠于客观历史,因此在选择故事时必须要谨慎。其次,选择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选择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如在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通过这样的讲解,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棠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第三,故事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第四,要对历史故事及时加以点拨。如在讲述的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插入一段关于"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巧妙用计,表达中国对日本盗取中国的山东的强烈愤怒"的故事,学生听后纷纷拍手称快,随即再讲到"最后巴黎和会仍打算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转交给日本",然后及时点评"尽管中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但是由于弱国无外交,最终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的丧失"。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历史故事,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2.优化课堂讲解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用精炼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与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既不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

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难以理解,笔者采用多媒体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讲解地动仪的准确度:"公元132年的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这又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力。

3.自编自演历史短剧,点燃知识的火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秘诀。这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千方、设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沉闷的历史课堂变成鲜活的课堂呢?

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知识运用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点燃知识的火药。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DD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一位留念故土,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大唐皇帝气度非凡,胸襟宽阔,以汉藏两族关系为重,不乏有泱泱大国的风范;吐蕃赞普热情豪爽、豁达朴实;文成公主善良美丽、感情细腻真挚。这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真实、可信,丝毫不矫揉造作。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了知识的火药。

4.精心选择练习

学生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这些练习,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可以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了障碍,并通过"练"发现和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历史教学方法应多角度、宽领域,要因材施教。要根据教者的水平和擅长的方法、学识、授课方式和特点。教师一定要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适当延伸,充分扩展,使历史教学方法更丰富多彩、生动鲜活。

上一篇:初中化学的课程复习教学研究 下一篇:浅谈杂技技巧和节目方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