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荸荠产业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09-02 08:57:16

省域荸荠产业现状及建议

本文作者:蔡炳华陈丽娟江文欧昆鹏韦绍龙郭畅苏宾桂杰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荸荠又名马蹄,广西各地均产荸荠,有桂林荸荠、芳林荸荠、菲律宾荸荠、朝阳荸荠和那马荸荠等品种,其中以桂林荸荠和芳林荸荠最为著名。据考证,在清朝嘉庆九年(1804年)朱依真编纂的《临桂县志》上就已有文字记载。广西的荸荠果大皮薄、肉厚色鲜、清甜爽口,明清时期作为贡品,现畅销区内外市场,远销港澳地区、欧美国家和东南亚各国。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为荸荠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资源。2011年广西荸荠种植面积达2万hm2,总产量达60万t,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荸荠产业收入达18亿元以上。产品主要用作鲜销、冷鲜切、清水马蹄罐头和马蹄粉,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用荸荠来烹制佳肴更是别具一格,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鸳鸯荸荠、荸荠戏球、荸荠肉饼、荸荠丸子、马蹄糕等都别有风味,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来品尝,成为支撑桂林旅游产业的重要一环。

1发展现状

1.1新品种凸显优势

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荸荠品种收集、引进、选育、组培快繁、大田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荸荠种质资源保存圃,对资源材料的农艺学和品质性状进行了观察和综合评价,建立了荸荠RAPD分子标记[1]。先后选育出荸荠新品种桂蹄1号[2]、桂蹄2号[3]和桂粉蹄1号[4],产量比常规品种高10%,其中桂粉蹄1号是国内首个通过省级品种委员会审定的淀粉加工型荸荠新品种。选育的荸荠新品种受到了种植户的普遍欢迎,通过组培技术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每年为种植户提供数百万株荸荠组培苗。目前,新品种在广西累计种植面积达4.8万hm2。2011年广西荸荠种植面积2万hm2,其中广西农业科学院新品种种植面积达60%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贵州、湖北等省部分地区纷纷批量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为全国荸荠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2组培苗种植规模化

荸荠组培苗最大的特点是繁殖速度快、不带病毒、性状与母本保持一致、大果率高、产量高、商品性好,且当年种植当年收获,采用优质组培苗作种苗,极大地满足了荸荠生产中对种苗数量的需求。荸荠在传统生产中主要靠留球茎作种苗,这种留种方法需占用大量的耕地,技术落后,效率低,成本高,不能满足目前荸荠产业迅速发展对种苗的需求。种苗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种苗移栽成活率和种苗质量的提高,近年来生产上采用的组培苗数量逐年增加。自2005年在广西桂林、贺州、柳州、玉林和钦州地区规模化推广种植荸荠组培苗和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效果良好,种植面积及产量迅速扩大,2011年一代组培苗种植面积1800hm2,二代组培苗种植面积达10860hm2,总产量达37.98万t,产值11.39亿元。荔浦县是广西应用组培苗技术推广荸荠品种最早的地区之一,在当地政府和农业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开展科技培训和种植示范,使种植户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荸荠组培苗种植技术,提高了荔浦县荸荠的种植水平,荸荠667m2平均产量由原来的2000kg提高到2500kg左右,大果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60%,提高了荸荠的商品价值,荸荠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2011年该县一代组培苗和二代组培苗种植面积5800hm2,占总种植面积的90%,产量20万t,产值达7亿多元,成为广西有名的荸荠种植、加工、产品流通集散地,该县已获“国家级荸荠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称号和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1.3栽培技术日趋完善

多年来,为推动荸荠产业发展,广西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各市县农业科技部门合作,开展新品种选育和熟化栽培技术研究,每年定期到各地举办荸荠高产种植技术培训班,重点培训科技示范户,集成了一整套科学栽培的标准化技术,以点带面全程跟踪服务,充分保证荸荠产业稳定快速的发展;建立《荸荠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荸荠生产技术规程》和《荸荠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建立万亩无公害马蹄生产示范基地,产品均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提高了荸荠的品质,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1.4主产区扩大,种植区域不断延伸

