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发展史论纲

时间:2022-09-02 08:26:10

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发展史论纲

摘要: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个体医疗模式逐渐发展为社会模式,从狭隘的残疾救济到体现正常化要求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历史轨迹梳理,论述了从古代残障者社会保障思想的萌芽,到现代社会公平论、公民权、人权观的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发展,再到当代残障者正常化、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等理论。归纳了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从传统、现代到当代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其历史轨迹的分析,总结了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与社会保障系统理论的关系以及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与社会对残障人社会认识的关系。

关键词: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历史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6.008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国际残障分类(ICF),残障者是指身心功能紊乱和社会意外造成的损伤后果的社会人,而残疾人是指因先天和后天身体机能受损,而造成无法正常生活的病人。在2001年世界卫生大会上,我国和其他190个成员国共同签署了协议,同意采用ICF的划分标准。“残障者”和“残疾人”概念内涵与外延有重叠的地方,但是也有区别。“残障者”这个概念体现了在当代社会思潮中“正常化”理论的应用语境。“残疾人”是医疗模式下的概念,而“残障者”是社会模式下的概念[1]。“残障者”这个概念体现了国际组织与社会思潮的新趋势,论文将运用“残障者”这个概念去分析该群体的社会保障理论历史发展轨迹。

理论是指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理论除了是一种认知的总结和归纳,更重要的是在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由思想萌芽、理念、理论模式及其行动原则等部分构成。探索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不仅在于要弄清针对残障者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系统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认识过程,了解它在指导残障社会保障制度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因此了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对于掌握其内在规律及其在实践过程中地位与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实践价值。

一、文献回顾

在国内有限的论及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专著中,大多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展开论述。例如余向东从残障者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角度,论及相关理论。在其论述中,他阐明了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基础有人道主义理论、公平正义理论、人权保障理论以及现代残疾人观等。同时在论及残疾人社会保障基本理论模式中,论述了先天宿命理论模式、个体残损理论模式以及社会缺位模式等[2]。马洪路从残障者社会工作的角度,论及了残障者社会保障相关理论。他把残障者相关理论分为四块:残障的发生理论、残障的预防理论、残障的社会参与理论以及残障的扶助理论等[3]。李迎升、厉才茂从社会保障角度论及残疾人社会保障理论,其论述主要围绕着残障者医疗模式理论与残障者社会模式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对比展开[4]。

在国内论及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学术论文中,大多从特定时期和特定的区域去展开论述。例如梅运斌、王国英在分析现代欧洲残疾观的演变过程中,重点论述了残障者医疗模式理论与残障者社会模式理论的发展演化过程,其划分时间的节点为1981年[1]。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残障者理论是由个体残疾理论向社会参与理论过渡,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残障者社会模式理论则更强调正常化理论与社会融合理论。李莉、邓猛在对近现代西方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的价值理念分析中,分析了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由社会公平理论、公民权理论到残障者社会模式理论的过渡过程[5]。

另外也有不少学术论文将焦点集中在残疾观念对比和发展上。冬雪分析了残疾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由“残废人”到收养、救济,再到“平等·参与·共享”的阶段[6]。奚从清在对新、旧两种不同的残疾观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新残疾观的基本内容、形成条件等问题[7]。郑雄飞分析了残疾观的演进过程——先天宿命论到个体残损论再到社会缺位论[8]。

在国外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学术文献中,学者们更多的是从一个较大的理论模块中去展开论述。Michael Oliver、Bob Sapey从残障者社会工作角度,论述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中个体型残疾理论与社会型残疾理论中,假设与理论内容的区别[9]。Raymond Lang以及Daniel Mont从社会公平理论出发,论述在工作和教育上应给予残障者更多的机会[10]。Richard K.scotch与Reiko Hayashi论述了人权运动对残障者福利事业发展的作用[11]。Paula D.Kohler与David H Dean论述了公民权理论在残障者社会保障领域的影响等[12]。

既往的研究,开拓了残障者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研究,但较缺乏对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内在发展规律的研究,同时也缺乏系统与历史的梳理。因此为发展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亟须对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各个历史时期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具体内容与特征

探究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历史轨迹,首先要明确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各历史分期节点。根据一般的历史分期的划分,一般把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古代、现代与当代。结合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相关文献,论文把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理论称为古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工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的理论称为现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以及把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称为当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由于现代和当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在西方,因此在论述现代和当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中,论文只论及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

