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时间:2022-09-03 02:15:51

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摘 要:针对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做好乡村规划、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环保能力意识教育、促进规模经营、严格环保执法,推广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综合技术等措施,旨在着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问题;建议;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3-04

农业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以一种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成果的总称[1]。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合到现代农业之中,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农业。

安徽省宿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整体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宿州市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化仍处于初期阶段,可解决的就业岗位少,农民外出务工的多;同时工业发展的滞后也影响了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能力;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低,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度不够,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1.1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弱势产业,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农业经济收入在农民家庭中的比重较低,宿州市工业化发展较滞后。经调研不同村庄35%~62%的农民外出务工,对于农业生产倾注的精力较少,拥有知识的中青年劳动力只在收获和播种季节参与农事活动,生产过程中参与得很少,基本由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完成田间管理,致使不能科学地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很低,导致大面积广种薄收。这与宿州市粮食生产基地的区域地位是不相协调的,具有不可持续的发展特性。许多养殖散户因不掌握检疫防疫技术,不具有科学的养殖管理手段,养殖风险很大,经常会血本无归。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不容乐观,因为疏于管理和父母的日常关爱,许多孩子仅具有小学或初级中学文化程度,且易感染一些坏习惯,农村人口质量受到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种植模式单一,种植结构简单 近年来由于农机化的迅速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降低,有效克服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生产劳动问题。这迎合了农民追求轻简化的栽培模式和生产手段的心理,农民更倾向于种植机械化程度高的作物如玉米、小麦、大豆。甘薯、花生、棉花的种植在大部分地区仅是零星分布。由于近年来玉米的经济效益较高,种植面积逐年加大。90%以上的农田是冬小麦―夏玉米或冬小麦―夏大豆直接复种模式,很少有通过间作或套种实现复种栽培的。这种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较低,且自然风险较大。

1.3 农村居住环境抗灾能力差,遭遇强风和降雨时受灾较重 近10a来,宿州市4县1区遭受龙卷风及强降雨或冰雹袭击频率高,据统计,造成严重损失的就有12次,其中农业损失占80%左右。每一次都有房屋倒塌,树木被连根拔起或折断,交通受阻,较大面积停电停水及电讯中断,农作物和果树大面积受害,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损失和影响。仅2013年8月9日发生于砀山、萧县龙卷风及强降雨就造成55.5万人受灾,受灾面积达2.77万hm2,损毁房屋5 203间、树木9.85万棵,并造成6人死亡,10人受伤,大面积电线电缆被挂断、砸倒,直接经济损失6.9亿元。

除了龙卷风的不可抗拒之外,造成如此巨大损失尚有一些人为因素。通过调查走访看到,许多房屋、电(缆)线是被倒折的树木压塌、压断的,被压塌的农房均为分散建置的平房。在农村,农房周围、主干道两边多栽植梧桐、杨树等高大的树木,农村许多高压线、电缆线多架设主干道两旁,在遭遇龙卷风时,倒折的树木直接砸到民房和高压线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龙卷风带来的损失。

1.4 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较大 宿州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天气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旱易涝。近年来宿州市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0多亿元,完成了团结闸除险加固、宿县闸加固、新汴河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汴河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市防洪、排涝、灌溉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利工作成绩显著。但远离这些重点工程的大部分农田虽挖制了小沟、田间沟、地头沟及一定数量机井等,但机井数量仍存大量缺口,经调查,有些村庄仅有1~2口水井,无法满足灌溉需求。农民往往因为灌溉成本较高以致于遭遇干旱时70%以上的农民不灌溉。地头排水沟有时布满了农业废弃物,遇到涝灾往往排水不畅。

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宿州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全部耕地的30%,加上灌溉装备落后、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种在人,收在天”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2008年冬至2009年春的大旱、2010年严重伏旱和秋冬旱,均致使较大面积的小麦、玉米大幅减产。2013年7月底到8月中旬的持续高温干旱,因不能有效灌溉,预计夏季作物减产幅度在40%~50%(大面积调研走访发现,大豆玉米结实率较低)。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较大,粮食安全生产难以保证。

1.5 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1.5.1 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 到农村走访可以看到,在沟边、河边、田间、房前屋后到处都可以看到塑料袋、秸秆、薄膜、农药瓶(袋)及其他废弃物。大部分农业废弃物秸秆、人畜粪便、有机生活垃圾、农产品加工业的下脚料等资源被弃置不用,特别是秸秆的大面积燃烧,不仅污染环境,也造成大量浪费。这些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影响美观,而且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水流进入土壤、河流或地下水源,造成了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非常大。

1.5.2 养殖废弃物污染 由于国家对养殖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加,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很多农民养殖散户随意选址建立非标准化的养殖基地,牲畜粪便处理利用不到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一方面污染了农村居住环境,为疾病的防疫和防治带来极大压力;另一方面易滋生大量蚊虫和苍蝇,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1.5.3 秸秆处理不当,造成大量污染和浪费 宿州市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因为没有有效的秸秆回收机制、农民在秸秆回收中直接受益不多、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小、农民的生产生活对秸秆需求度不高等因素导致机械化收获后秸秆大多存留在地里。由于秸秆腐烂速度慢,腐解周期长,对下茬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影响较大。为了尽快播种下茬作物,农民往往田间焚烧秸秆或抛丢,造成污染和浪费,同时造成土壤有益微生物降低、交通事故、高压线破坏、作物烧伤、栽培设施的破坏等损失。

