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性与差异

时间:2022-09-03 05:44:55

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性与差异

[摘要]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歌唱风格和演唱形式,它反映了该国家独特的历史、风俗、性格,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水平。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在嗓音、呼吸、共鸣腔体运用及吐字、声部划分方面有着共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 美声唱法 中国传统唱法 呼吸 共鸣腔体 嗓音 吐字 声部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歌唱风格和演唱形式,它反映了该国家独特的历史、风俗、性格,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水平。中国的歌唱形式有300多种,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声乐艺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体系。自20世纪初,学习西洋唱法的第一代歌唱家如蔡绍序、应尚能等前辈把美声带入中国至今。中国的传统声乐与西洋美声不断相互渗透与交融。每个国家的艺术都有其特点。我们不能全部拿来,取其长补己短,发扬具有中国特点的声乐艺术。在前辈的探索和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运用声乐器官上有几点共性和差异性,下面我就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分别谈谈。

一、嗓音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般学习唱歌的人是感觉不到声音从哪里发出的。但可以逐步懂得人声发声器官的简单构造原理,以加强在理性上的认识。人之所以能发音是由于呼吸振动了声带,而声带是由两片牢固的富有弹性的粘膜纤维组成。它们长在喉头与气管交接处。喉头的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教师会要求喉头稳定在说话的位置上。但事实并不完全这样,因为每种嗓音类型都要求用一定长度的可变共鸣管。即自口腔至咽腔的咽管道。例如男高音在歌唱时总是将喉头置于一定的位置使共鸣管的长度保证得到符合男高音标准的音色。如果男高音身材高大,可变共鸣管太长的话就必须把喉头的位置提高一点,以取得男高音的标准可变共鸣管的长度。如果身材矮小的男高音为了达到标准男高音的可变共鸣管长度就必须降低喉头位置,其他声部亦如此。世界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非常善于调整可变共鸣管。使高、中、低三声部的声音处理的非常好。歌唱者必须懂得是由于气息振动了声带,使声带能发出声音,气息应上下通畅。声带应自然靠拢。而有些歌者在唱时把打开喉咙错误的理解为将声带用力向两边打开,以至音准失控并造成漏气。民族唱法由于喉头略有提高,使可变共鸣管缩短,同时假声比例增多。它是声带边缘振动。声带拉紧的力量较大。因此发出声音的效果比较刚劲、高亢、集中、明亮。而美声唱法用声带(主要是后半部)闭合的力量较大,同时相应减少了张力肌的力量,相对地增加了内收肌的力量,在声部划分明确的同时,喉头相对稳定。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舒缓柔和且富有弹性的颤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具有的不同嗓音条件,因材施教。正确的利用和使用自己的嗓音。做到用嗓的卫生,发挥其自身的先天条件。

二、呼吸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呼吸系统包括肺及肌肉系统。歌唱的呼吸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生理性呼吸,而属于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的呼吸。呼吸系统的正确运用是决定歌唱好与坏的关键。各唱法在呼吸的提法和名称上不太一样,但都要求以深呼吸为动力,只是在其体内的深浅、具体部位不完全一样。无论是传统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认为美好动听的声音必须由气息来支持。美声唱法强调将气吸至肺底部。肺中吸满七、八成的气后要利用胸腹叹气肌肉群的收缩运动使胸腔下部和腹腔上部扩大,横膈膜中心下降。两张肺叶向下、左、右前方甚至向后方扩展。不能吸气过多,也不能使太大的力量,只要胸廓和上腹部能轻轻挺住就可以了。这就是气息的控制。由于声门可大可小,胸腔共鸣得到运用,头腔共鸣又比较饱满。声音就比较洪亮,即采用肋骨支持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气息是出自丹田或脐间。强调“用一根线,不用一大片”,不强调胸腔共鸣,使声带的张力加强,共鸣也比较集中,减少了胸式呼吸的幅度,因此在用气方面主要是腹式呼吸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确定其唱法,再根据唱法决定其应采用什么样的呼吸方式。不管哪种唱法都要要求学生以气息为歌唱的动力。吸气要在腰部四周,要有饱满、流动的气息支持声音。