(一)古代国内外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状况

1.古代国外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

由于西方中世纪的时间跨度较长,宗教对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种观点上:残障者宗教论与残障者慈善观。

宗教历史上,残疾被视作上帝的一种惩罚,残障者通常被视为罪恶、巫师等的化身。残障者往往会被驱赶,甚至被流放。宗教组织本着其教义与除罪的责任,往往会收容一部分残障者,对他们进行各种宗教礼仪和活动,对他们进行除罪。残障者宗教论认定残障者是罪恶的化身,但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讲,宗教通过教廷以及修道院给了残障者栖身之所,并给予他们一些物质生活条件。

与残障者宗教论对应的是残障者的慈善观。在基督教教义中就有规定,每个家庭要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去救济穷人和残障者。但是在宗教的慈善观里面,残障者通常被视为悲剧和病态的个体。那些被救济和施舍的残障者,往往被看成是社会的寄身虫和无能者。在施舍的过程中,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被施舍者往往要受到施舍者的歧视。

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医学的逐步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残障者是由于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造成的。受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残障者往往被视为社会劣势群体。当时社会出于整体安全需要,给予了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爱护。在这个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残障者的个体医疗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残障者被认为是病人,是与正常人相对立的“非正常人”。残障者的个人医疗模式对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古代中国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

古代中国残障者社会保障思想,是以国家为中心展开的,这点有别于西方的以宗教组织而肇始。中国古代统治阶层为维护自身统治安全,力推“民本”思想。“性善论”的孔子和“性恶论”孟子、荀子都力推该主张。

孔子提出的社会救助思想,是以其仁爱思想为基础,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3]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的民本思想同时也体现着中国古代对社会弱者的关注。荀子对孔、孟的与社会救助相关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明确指出:“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14]

在中国古代,政府层面,本着“仁政”思想对残障者展开救助,集中体现在“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社会治理思想之中。在中国古代政府普遍设立“问疾”类部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聋哑、盲人等残疾人的国家收养,对他们进行治疗与生活照顾。同时基于家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系统承担了少量的残疾人生活照顾责任。在中国古代对残疾人社会救助系统中,政府和宗族系统的分工有着明确的划分。在《唐令拾遗》中就有明确记载:“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15]

国内外古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基本都是将残障者视为非正常人,对病态的人加以社会扶助。在社会扶助主体上,西方主要是宗教组织,而中国是国家为主体的,这也从历史根源上造成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残障者社会保障发展路径。另外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外古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念,只能称之为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思想萌芽,它们还不是一种系统化的认识。

(二)现代国外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状况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社会发展问题不断突显。由于工业化大机器生产造成残疾人数目的激增,各个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对残障者等弱势群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从此,对残障者的保障措施和救助方式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残障者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在这个时期才真正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极其丰富,其内容主要是论述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中的社会公平论、公民权论和人权论等。

1.基于社会公平论的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

“公平”指公正、平等地对待人。到了近现代,西方对社会公平最具有典型解释意义的是罗尔斯的《正义论》,他认为,道德层面的社会公平,就是每个社会成员所追求和拥有的社会公平;制度层面的社会公平,就是某一个制度必须保证社会公平,这是社会公平的两种含义。只有保障这样的社会公平,社会制度才能维持下去[16]。在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福利思想体系里,社会公平的含义逐渐发展到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公平,也包括权利、机会、规则、过程和分配的公平。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利益群体,残障者与一般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有着特殊的社会需求和生活方式。虽然如此,但残障者在人格上,在政治权利上,生存发展权利上与其他社会主体是平等的,毫无尊卑贵贱之分。《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宗旨是“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旨在说明残疾人是人,基于公平,社会就应该予以公平对待。

2.基于公民权的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

公民权理论使残障者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取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权利,获得与其他群体一致的民事权、政治权以及社会权,尤其是社会福利权。T.H.马歇尔被视为在公民权理论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家。1950年,马歇尔指出一种与共同体的完全成员身份相联系的基本人类平等, 而这种平等意味着每个公民都应享受到文明体面的生活。他把公民权利分为三种类型:民事权、政治权、社会权。其中社会权,即包括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的经济保障、教育、基本的生活和文明条件等权利[17]。

