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村:打造油画产业基地

时间:2022-09-02 07:51:28

大芬村:打造油画产业基地

油画能在一个自然村落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形成一大油画市场和一项文化产业,这在国内并不多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的大芬村也正因此而名闻遐迩。这个靠制作行画生意兴盛起来并被世人知晓的油画村,经过10多年的发展演变和各级政府的扶持,已开始着力提升油画品位,增加原创作品,并且正在被精心打造成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成为布吉乃至深圳的一块文化品牌。

5月25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深惠公路与布沙公路交汇处的大芬油画村。一栋栋兼有油画门店、画家工作室和展厅为一体的三层小楼鳞次栉比,油画一条街没有北京潘家园市场般的喧闹,问了几家经营者生意如何,均含蓄地回答“还可以”。据布吉镇委宣传部部长沈树人介绍,目前大芬村的画家、画师及画工有2000多人,画廊、油画作坊、油画个人工作室700多间。大芬油画有九成销往香港后转销国外。2002年大芬油画村5家公司在广交会参展,来自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土耳其等国的订单超过百万美元;2003年大芬油画村出易额达3000万港元,大芬油画村已发展成为继上海、广州、北京、厦门等地之后较大的书画交易市场。

谈到大芬村油画市场的形成,沈树人说,改革开放前,大芬村是较为落后的村庄,村民只依靠种田为生,由于土地贫瘠,生产手段单纯,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改革开放后,该村发展以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村民的生活才逐步好转。1989年,在香港经营商品画的黄江带着十几位画工来到大芬村,租用民房,开始了当时国内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和出口的市场运作。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一些绘画爱好者、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甚至小有名气的画家也纷至沓来,他们出于以自己一技之长解决生活出路的基本心态,做起了“画工”。逐渐地,一些外商也陆续来到了大芬村,还有一些有作为的画工也摆脱打工的行列,筹集资金做起了小老板。行业逐日兴盛,画工迅速云集,于是,在大芬村渐渐形成了厂房与家庭作坊并举的商品画加工基地。

大芬油画村的2000多名画工来自深圳及福建、江西、湖北等多个省份,其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进行过专门美术训练,且身份很复杂,有村民、下岗工人、刚毕业的学生等。内地的很多画家及美术院校的毕业生进入特区寻找工作,在没有满意单位的情况下,往往会把大芬村作为跳板,先在油画村谋求一份工作;更有一部分人喜欢上大芬村的绘画氛围,留了下来,成为在油画村搞创作的画家。

对外界来讲,大芬油画村一直是行画的生产、批发、销售的集散地,没有太多的个人创作。因此,近几年来,大芬油画村采取两条腿走路,既大力引进国内优秀书画人才,又着力培养本土书画人才。布吉镇文联经常组织画家们到黄山等地采风创作,与深圳的最高艺术殿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美术书法作品展。他们通过改造大芬村的环境并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创作型的画家,有一些画家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还有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协会会员和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开办过个人画展。如今,大芬油画村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行画基地。

大芬油画村的发展,一直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广东省、深圳市等有关领导对大芬油画村调研后,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建议。今年3月,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到大芬油画村进行了调研,对大芬油画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明确的支持。深圳市将培植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制定相应的条件和政策,包括资金投入、规划、宣传、税收等,他希望大芬油画村因势利导,申报文化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油画产业。

大芬油画村如何做到产业化,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油画产业基地?沈树人说,必须形成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等一整套完备的机制。根据西方艺术产业化的成功经验,由画廊和经纪人构成的文化企业促成艺术产业化运作,成立大芬油画艺术传播公司,组建多个拍卖行。平时油画交易活动由画廊和拍卖行完成,大芬油画艺术传播公司服务于画廊和拍卖行,担负着油画价值增值链的延伸工作,举办大型油画展览和油画艺术研讨,主办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油画艺术博览会。

今年11月,“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将在深圳举行,大芬油画村也将作为“文博会”的分会场,展示国内外的著名书画作品,建立书画交易的平台。呼应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和深圳“文化立市”的要求,大芬油画村正在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特区文化气息浓郁的“特色文化村”。

上一篇:看瓷片 鉴古瓷 下一篇:德国钉子楔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