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09-03 05:09:19

“一镜到底”的艺术特色

摘 要:自2002年《俄罗斯方舟》通过真正的“一镜到底”带给观众一种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之后,越来越多的导演尝试拍摄“一镜到底”的影片。迄今为止,实践最成功的莫过于2015年的《维多利亚》,惊艳了德国柏林电影节。本文即通过对《维多利亚》的视像分析来一窥“一镜到底”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电影;“一镜到底”;《维多利亚》;视像分析

2015年,塞巴斯蒂安・施普尔执导的《维多利亚》惊艳柏林电影节,这部影片再次将“一镜到底”呈现到观众面前。自2002年《俄罗斯方舟》通过真正的“一镜到底”带给观众一种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之后,越来越多的导演尝试拍摄“一镜到底”的影片,但成功的很少。2014年,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的《鸟人》因其无缝拼接的“一镜到底”被人赞叹,但影片并不能算真正的“一镜到底”。直到去年,影片《维多利亚》将“一镜到底”运用到极致,震撼的视觉效果让人称赞不已。目前,国内对“一镜到底”的研究几乎可以说没有,但这种回归长镜头、回归真实再现的拍摄方式在将来无疑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一镜到底”的研究很有意义。

1 “一镜到底”的概念界定及其历史

1.1 “一镜到底”概念界定

“一镜到底”,英文名为One-shot,是指用一个摄影机拍摄、在一个镜头内表现出整部影片,或者是通过后期剪辑加工让人感觉整部影片是一个镜头的拍摄手法,可分为真正的“一镜到底”和加工的“一镜到底”两种。考虑到极端困难的实践和镜头要长久持续的技术要求,真正的“一镜到底”随着数字电影摄像机的出现才成为可能。[1]

1.2 “一镜到底”历史追溯

受技术条件所限,最早的“一镜到底”是加工而成的“一镜到底”,可追溯到1948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Rope,1948)。[1]由于当时处于胶片时代,一卷胶片只能拍10分钟左右,所以《夺魂索》其实是由十个镜头拍成的,并不算真正的“一镜到底”,只能说是通过后期剪辑成“一镜到底”的效果,同样如此的还有1964年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也是因为胶片的问题而无法成为真正的“一镜到底”。

近年最出名的通过加工而制造出“一镜到底”效果的影片,莫过于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的《鸟人》。这部影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由10多个镜头无缝拼接而展现出的“一镜到底”效果。每个镜头都是经过导演精确设计的,拍摄过程中全部演员、摄影、灯光录音等人员都要按照设计精准走位,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摄影机主要跟着主角的视角,穿梭在舞台前后、室内室外,穿越到过去,再“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回来。《鸟人》并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其“障眼法”和《夺魂索》很接近,不过,现代科技让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能够挑战真正的“无缝”。

真正的“一镜到底”影片是从1982年贝拉塔尔的《麦克白》开始的。[1]《麦克白》其实是由两个镜头组合而成:前

5分钟为介绍演职员,后67分钟为正片,基本都是特写。比起前面的无缝剪辑而言,这部影片已经初具“一镜到底”的影子。只有进入到数字拍摄时代,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一镜到底”,而《俄罗斯方舟》就是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影片。《俄罗斯方舟》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在2002年拍摄的一部历史影片,影片前后总共尝试了四次拍摄,前三次都因为技术问题失败了,第四次才拍摄成功。影片全长99分钟,拍摄过程中动用的演员总计超过4500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引起广泛的关注。在此之后,有许多导演运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影片,但总体而言,艺术水准没有超过《俄罗斯方舟》,有些仅仅只是卖弄技巧。直到2015年,惊艳柏林电影节的《维多利亚》再次让 “一镜到底”获得世界瞩目。

2 “一镜到底”的艺术特点

“一镜到底”因为其镜头的连续性,需要在一个镜头内表达全部的内容,因此它在建构人物、铺展情节、时空转换方面与其他普通影片有所不同,而这也造成了“一镜到底”文本自身的独特性。

在《维多利亚》之前,知名度比较高的一部“一镜到底”的影片是《鸟人》,但众人都知它并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维多利亚》将“一镜到底”发挥到极致,与大多数场景单一的“一镜到底”影片相比更具难度的是本片场景非常丰富,影片在134分钟内转换了22个场景,从夜店到天台,从室内到街道,场景变化非常多,这些完全靠完美的机位设计和镜头内调度完成。影片最让人赞叹的就是丰富的调度和饱满的剧情让“一镜到底”完全不着痕迹,就如《好莱坞报道者》评价那般:“《维多利亚》营造的身临其境的即视感的明证在于,你要在看过后很久才意识到,它在技术上的贡献也着实不小。”