这一理论成为现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残障者社会福利权提升到基本社会需求,使残障者社会保障权脱离了传统的宗教残障观与慈善观,由被动的怜悯变成主动的社会诉求。在公民权理念下,人们把享有社会福利保障当作自己的应有权利,对残疾人的保障和救助不必再借助于宗教的同情与怜悯。残障者拥有了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平等地位,在消除残疾人的社会歧视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3.基于人权观的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

人权理论是不断动态发展的,人权理论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个人自由的权利,从政治权利发展到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权利。

在人权理论下,残疾人是也是人,拥有与健全人完全相同的“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正是在这样的人权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强调残障者作为社会主体平等、自由的一部分,他们享有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权利,以及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在这一理论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相继推出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以及《残疾人权利公约》等一系列维护残疾人权利的纲领性文件。

综观现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是在现代三大社会思潮下,逐步建立起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理念,并在理念基础上,展开了制度与相关法律的建设。现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最突出的特质是平等化,强调残障者与其他社会群体,都是平等的。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残障者和其他群体的是不同的,是异质性,这是古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中非正常化的一种历史延续。

(三)当代国内外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学者迈克尔·奥利弗提出了“社会型残疾”概念,认为身体障碍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完全是个人悲剧和特殊群体的状态。社会型残障理论模式是对既往个体医疗模式的一个重大转变,由关注于加在某些人身体上的限制,转变为关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加于某些群体和某些个人的限制[1]。在残障者社会模式的推动下,残疾人社会保障理论模式逐渐发展出残障者正常化,残障者社会支持网络,残障者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理论。

1.残障者社会正常化理论。

正常化理论强调残障群体作为社会中无差异的群体,同时强调应保证残障者的生活条件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正常化理论指出残障者应获得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让残障者具有生活的尊严和普遍的价值共享。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就体现了正常化理论观点,在分类中强化了正常化理论的广泛性与平等性两个观点。该分类可以适用于所有处于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不同于以往把残障者作为一个单独群体加以界定和分类。另外不同健康群体(包含残障者)均无参与和活动的限制。

在正常化理论指引下,各国都开展了具体实践。以丹麦、挪威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开始实施对残疾儿童进行“正常化”教育政策。美国社区居所和区域中心对智障人士进行了社会安置和服务。

2.残障者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残障者社会支持网络是基于社会网理论逐渐发展起来,针对残障者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行动理论。社会支持网络通常是一种非正式的支持网络,由家庭、互助小组、服务中心、民间非营利组织、社区等群体和组织组成,拓宽了残障者社会服务渠道,增强了针对残障者的社会服务功能。

根据残疾人的自身残障程度和身心需求,社会支持的目标是为解决低层次的生理功能康复,表达及应对的能力,自理日常生活及帮助少许家务等方面内容,同时也为达到帮助残障者树立自主、自尊意识和发掘个体潜能, 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残障者社会支持网络的行动策略包括个人网络策略、自愿连接策略、互助策略、邻里援助网络策略以及社区授权网络策略等等。残障者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旨在消除残障者社会支持鸿沟, 帮助他们融入到社会网络之中,强化其个人身心健康,提升残障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能力。

3.残障者的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理论。

残障者的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理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排斥理论旨在说明残障者由于什么原因、受到社会哪些方面的排斥,而社会融入理论则旨在阐明残障者通过何种渠道去消除社会排斥,达到与整体社会价值与权利的融合。

周林刚[18]、马洪路[4]对社会排斥造成原因进行了归类,大致上有三种:自我责任论、社会结构生成论以及社会政策创造论等。而社会排斥的主要方面为:观念排斥、就业排斥以及教育排斥等。在社会融入理论中学者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作用,同时多渠道开展残障者社会融入,提升非盈利性社会组织的维护功能等。1981年国际残疾人年的正式目标—— “帮助残疾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就是社会融入理论的最直接表现。

在残障者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理论的指引下,欧美各国纷纷开展《欧盟就业指令框架》、《美国残疾人法案》、《残疾人之平等机会:一个欧洲行动计划》制度与规划的建设。

综观当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在社会残障模式的框架下,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框架及其行动原则。并且,在这些理论指引下,各国开展了丰富而具体的实践,有力地提升了残障者的生活质量。当代社会保障理论的最大特质就是正常化,这是对既往理论中非正常化理论的升华。