桂林市和贺州市是广西荸荠主产区,早几年荸荠种植面积约7000hm2[5]。随着加工企业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荸荠产业的发展,如今有近5万名农民将不能鲜销的荸荠进行初加工,为深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削皮荸荠”,每年仅此一项就增加收入500元/667m2,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近年来,企业与农民签订荸荠购销合同,以最低保护价和市场价措施积极维护农民利益,解除了广大农民销售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使荸荠种植面积连年增大,2011年种植面积达1.66万hm2。现在,柳州、贵港、玉林和钦州地区的荸荠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其他地区甚至周边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已经开始批量种植,逐步形成了以桂林市和贺州市为辐射中心的种植区域。

1.5产业加工集群化

规模化种植推动了广西荸荠加工产业化发展,在传统的种植地区加工企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以贺州为例,贺州市是全国荸荠加工产业最大的地区,拥有嘉宝食品有限公司、大成食品有限公司、富翔食品有限公司、鑫隆食品有限公司、鼎盛机构食品公司和鹅塘罐头厂等10多家荸荠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荸荠产品6万t,全部远销日本、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其中,广西嘉宝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绿鲜牌荸荠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和中国优质产品,荸荠罐头连续10多年年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4,占美国市场的1/3。另一个荸荠传统产地———桂林市荔浦县,目前拥有广西绿园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荔浦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三金罐头食品公司和平乐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多家荸荠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荸荠产品4万t。广西绿园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是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产荸荠果脯、荸荠膏、速冻荸荠系列产品,其绿枝园牌荸荠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产品80%在国内销售,20%销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平乐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广西首家集种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生产荸荠粉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有荸荠无公害生产基地6个,面积达1000hm2,年产荸荠粉约1900t,年产值达到5700多万元,生产的车田河荸荠粉获广西名牌产品、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称号,目前企业产品主要销往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业加工集群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荸荠种植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加工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原料保障。

2存在的问题

2.1采收成本高、强度大,集约化程度低

近几年广西荸荠产业发展较快,经济效益提高,但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导致荸荠栽培新技术的推广、落实难度大。企业直接经营比重低,主要以农户为主,种植时间安排随意而分散,主导产品不突出,采收都是利用人工完成,成本高、强度大,且受气候和人工不足的限制,延长了采收时间,降低了产品的商品价值,直接影响产业规模化种植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2病虫害防治水平滞后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种植面积的不断增长,常年种植引起主产区土壤酸化、病菌增加、病虫害发生率高,而种植户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水平还相对滞后,且种植户存在着防治能力、防治技术、责任意识上的差异,因此,一旦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在防治时就出现了消极防治、被动防治,甚至不防治的现象,造成病虫害发展蔓延。

2.3产品单一,市场营销策略创新度低

广西产荸荠80%用于国内蔬菜市场鲜销,20%用于出口商品加工,除少部分荸荠当作水果消费外,大多数消费者把荸荠作为普通蔬菜食用。近年来,市场上销售人工现场加工的荸荠产品越来越多,价格不菲,既方便顾客又提升了产品价值。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变化,健康、便利的食品已成为消费主流,但荸荠经过切片、速冻、加工、分装成小包装在超市销售并不多见。

3发展建议

3.1加强荸荠新品种选育和熟化栽培配套技术

开展荸荠材料创新研究,采用引进、生物技术育种、杂交等技术手段获取荸荠创新材料,筛选出性状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不断熟化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力度,增加对病虫害防治研究经费的投入,重点开展秆枯病、枯萎病、荸荠螟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研究,加大监测和防治力度,积极为农民提供防治技术指导、选择防治药剂,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尽快开展荸荠采收机械化和配套设施项目的研究。

3.2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加快新产品推广

要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切实做好市场营销。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开发健康、环保、方便的产品,加大新产品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消费者建立新的理念,对外开展产销衔接,推广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扶持和改造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强产品保鲜、贮藏的体系建设。

3.3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成果转化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环节,着力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县、乡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工作,把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新技术、新品种的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探索和创新新技术推广,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集成示范和配套应用,切实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建立荸荠新技术短信服务,定期阶段性关键技术信息。

3.4加快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聚集优势,增强其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广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的经营组织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联接机制。通过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龙头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带动产业大县建设。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发挥资源优势,增强产业大县生产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引导种植、加工、流通、储运、冷藏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集聚,促进产业优化发展,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一篇:镉对蕹菜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县域水生蔬菜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