1.6 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污染严重 多年来农民追求轻简化的栽培模式和生产手段,不重视施用有机肥,却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失调造成土地板结,结构破坏,可耕性下降,土质变劣。通过对宿州周边地区以及阜阳部分地区的土壤酸碱度调查,由于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土壤酸化导致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溶解渗漏及有毒物质释放。另外,制造化肥的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它们随施肥进入农田,造成土壤污染[2]。

由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体经营模式,农民的土地多为插花田,规模化程度不高,存在栽培管理上的不一致性和随意性。在进行病虫草害防治时,操作时间、标准不统一,导致整块大田里病源虫源不断;加之80%以上的农民不掌握最基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防治不科学、不到位,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较差。以致于不断加大农药的用药量,形成恶性循环,病菌、害虫的抗药性愈来愈强[3],防治成本不断增加。

长时间大量施用农药,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农药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杀死青蛙、蜜蜂、鸟类等有益生物或害虫天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造成畜禽中毒,繁殖率降低;农产品污染严重,药物残留率高,品质堪忧[3]。

2 推进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农村环保是宿州市建设生态文明的薄弱环节,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农民的健康,也影响到城乡居民赖以生存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水缸子”。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事关“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为了更好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当以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推动力,围绕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大力推广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综合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1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土地的规模经营势在必行。只有规模经营,才可能进行大面积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资金及技术的集约化投入和推广才能快速进行 [4]。而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手段,把土地由种田能手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规模种植经营。土地流转牵涉面较广,目前尚不能全面推行。对于不具备土地流转机遇的乡村,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土地规模经营的优越性,进而促进其自动要求与别人合作,在自愿、公平、互助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合作组织,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5]。

2.2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能力 环境往往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受到污染不仅危害当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农村环境一旦受污染,最直接及最终受害者是农民自己。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农民宣传造成污染的不良生产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污染的危害及环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提高其科学生产的能力及生态道德素质[6],增强其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尚。再者应加大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将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知识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从而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2.3 做好乡村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方式,对偏远、不具备条件的乡镇的生活垃圾采取无害化处理方式,下大力气提高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乡村规划中应注重推进“一村一品”工程,促进规模化统一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特色发展。

为了降低龙卷风造成的巨大损失,建议统一规划,以行政干预的手段砍伐房前屋后和电缆电线旁的高大树木,换植成高度较低的果树或园林植物,防患于未然。

应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当务之急的是在田间多挖制些深水井(天灾专家预测,2014-2016年将会持续大旱[7]),便于干旱时灌溉,降低灌溉难度,减少灌溉成本,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速度,从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居、环境工程入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2.4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约化和生态化生产,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无公害的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8]。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喷(滴)灌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按照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如秸秆编织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工、提取、发酵)[9]。组织实施生物工程,如推广秸秆沼气发酵、秸秆饲料化处理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培育生态产业等。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2.5 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配合安徽省目前正在推进的美好乡村建设,科学划定畜禽水产养殖禁养和限养区域,实现科学规划和清洁生产。对己建成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引导规模小的畜禽养殖企业走污水与粪便混合―沼气池―沼液―农作物的治理路子,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走干湿分离的治理路子,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尿液沼气化治理后还田,最大程度地使养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于水产养殖,要建立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禁止化肥养鱼,降低水域的富营养化污染。

2.6 加大农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和立法力度 我国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安徽省也制定了《安徽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但长期以来要么是法规可操作性不强,要么是执法不力,致使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今后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他们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使民众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及自律;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坚决处罚,严格执法。另外,尽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启动《农业清洁生产管理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和制定工作,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加大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鼓励民众对环保执法的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从法律上支持、鼓励企业家、农民更多地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清洁生产,采用更多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绿色低碳生产的行为予以一定补贴。把对环境的保护作为对各级政府干部进行考核的重点内容,实行一票表决制及严格问责制[10]。

3 结语

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目的。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11],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农村农业资源,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工大明.构建农业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以四川宜宾为例[J].学术交流,2008(12):146-150.

[2]李奇峰.化肥施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9):202-204.

[3]张玉明,孟明明,雷清江.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及预防措施[J].林业勘查设计,2010(3):32-33.

[4]刘璐璐,俞文伟,徐会中.江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模式与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2011(12):4-5.

[5]李中华.以合作社为载体创新农技推广体系[J].农村经营管理,2012 (4):18-19.

[6]邹瑞苍.对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09(6):42-44.

[7]2013新华社8月15日报道.

[8]杨传喜,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农业科技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0(11):129-132.

[9]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0]黄艳群.株洲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对策研究[J].企业家土地(下月刊),2011 (9):32-33.

[11]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关于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和农村的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10. (责编:徐焕斗)

上一篇:《2013中国房地产策划品牌价值研究报告》内容... 下一篇:隆平206玉米品种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