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不是文明

时间:2022-09-03 04:51:44

轿车,不是文明

“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标志。轿车文化中蕴含的不顾后世的消费主义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以及它侵害社会弱势群众的本质,都不具有文明的品质。”

编辑这篇文章时,第七届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正在如火如茶地举行。这或许意味着老百姓渴望的不仅是拥有一辆小汽车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编发的这一系列文章就显得“另类”。它的“另类”就在于对汽车产业冷静、理性和前瞻的思考。

中国鼓励发展私人轿车的政策一出台,国内媒体就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多家报纸如《经济日报》、《科技日报》、《文汇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都设立了“汽车专版”,《汽车之友》、《中国汽车市场》、《汽车与社会》等有关汽车的杂志也应运而生。这些报纸和杂志的内容,从汽车简易维修、汽车市场价格、汽车小史,到名人与名车、驾驶汽车的感受等,构成了礼赞汽车的华丽乐章,特别是鼓吹汽车进入家庭的主旋律更是演奏得美仑美奂,为推进轿车化兴云布雨,推波助澜。

“轿车文明”?“文明”的滥用 车、

在诸多礼赞轿车的文章中,很多人将轿车化看做是文明进程的推动力。有人声称“自从人类发明了汽车,就实现了行走的机动化,人类历史犹如装上了四个轮子,飞速地向前发展”。有人将汽车看做是“20世纪现代文明的主要标志和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和发展的伙伴”。有人断言,“汽车不仅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在社会文明的演进中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人正沿着汽车压出的车辙不断走向文明和富裕”。“轿车大量进入家庭,便创造了整个人类的一代文明”。于是,“轿车文明”一度成了中国报刊评论轿车的文章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术语。

还有人将轿车进入家庭看做是社会平等的体现:“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要扒掉它身上的贵族衣袍,摘下它头上的贵族徽记,让它与平民结伴,与大众为伍,若干年后再回头审视,也许我们今天在无意中攻陷了一座巴士底狱”。 顺着这个逻辑扮演下去,反对轿车进入普通家庭,就是阻碍人民享受轿车文明,于是有文章在讨论中国是否应当倡导私人轿车的时候忿然质问道:“我们能否心安理得地认为‘自行车王国’就是小康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仍然骑着自行车进入小康吗?”

有人爱乌及屋,由赞赏轿车化,转而赞叹美国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汽车的出现,使已经开始进入工业文明的美国人从快捷中看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巨大魅力。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不断追求、满足,再追求、再满足,使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强国和最早享受汽车所带来的福音的国家。”“透过汽车文明发展程度这一表象,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民族文化心态在其中起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强调竞争意识,这也明显地表现在对汽车文化的培育上”。

对轿车交通勃然而兴的这种脱离了理性羁绊的激情,经历过共和国风雨变换的人们应当不会感到陌生的。然而,把一种交通工具或者交通方式混同于一种文明形式,并独创“轿车文明”这一概念,却足以迷乱一批人的心智,因此,对“轿车文明”这个概念特别需要予以辨析。

是“文化”,不是“文明”

“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标志。与蒙昧、野蛮状态相对立。二战后,“文明”一词逐渐从学者的专业术语变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名词,它的含义也不再仅限于指称人类脱离野蛮的那种初级开化状态,而是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最先进的成就,既包括物质技术方面的先进成就,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先进成就。简而言之。

在轿车交通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通常并不使用“轿车文明”这一术语,而是使用“轿车文化”。所谓轿车文化,就是以轿车交通为核心形成的符号、信念、体制、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文化”与“文明”在概念上有着大面积的重合,然而又不完全相同。关于文化的定义非常多,多达几百种。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有人指出:“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所组成,它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等,这些是通过学习而不是通过生物的遗传来代代相传的。”

不难看出,“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有根本区别。从词性上看,“文化”是中性的,本身不包含价值判断。而“文明”一词却含有发展与进步的因素,词性是褒义的,在价值上是肯定的。因此,“轿车文明”与“轿车文化”两个概念不能等量齐观,不可相互置换。

其实,“轿车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很不妥当的。因为,轿车技术系统及其社会化过程,从价值判断上尚不能做出肯定的结论。就目前来看,轿车的社会化表现出了明显的负向价值,因而还不能称其为文明。在现实的争论中,也有人利用了这一概念的缺陷。比如有人在鼓吹发展私人轿车时这样论证:轿车是一种文明,你不能不让人们使用轿车,因为你不能拒绝人们享受文明。

再者,“文明”还是指一种形成了某种法统和习惯的地域、社会、时代和民族,它是包含着进步的文化精神和社会伦理等集体理性的成分。而轿车文化中蕴含的不顾后世的消费主义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以及它侵害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本质,都不具有文明的品质。

“汽车”与“轿车”

“汽车”与“轿车”两个概念常常被混用,我们需要加以辨析。“汽车”又称机动车辆,指具有发动机而不在轨道上行驶的各种车辆。其英文是automobile,原意是指不用人力和畜力可以自行的车辆。若按意译,本应译作“自行车”。将其译为“汽车”,是因为这种车辆要燃烧汽油之故。汽车有很多种类,按其用途可分为轿车、客车、卡车和特种车等。

“轿车”又称小汽车,英文为car,是指以乘载运客为主的小型车辆。它是汽车的一种,与汽车是种属关系而非同一关系。但在许多场合,人们常常将“轿车”与“汽车”作为同一概念使用,在言及汽车时,指称的往往就是轿车。在国外,也常常出现将car与auto(汽车)混用的现象。从历史发展来讲,汽车最早的形式就是用于运送乘客的轿车,而就目前来看,全世界轿车数量占所有机动车辆数量的80%以上,已经成为汽车的主体,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更大。故而在语境明确的情况下,这种通融是可以的,一般不会引起误解。

但是,需要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时,如果未加区分,就会出现歧义,产生误解。譬如,某报刊载一文,题为《城市限制汽车利大还是弊大》。此标题中的“汽车”明显是指轿车。因为中国有的城市的确对轿车的运行做了限制性规定,但救护车、消防车、洒水车、邮政车等并不在限制之列。而且,对公共汽车还采取了鼓励性措施,出台了“公交优先”的政策。

因此,在“汽车文化”这一系列文章结束之际,需要再强调的一点就是,本文中出现的“汽车”一词只作属概念使用,即指称所有机动车辆。所谓的汽车文化也是指以轿车为主体的亚文化。但是,文中批评的矛头,则主要是指向汽车文化中的轿车交通方式。

上一篇:通信运营来:历经更多风雨 下一篇:世界变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