有一些导演滥用“一镜到底”,只为表现自己纯熟的技术手段,如2013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的《阿拉伯人安娜》。而《维多利亚》这部影片却非“一镜到底”不可,导演找到了最能强化、凸显这个故事的方式:就在黎明前这短短的时间,一群人从陌生到相识相知,从生到死,没有比“一镜到底”的贴身拍摄更能表现这种戏剧张力的方式了。[2]《维多利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一镜到底”范本,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一窥“一镜到底”的艺术特点。

2.1 人物建构

一般影片都是通过事件来塑造人物,“一镜到底”的影片也同样如此,不过不同于一般影片的是,一般影片可以通过蒙太奇有选择地把被摄对象的行为、语言特征强制性地呈现给观众,观众可以透过剪辑后被突出强调的行为、语言特征来快速认识人物,而“一镜到底”没办法做到如此。“一镜到底”需要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平常事件来建构人物形象,对细节有很大的依赖性。比如《维多利亚》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塑造人物,比如街上游荡时维多利亚和桑尼四人的相互试探,尤其是通过桑尼四人说谎车是他们的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桑尼四人的大致身份;再通过天台上的相互倾诉形成初步的信任;随后到维多利亚和桑尼在咖啡店弹钢琴这一场景,维多利亚在弹钢琴后的深呼吸,表情的变化和情绪的波动,这些细节让观众对维多利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为她后面选择和桑尼等人一起犯罪做了铺垫。有些人觉得花一个小时来刻画人物似乎太过于嗦,实际上这种嗦是很必要的,似“林克莱特式话痨”①的浪漫剧情使维多利亚和他的朋友们鲜活起来,给观众一种代入感,直到平淡结束,犯罪开始,面对最后的悲剧结局,观众的同情也成功被激起,而这也意味着人物塑造上的成功。类似的人物建构方式在其他影片中也存在,只不过“一镜到底”的方式给观众的感觉更真实、更强烈。

2.2 情节铺展

电影界泰斗夏衍说,蒙太奇就是“依着情节的发展与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术方法。[3]因此,一般影片可以通过各种蒙太奇的使用来展开自己的情节,还可以通过蒙太奇来强化戏剧冲突,营造一种或舒缓或紧张或恐怖的氛围,以达到强制观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一镜到底”由于镜头的连续性,在情节的展开上比较缓慢,因为影片在重要事件的展开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铺垫。《维多利亚》的前一个小时,影片完全在表现主角们的日常生活,透过这些日常细节来塑造人物性格,并且为影片后半段的犯罪行为营造一个虚假的温馨的氛围,直到被第三方突然的打破,才开始展开犯罪情节。

由于视角的单一,影片并没有给我们呈现具体抢银行的情节,镜头反而聚焦在“维多利亚急于发动车子而车子发动不得”的细节上,透过这个细节,观众可以感受到维多利亚的慌张,虽没有直接的画面呈现,但观众完全可以透过维多利亚的慌张感受到犯罪现场紧张的氛围。在这里,“一镜到底”非但没有暴露出它的弱势,反而带给观众更真实、更强烈的感受,甚至让观众身临其境。

2.3 时空转换

大部分影片一般是利用蒙太奇镜头拼接达到时空转换的目的,“一镜到底”的影片则完全不同,“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决定了影片只能通过镜头内的场面调度来实现时空的转换。比如《维多利亚》中,镜头一直跟随人物进行调度,人物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的同时,镜头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转换。在这期间,摄影机在主角与四个小混混之间来回转换,比如维多利亚和四个小混混出了酒吧在街上走的场景,镜头在人物的后方、左侧后方、右侧后方、左侧方、右侧方自然转换,既丰富了镜头语言,又能把周遭环境一带而过,避免了镜头的单调。在这里有必要谈一下为什么镜头在调度的过程中对空间位置一带而过。

《维多利亚》的拍摄地点是德国柏林克罗伊茨贝格区(Kreuzberg),这里是德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小的区,也是著名的移民聚集地。[4]导演在这里拍摄影片再适合不过,小空间对“一镜到底”的拍摄非常有利。影片中的酒吧、天台、咖啡馆、车库、银行等地点,在现实空间中必然是靠近的,但是影片并没有真实表现出这种空间,而是通过场面调度丰富镜头内容、实现空间转换的同时弱化了空间的具体环境,模糊了观众对影片空间的认知,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影片拍摄的空间很大,然而实际上是对现实空间进行了扩展。

