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垄双行与种薯处理及配方施肥栽培试验与示范效果

时间:2022-09-02 06:25:53

马铃薯高垄双行与种薯处理及配方施肥栽培试验与示范效果

摘要 马铃薯栽培技术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以引进品种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进行马铃薯高垄双行、种薯处理和配方施肥技术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试验栽培产量为56 125.65 kg/hm2,比常规栽培增产增效23.5%;示范县高垄双行栽培比高垄单行栽培平均增产增效22.03%。

关键词 马铃薯;高垄双行;种薯处理;配方施肥;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060-01

马铃薯在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藏族群众非常喜欢的粮菜兼用食品,一年四季均会食用。马铃薯营养全面,富含碳水化合物,是V、V和V以及铁、钾、磷和镁等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而且含有叶酸、泛酸和核黄素。马铃薯还含有能够帮助预防老年疾病的膳食抗氧化剂以及有利于健康的膳食纤维。经常食用马铃薯,可以保证健康,延缓衰老[1-2]。

地区马铃薯产业主要缺点是种薯以农户自留自种为主,品种的混杂现象严重,生产用种质量差,退化现象严重,栽培技术落后,产量较低。本试验以引进品种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在拉萨市和曲水县、贡嘎县、南木林县、米林县、林周县5个示范县进行马铃薯高垄双行、种薯处理和配方施肥技术集成试验与示范,为马铃薯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马铃薯,品种为青薯9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试验栽培与常规栽培。其中,试验栽培,面积400 m2,种薯切块,种薯使用马铃薯抗旱防病拌种剂处理(100 kg种薯需300 g拌种剂),大垄双行种植,株行距25 cm×100 cm,垄高30 cm,起垄后垄宽80 cm,小行间距20 cm,施农家肥22.5~30.0 t/hm2。出苗后显出2片真叶,用光碳核肥1∶200 倍水喷施,间隔20 d喷1次,进入块根膨大期,每次用光碳核肥4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施,间隔10 d喷施1次,收获前30 d停止使用。

常规栽培,试验面积400 m2,整薯播种,株行距为25 cm×80 cm,单行垄作,施农家肥22.5~30.0 t/hm2作基肥的基础上,施磷酸二铵375 kg/hm2,尿素225 kg/hm2,硫酸钾75 kg/hm2。各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用药剂防治病虫害。

1.3 试验示范

在曲水县、贡嘎县、南木林县、米林县、林周县5个示范县开展主栽品种高垄双行、种薯处理和配方施肥核心技术示范,以常规栽培作对照(CK)。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农艺性状

由表1可以看出,试验栽培比常规栽培提前7 d出苗,开花期晚8 d,开花期田间调查株高,试验栽培马铃薯株高比常规栽培株高矮4 cm,但主茎数、分枝数和茎粗两者差异不大[3]。

2.2 产量

由表2可以看出,试验栽培产量为56 125.65 kg/hm2,常规栽培产量为45 444.0 kg/hm2,试验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增效23.5%。

由表3可以看出,示范县核心示范总面积为66.53 hm2,各示范县高垄双行栽培平均比常规栽培平均增产增效22.03%。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栽培马铃薯产量为56 125.65 kg/hm2,比常规栽培增产增效23.5%;示范县高垄双行栽培比高垄单行栽培平均增产增效22.03%。

光碳核肥含有微藻、酵母糖、并携带大量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能将空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富集到植物叶茎上,进行高强度光合作用,提高光合速率,夜间抑制光呼吸,增强叶绿素合成能力,积累淀粉、蛋白质的形成,从而达到不施化肥、复合肥就能高产的目的。由于地区雨季主要集中在7―9月,对于喷施肥在吸收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了产量[4-6]。

该试验中,马铃薯大垄双行技术比常规栽培技术提前1周出苗,而开花期推迟8 d,可能是马铃薯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在遇到干旱时起到保湿作用。有关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生理指标测定有待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4 参考文献

[1] 栾运芳.发展马铃薯问题研究[J].科技,2005(5):69-73.

[2] 张振参,王智昭.广西发展脱毒马铃薯种署的前景[J].广西农学报,2001(1):48-49.

[3] 德吉.马铃薯生产前景看好[N].中国食品报,2004-12-15(B02).

[4] 孙东升,刘合光.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9(3):25-28.

[5] 郭小军,王晓燕,白光哲,等.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马铃薯,2011(2):122-124.

[6] 袁惠君,赵萍,李志忠.马铃薯渣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前景[J].甘肃科技纵横,2004(6):67-78.

上一篇:扶风县夏玉米生产现状及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 下一篇:铁皮石斛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