三、共鸣腔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共鸣腔分上下共鸣腔,以声带为界,咽腔、口咽腔、口腔、鼻腔、鼻咽腔以及各窦腔称上共鸣腔。在教学中,各种唱法共鸣腔体的运用是不一样的。根据唱法的需要,有的唱法共鸣腔体全部用,有的唱法只用某一局部,不同剧种不同声区用的共鸣腔体也不一样。区别唱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区别所用腔体的部位和腔体的用法。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最大差别就在共鸣腔的运用上。美声唱法主要是运用不同的嗓音配合上下共鸣腔,也就是说根据音的高低偏重于某一部分共鸣多些,比如唱中低音区时胸腔的运用起主要作用,进入高声区时以头腔为主,但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用上来达到以声音表现情感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美声唱法有了新的发展,嗓音和共鸣腔、呼吸的潜力大大提高。歌剧演员的声音可以盖过庞大的乐队伴奏,声音的表现力很强。很宏亮。民族唱法在运用嗓音和共鸣腔方面与美声有很大的不同,它所谓的“开三腔”是指打开口腔、咽腔、鼻腔,即美声唱法中的头腔,但不强调胸腔。传统民族唱法音色明亮、但没有气魄。关于民族和美声唱法共鸣腔体的选择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尤为注意。

四、咬字、吐字的训练

人类语言中的语音由两种音组成:一是元音。又叫母音:一是辅音,又叫子音,在汉语中分别称为声母和韵母。当声带发出声音。气流在口腔的通道上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就是元音。由于咽腔、口腔和舌位的变化而引起共鸣腔的改变以及双唇的动作,从而形成不同的元音。例如意大利语的基础母音有a、e、l、o、u汉语的除了基础母音还有复合元音,如:ai eiao、ou、ia、ie、iao、iou元音易发声,所以在说话和歌唱中延长的音基本都是元音。唱好元音能使声音流畅,美化而富有色彩性,因此元音在歌唱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辅音是指气流受唇、齿、牙、舌、喉阻碍而产生的音,如:b、p、m、f、d、t、n、I语言在歌唱中有艺术性的夸张,在深呼吸的作用下打开腔体把字吐清楚唱到腔体里。唱歌区别于说话。就是把字唱到腔体里。意大利五个元音语音易掌握,元音之间转换也易统一。而汉语语音很复杂,在声音位置统一上不好把握。而且汉字语音在舌前部的力量用的较多,加之又有舌尖字、舌团字、清浊之分。汉字基本由头、腹、尾三部分组成,字头唱的夸张一些,字腹唱的饱满。字尾要归韵。歌唱语言的味道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习惯与风俗,它决定了各国家、各民族的歌唱方法和歌唱风格。歌唱的语言要求再清楚也不能是生活语言,回到“原始状态”,而是加上了共鸣把它美 化了。歌唱的语言要与发生原理吻合在一起。

五、声部的划分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美声唱法根据声音的高低与音色的质地划分声部,有男、女高音,男、女中音和男、女低音六个声部。但每个声部还可以做更细的区分。比如:女高音还可以分为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还有接近于两者之间的。分有抒情戏剧女高音、抒情花腔女高音和戏剧花腔女高音,然后根据各声部音色的特点扮演不同人物。如庄重深沉的男低音音色浑厚宽广,多扮演正派的老年人:诙谐男低音的音色接近于男中音,常扮演丑角、反派或者比较活跃的老年人:抒情男高音的音色清脆优美、比较柔和,适合于歌剧中青少年之类的角色:明亮的女低音音色接近于次女高音,其音色宽广而浓郁。女低音在歌剧中一般扮演老年和反派妇女。而传统民族唱法亦是这样划分的。戏曲演员扮演不同角色时。将不同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的人物划分为若干类型称为行当。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又有分支。如扮演男性人物的生行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和红生等:扮演女性人物的旦行又分为青衣、花衫、花旦、武旦、刀马旦和老旦等:净行扮演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其中又分为铜锤、架子花脸、武净等:丑行中种类繁多,有文丑、武丑、丑婆或彩旦等。其实她们都是以高音为主。各行中唱功最重的是老生、青衣、铜锤(或黑头)。其次为老旦、小生、花旦及架子花脸。这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生理结构及语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在教学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确定其声部,有了声部的正确划分再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方法训练。就避免了走弯路,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乐艺术从一个侧面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程度。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底蕴,世世代代的艺术家用辛勤的汗水与民族睿智铺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具有歌剧之乡的意大利在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声乐达到了世界顶峰,并且4D0多年来一直独领世界潮流。当然,每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甚至生理结构都不尽相同。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格与文化特点。各个民族的声乐形式都有其独立性和可行性。由于声乐艺术是与语言分不开的,这就更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几前年来形成的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具有其特有的地域艺术生命力。当然,民族、国家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都应在保留其民族特色、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例如中国传统唱法可取美声唱法的发声训练体系及开发胸腔共鸣的潜力。同时美声唱法为增加其声响穿透力也可借助中国传统唱法的发声方法。总之,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世界各民族文化必将各显千秋。

上一篇: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艺术语言虚实表现 下一篇:情到最浓处是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