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厚度, 还需有温度

时间:2022-09-03 04:32:26

有厚度, 还需有温度

第一次教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基于这篇文章清晰的思路,鲜明的观点,我设计了教学初稿:

以探讨此篇议论文的思路结构为教学主线,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为终极情感目标,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初读课文(拟写提纲,理清写作思路)——精读课文(设问题,深入理解观点)——研读课文(找事实,探究说理方法)——拓展迁移(谈实际,注重体验反思)。此流程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引入实际范例的印证,使得学生探究领会到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意义。

拿着自以为完美的一堂教学设计立马到班上去实践了一把,还请来了学校的同行听课。因为学生有前面的议论文知识点的积累,课上得很流畅。听课老师如是评价:“教材挖掘很深,课堂设计简约高效,是一堂厚重实用的议论文课堂教学范例,唯独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高。”

反思: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学得没趣呢?私底下我“请教”了平日里与我比较要好的语文科代表,她的回答让我很是吃了一惊:“老师,议论文不像小说,它没有感人的情节,也没有华美的语言,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它学着没劲,总感觉学起来冷冰冰的!”是啊,议论文除了鲜明的论证观点,严密的论证思路和清晰的论证层次之外,确实少了点温度。要是把它和一篇小说摆在一起,相信很多学生肯定会选择后者。

第二次教学

反思: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议论文呢?议论文真如他们说的那样缺少温度吗?上议论文只能上出厚度不能上出温度吗?一连串问号的驱使下,我再一次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拳练千遍,功夫自见”,在大量的资料收集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本文作者丁肇中先生,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所有简介都离不了一个词——爱国情怀!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位如此爱国的作者在应试教育疯行的九十年代里,发表这样一篇演讲,他的目的显而易见。他不希望中国的学生为考试而学,他不想看到中国培养出一批批学生高分低能;他希望中国的学生个个都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一把好手,他希望祖国未来因为教育而兴旺发达。是啊,这样的一篇演讲稿肯定是激情昂扬,豪情高涨的。怎会没有温度?

我要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看到议论文的另一面,我要让学生感受议论文冰冷外壳下的温度。于是,我设计了教学第二稿,也是我最终的教学定稿:

此稿以探讨议论文的魅力为教学主线,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此文背后的温度为终极情感目标,设计了三个教学流程“导入和热身运动”(抢答关于议论文的基础知识)——课文研讨三阶挑战(挑战一:课文体检站,理清课文的层次和观点,读出议论文鲜明的观点美和清晰的层次美;挑战二:情感测温仪,通过补充大量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加上课文中带有情感的文字朗读,感受议论文浓郁的情感魅力;挑战三:人物追踪器,探讨作者丁肇中将议论文写出情感魅力的原因,教会学生如何写出有感情的议论文。)——第三部分总结提升(成功的议论文背后站立着博怀的人,精辟的议论文的底座就是博大的情怀。)

课上完,有些余音绕梁的味道,万州二中的孩子们有些舍不得下课,很多听课老师也痴在那儿了。他们感叹说:怎么都没有想到,一篇议论文,能上得这么感人。其实我想说,文本本身就很感人。我做的,就是把这“感人”挖掘出来,呈现出来罢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凉水初级中学)

上一篇: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一” 下一篇:新玩意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