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高三语文复习攻坚战

时间:2022-09-02 09:52:27

打好高三语文复习攻坚战

一、“坚”在何处

要打好高三语文复习攻坚战,首先要知道“坚”在何处?我认为高三语文复习“坚”在积累。语文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厚积薄发。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每天学习语文不一定能学好语文,但如果不是每天学习语文,绝对学不好语文。由此看来,语文学习贵在坚持。而这种坚持应体现在坚持积累上。

对于高三语文复习而言,尤其如此。谁念对了“积累”的真经,谁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语文高考,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积累情况的一次检阅。例如,常见字音字形靠积累,成语(熟语)靠积累,名句名篇、文学常识等自然也靠积累。至于那些分折综合、推断想象、语言运用题目,看起来是考思维能力,考语文素养,但思维能力,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其实还是来自于积累。就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而言,积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一就是要求语言贴切。而要做到语言贴切,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有选择的余地,要用什么词才能招之即来,就像打开了贮藏丰富的仓库大门,源源不断地涌向笔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还要求有文采,要做到语言有文采,更要积累美词美句。而作文要在材料上出新,独辟蹊径,避免与人雷同,也要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据创立快速作文法的杨初春教授说,要做到让初中学生40分钟写600字,高中学生40分钟写800字(这也是中、高考的要求)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至少五万字的材料库。至于要让学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更是依赖于对相当数量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由以上方面不难看出,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顺利通过高考,考上理想的大学,积累之功可少哉?

二、如何攻坚

(一)具体方案。

积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化整为零,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打持久战。下面谈谈我的具体方案。

笔者多年任高三语文教师,为了使学生通过高三一年的语文学习,在高考时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我始终坚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重视对学生积累的指导。《考试大纲》规定,高考直接考测积累的内容有:名句名篇(大约要记不少于150条),120个常见的重点文言实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这些内容如果集中复习,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在短期内很难奏效。另外,高三学生普遍感到难的是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还有作文。学生常常说试卷上的古诗读不懂,现代文阅读材料读几遍没感觉。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平时诗歌、散文、小说等读得太少,语感太差。至于作文,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免强拼凑出的文章,往往泛泛而谈,内容空洞,连自己都感到面目可憎,不堪卒读,更不用说打动别人,在考试中得高分了。学生出现这种写作障碍,主要原因还是读得太少。要解决写的问题,无论是从文学大家的写作实践、经验总结来看,还是从迄今为止先进的写作理念来看,以读促写仍是有效之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写作只能在读中悟,在悟中练。鲁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许多大家的典范之作,本身就告诉你文章怎么写和写什么的问题。但对高三学生而言,阅读大部头的经典之作,显然太费时间,不现实,但阅读千字左右的优秀短文的时间还是有的。

鉴于上述原因,我向学生提出了“211工程”,即每天早读识记两条名句,掌握1个文言实词或1个文言虚词,诵读并用心揣摩1篇千字左右的优美短文(也可以是高考满分作文)或者一首短小古诗。

这样做,不仅名句名篇、文言实词和虚词不用专门集中时间复习,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化整为零,学生易于做到。只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即可轻松过关,使复习落到了实处。而千字短文或古诗的诵读琢磨,亦可获取一石三鸟之效,既使学生增强了语感,有利于应对高考对古诗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又从中悟到了写作技法,并为写作积累了材料(名句名篇的记诵其实也是在为写作积累材料),确实既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又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如果学生果真能每天诵读并揣摩一篇优秀短文,即使只坚持一百天,数量也相当可观,有这百篇文章作积淀,还怕高考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得不了高分吗?

(二)方案落实。

(1)养成习惯。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凡事贵在坚持。要使“211工程”能一以贯之,还需要学生以良好的习惯作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中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而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确实非常大,叶圣陶曾说过,学生只要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如同进入宇宙空间的飞行器,不待老师要求就能自行运转了。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习惯,也才能达到叶圣陶所说的“不待老师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学生自能作文”的境界。

而学生良好习惯不会自然形成,要靠老师培养。为了使上言“211工程”能真正落到实处,我在培养学生习惯方面不遗余力。

具体做法是,有布置有检查,形成惯例。我选择名句名篇的记诵作为突破口,因为名句名篇的记诵可以收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应对高考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写作准备了材料。果真每个学生都能积累200条左右的名句,在写作时就可信手拈来,使笔下生花,丰富文化积淀,正像郭沫若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翮张。”更重要的是,名句名篇的积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思想境界,增强文化素养,甚至可以改变其气质,不是有一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记诵的第一步是选好名句打印成册发给每位学生(也可从配发的资料或课文中选取)。每天早读时由科代表向大家布置,每节课的前5分钟老师检查,检查的方式是默写,因为从应对高考名句考查的方式看,关键不是看考生能否背过,而是看考生能否写准确,背过而不能准确写出来也是劳而无功。检查时由2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一人写一条),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

这样,每节课只需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即可轻松地复习了名句这个考点,而且两学期下来,数量非常可观。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言,这样做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像给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在长近一年的时间中,学生不但不感厌烦,而且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写作也不再感到无米下锅,成绩提升也非常明显。真是“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啊!

(2)引进源头活水。

要学好语文,光读好一两册课本,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将课内和课外衔接,引进源头活水。当然,对于高考临近的高三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时间阅读大部头的经典作品,但进行短平快的阅读,还是有时间的。学生动辄以没有时间而拒绝读书,其实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这一点早在上个世纪朱光潜先生写给中学生的一段话里就作了精辟透彻的剖析。朱光潜先生说:“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可是你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功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为了落实“211工程”中的第二个“1”,我让学生每天早读腾出大约10分钟的时间诵读并揣摩一篇优美的千字短文(也可以是高考满分作文),这个要求学生易于做到,而且乐意接受。为了使学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我设计了一个“美文推介”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课外阅读到的感触最深的文章推介给大家。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和冲谈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每周只开展1-2次,也是利用课堂的前5分钟。一次一人,轮流进行,提前由科代表布置好推介人员,并事先写好推介短文,既可感悟评点内容,也可谈艺术上可资借鉴的巧妙之处,或兼评内容和形式。要求必须是自己阅读的真实收获,不得抄袭。在课堂的前5分钟内,让推介者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美文,并作精彩评点,然后由其他同学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并对评点进行充实或提出修改意见。

这样做,好处多多,既可督促学生养成诵读美文的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以及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准确性,丰富了解题技巧,而且从中积累了写作素材,学习了写作技法,也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试想学生能诵读并精心揣摩几十到上百篇优美的千字短文,以此为积淀,还愁过不了高考写作关吗?

针对高三语文复习任务繁重的现实,如果我们这些做语文教师的,不能引进源头活水,把课内外衔接起来,使学生亲身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不能开展多样使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激活课堂教学,不能化整为零,提高效率,在积累这个关键环节上做文章,打持久的积累攻坚战,只是一厢情愿地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挥汗如雨地作单调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置身局外,既不心动,更不行动。这样,劳多功少,语文少慢差费的现状就永无改变之日。

上一篇:培育班级精神创建和谐班集体 下一篇:作业批改也是一种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