三、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历史发展轨迹的启示

在从古代、现代到当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从个体残疾概念逐渐发展为社会残疾概念,从狭隘的残疾救济到体现正常化要求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一)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提升

从社会保障学的角度看,针对残障者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供给,是属于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过程,主要是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完成。一个国家的财力和经济水平,将直接制约着对残障者的社会保障水平。从古代、现代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比中,可以明显发现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不断发展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在确定残障者社会保障理念和行动原则过程中,要依据国民财富状况和财政转移水平而定,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理念和行动原则。

(二)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随着社会保障理论系统而发展

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是针对残障群体而展开的社会保障理论。从其发展历程看,它与整体的社会保障理论具有时间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同时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也受到国家整体社会保障系统理念的影响。虽然欧美国家属于福利国家,但是由于在社会保障理念的顶层设计中,存在诸如剩余福利模式、工业成就模式以及制度再分配模式的不同,它也会影响到各个国家残障者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和实施。因此,我国在开展残障者社会保障理念建设中,应与我国整体社会保障理念保持一致。

(三)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随着社会对残疾人认识的变化而发展

古代、现代到当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基本上存在两种类型的残疾人认识:个体残疾型和社会残疾型,或者是残障医疗模式和社会模式。

古代与现代残障者社会保障理论都应属于残障者医疗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残障者所面对的问题是由于自身损伤和机能紊乱造成的,忽视对家庭与社会的归因,以“疾病”来归类残障者。这样划分的后果直接导致的是残障群体的非正常和异质化。

当代残障社会保障理论属于残障者社会模式。这种模式更强调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融合。在残障者社会模式视野下,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调整,而不是简单对残障者个体进行功能恢复,它强调清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以“功能残损”来归类残障者,从而消弭“正常人”与“非正常”之间的鸿沟。

[参考文献]

[1] 梅云斌,王国英.残疾观的演变:欧洲的例证与启示[J].兰州学刊,2008(4):107-109.

[2] 余向东.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12.

[3] 李迎升,厉才茂.残疾人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 马洪路.残障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李 莉,邓 猛.近现代西方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的价值理念及实践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7(6):3-9.

[6] 冬 雪.试论理念发展及“残疾模式”剖析与整合[J].中国特殊教育,2005(7):23-28.

[7] 奚从清.论两种不同的残疾人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45-49.

[8] 郑雄飞.残疾理念及“残疾模式”剖析与整合[J].新疆社科论坛,2009(1):34-38.

[9] Michael Oliver,Bob Sapey.Disabling homes:A stu-dy of the housing needs of disabled people in Cornwal[J].Disability and Society,1995(10):71-85.

[10] Raymond Lang.Human Rights and Disbiilitiy:Ne-w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Disability[J].Asia Pacific Disability Rehabilitation Journal,2006(1):37-45.

[11] Richard K.Scotoch.Politics and Policy in the History of The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J].The Milbank Quarterly,1989(67) :145-154.

[12] Paula D.Kohler,Sharon Field.Trasition-focused Education: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J].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003(3):33-38.

[13] 阎 韬,马智强.《论语》评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55.

[14] 鲁国尧,马智强.《孟子》评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201.

[15] 严雄飞.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慈善思想种类与作用[J].前沿,2002(10):129.

[16]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

[17] 余逊打,陈旭东.人权与社会保障[J].浙江社会科学,1997(6):31-32.

[18] 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3(5):32-38.

Historical Analysis of Social Security Theory on the Disabled

HU Shi-yong1,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UT,Wuhan 430063,Hubei,China ;

2.Department of Sociolog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Hubei,China)

Abstract:The disabled social security theory has gone through a scratch from individual medical mode into a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 benefits,from a narrow disabled relief to embodiment normalization.Through clearing up the clue of history, this paper elaborates from the ancient disabled social security thoughts budding to modern social equity theory,including civil rights theory,human rights theory and citizenship theory,then to the contemporary disabled security theory, including normalization theory, social support network,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It also summarizes the traditional,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abled social security theory, on the basis of which,a summary has been mad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ecurity theory on the disabled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he system theor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he social cognition on the disabled.

Key words:the disabled;social security theory;historical analysis

上一篇:谈民生档案特点及管理体系建设 下一篇:到新加坡去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