从时间层面来看,这部影片拍摄的现实时间是在凌晨4点半到7点,因为“一镜到底”镜头的连续性,影片的时间和现实时间在本质上应该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影片拍摄的内容很丰富,再加上巧妙的场面调度,拉长了观众的心理时间,直到最后维多利亚拿着钱走在大街上时,观众才会意识到一切只经历了134分钟,这就造成对现实时间的压缩。由此可见,巧妙的场面调度不仅能够实现自然的时空转换,还能够达到扩展空间、压缩时间的目的。很少有影片能够像“一镜到底”将场面调度做到如此精细的地步,虽然蒙太奇也可以实现时空的转换,但相较而言,“一镜到底”的镜头内调度更显客观、真实。

3 “一镜到底”运用到影片中的障碍

3.1 障碍一:对导演提出高要求

由于“一镜到底”的特殊形式,导演在拍摄影片时需要在一个连续不断的镜头内表达出主题,这就对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导演需要运用高超的技巧让摄影机多角度地反映被摄对象,丰富镜头语言并顺利完成时空转换。这就需要导演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首先,导演需在拍摄前对被摄对象有准确的了解,并能够对其发展方向有精确的把握。其次,导演要对影片开拍的时间、空间、灯光等等有细致的安排。目前大多数“一镜到底”文本都经过了导演刻意安排,为了保证在一个长镜头内表现出所有内容,导演必须要将所有被摄内容进行准确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拍摄过程中不发生意外。拿《鸟人》来说,它的每个镜头都经过了导演的精心布置,演员、道具等都被精心安排在特定位置,然而《鸟人》尚且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可以想见,一部真正的“一镜到底”影片需要经过何等的细致布置。《俄罗斯方舟》和《维多利亚》,它们的成功都是对导演技术的肯定。

3.2 障碍二:有限的适合拍摄的题材

无论什么影片都有一个时间限制,“一镜到底”的影片更是如此。因为影片时间有限,所以真正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不适合拍摄时间跨度较大的题材(通过后期加工而成的“一镜到底”不受限制)。大的时间跨度,不管是对于导演还是观众,都是一种挑战:对导演而言,是精力和技术上的挑战,对观众则是观影的挑战(比如《帝国大厦》)。此外,空间对“一镜到底”的题材也有限制。显然,“一镜到底”不适合拍摄空间较大的题材内容,一方面空间大意味着转换空间的时间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导演的场面调度无法精准。就现有的“一镜到底”文本来说,《俄罗斯方舟》是在冬宫中拍摄而成,《鸟人》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百老汇的圣詹姆斯剧院内拍摄,而《维多利亚》则是在柏林克罗伊茨贝格区拍摄。这些影片选取的拍摄空间较小,有利于导演进行精准的场面调度。

4 结语

为了保证在一个长镜头内表现出所有内容,导演必须要把所有被摄内容进行准确的安排,而这就造成了“一镜到底”在人物建构、情节铺展、时空转换三方面的特色,这些特色对于其他影片而言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可以想见,“一镜到底”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由于可供参考的“一镜到底”本文较少,所以本文只能对现有的个别文本进行分析总结,因此难免会带有个体性特征,这也是本文存在的问题,以后本人会继续研究改进。

注释:①理查德・斯图尔特・林克莱特是一名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和编剧。林克莱特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三部曲电影《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和《午夜之前》。在拍摄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林克莱特坚持用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佩两位主演,讲述了美国男人杰西与法国女人塞琳娜从相遇到重逢、结合,再到进入琐碎婚姻的漫长故事。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是男女主角没完没了的谈话,谈人生、谈世界、谈爱情、谈生活,剧情基本靠两位主角的表演和精彩台词推进。影迷们称这三部电影为“话痨电影”,或“相声电影”。

参考文献:

[1] One-shot (film)[DB/OL].笔者,译. https:///wiki/One_shot_(film),2016-05-28.

[2] 帼杰.《维多利亚》:“一镜到底”惊艳柏林[DB/OL].搜狐娱乐(第65届柏林电影节影评),http:///20150208/n408833141.shtml,2015-02-08.

[3]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Russian Ark[DB/OL] . https:///wiki/Russian_Ark,2016-05-28.

[5] 大卫・波德维尔(美),克莉丝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M].范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 林少雄.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7] 井. 《维多利亚》:好戏还在后头[J].电影世界,2015(4).

[8] 王太丰.解读电影蒙太奇[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3):33-37.

作者简介:吴婷,江苏人,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研究方向:“一镜到底”拍摄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一镜到底”影片的艺术特点。

上一篇:浅谈东北地区乡土主题油画静物创作研究 下一篇:长春市公交站色彩导视设计现状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