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新思维 激发创造性

时间:2022-09-02 04:43:56

引进新思维 激发创造性

【摘 要】 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它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形象、概括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与他的创造力直接相关,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磨砺学生的思维品质。磨砺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①运用“脑图”从阅读开始,拓展思维空间;②运用“信息交合法”,有效训练学生思维;③感受生活,观感问悟;④注重立意上的创新,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思维品质 观感问悟 信息交合 立意创新

思维,是人类历史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精神杠杆。在人类科学艺术创造中,自始至终镂刻着思维的印痕。语文新课程目标指出: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引进新思维、激发创造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

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通俗地讲是“聪明”、“智慧”,它的构成如下:

注意力是智力结构的窗口,观察力是智力的眼睛,记忆力是智力的结构仓库,想象力是其翅膀,创造力是其归宿,思维力是其核心。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受师生的重视。

2 思维能力表现为多种能力的综合

思维能力主要有思维分析能力、思维综合能力、思维比较能力、思维抽象能力、思维概括能力等。

思维分析能力是每一节课都有运用的一项能力,许多教师用了大量时间去分析文章、分析文段、分析句子、分析词字;分析结构特点、写作特点、写作特色。但是,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一篇文章,他们还是不行。

思维分析着眼于研究事物内部的各个环节,并且暂时把它们孤立起来研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其实分析文章,首先就是把它切成块,分块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能有许多新的发现。思维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是引导从已知到未知,从局部到全局,是分析的相反方向。

思维比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频繁,它能形象、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思维抽象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学生作文中,抽象思维贯穿于观察生活、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安排结构以及遣词造句、标点修改等各个环节之中。

思维概括表现为大脑把对象和现象已分出的共同特性或本质特征联合起来。意即思维的统摄过程。

形象思维是运用集中概括的方法对感知的事物形象进行改制加工,借助完整具体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解释生活、表现生活的一种思维活动的方式。

形象思维在作文中尤其重要,它能使反映的对象更本质化、个性化。

3 思维品质与创造力直接相关

思维按其活动流程可分为辐射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具体思维等。

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质量。思维中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具有了思辩特征与创新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具有了思维品质。

思维的思辩特征要求对生活、实践的某个现象、某个事物进行辩证分析,准确、鲜明地表现某个规律性的认识。

近年来出现在高考作文中的辩证分析林林总总。(1)实践与认识;(2)矛盾与统一;(3)现实与理想;(4)或然与确然;(5)简单与复杂;(6)建设与破坏;(7)永恒与瞬间;(8)基础与提高;(9)律己与容人;(10)否定与肯定;(11)压抑与保护;(12)压力与动力;(13)多元与个性;(14)习惯与创新;(15)普遍与特殊;(16)主观与客观;(17)现象与本质;(18)局部与整体;(19)内因与外因;(20)必然与偶然;(21)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等等。

2000年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第一条“深刻透彻”,“深刻透彻”表现为三点:(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问题发生的原因。(3)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三点阐释涵盖了人们对事物整体进行分析的全部内容。如果在作文时刻意地追求这种思维效果,就会使用作文洋溢智慧的热情,放射哲理的光辉。

2000年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第四条 “有创新”指出:①构思精巧,材料新鲜,见解新颖;②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③有个性特征。这三点可视作思维品质在创新特征上的体现。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排出科学合理的计划,苦下功夫,在表达中反复磨砺,使考生思采飞扬。

4 如何磨砺思维品质

4.1 运用“脑图”,从阅读开始。“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穴上的,它以分类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你能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越容易,越迅速。”虽然讲的是记忆方法,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运用“脑图”进行阅读,记住一些文章的纲要,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作为自己写作思路的借鉴。

画脑图的要点很简单:①想象你的脑细胞像许多棵树,每一个细胞在其分支上存储相关的信息。②现在,在一张白纸上用同样的树形格式排列任何一个题目的要点。③在纸的中央,从主题开始――最好用一个符号,然后画出从主题上分散出来的分支。④对于你想重新回忆的每一个支点,通常只用一个词或一个符号记录每一个分支上的主题。⑤将相关的内容放到同一个分支上。⑥对有关的题目用不同的颜色铅笔。⑦尽可能多地画图与符号。⑧你完成每一个分支后,用不同色彩的框将其框上。

利用脑图迅速地阅读文章,在阅读中把握文章思路,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感受作者的行文思路。

4.2 运用“信息交合法”,有效训练学生思维。思维是文章生成的核心因素。主动地、自觉地从多角度、多方位构想文章。类似许国泰先生的“信息交合法”,作者先建立一个“信息反应场”,让有关信息得以交合,使思维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活动,从中有所选择、确定。南开中学田家骅老师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思维进行写作。下面是其学生写的获奖作文《你最满意××课》的提纲:

运用已学知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思维力,能有效激活学习个体的创造力,使学生不断感知、接受、摹仿、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4.3 感受生活,观感问悟。生活即语文,各种信息,就在身边,就在报刊里,就在网络上。教师可以用练笔、说话交流等方式来让学生观感问悟,磨砺思维。

观,是观察。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生活,去捕捉每一个小小的微妙变化,去用自己的眼光阅读自然、阅读成年人、阅读社会、阅读自己。

感,是感受。打破僵化保守,打破旧的束缚,用个性化十足的情感去感知、去接受、去反馈,重要的是无拘无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便是感受。

问,是质疑。质疑有几个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说明问题。学则须疑,观则须疑,感则须疑,道理是一样的。贾岛的千古一问:是“推”好呢,还是“敲”好呢?鲁迅先生振臂发问:是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

悟,理解。悟,是没有画完的句号。一者在观察、感受、质疑的基础上悟到了事情的原始成因,悟出了某个经典的真谛,有胆识之悟、趣味之悟、独立思考之悟。二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悟出了新的问题,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有洞察之悟、远见之悟、多元审美之悟。如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就悟出了“残缺就是美”。

观感问悟,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思维训练。这个训练是在表达中进行,在表达中完成的。而这个训练的要领便是要给学生自由、宽松的空间,要给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让他们倾情表达,让他们表达出自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4 立意创新,注重训练。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注重立意上的创新,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立意上的创新可以沿以下几条思路进行:

4.4.1 同向思路。就是话题中心,命题中心与作文中心同向契合。同向思维中挖掘“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比如:“关怀”这一话题,许多学生大多写父母、兄弟、老师、同学如何从物质上对我关怀,精神上对我抚慰。下雨送伞、天冷送衣、肚饿送食、生病送药;碰到困难,帮助克服、战胜挫折等。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骑车时,父亲看我摔倒,没有将我抚起,却微笑着说:“再试试,孩子”;登山时,两腿沉重得像灌了铅,爸则在山路旁折一枯枝让我当手杖。2000年高考,有位考生借中国历史上四大美人的人生经历和爱情故事,取题“问世间情为何物”,写道:“西施说爱情是工具、昭君认为爱情是手段、貂婵说爱情是计谋、杨玉环泣诉爱就是恨。这篇文章的成功就在于立意取材上的创新。

4.4.2 逆向思路。就是话题中心,命题中心与作文中心相反,有一篇学生习作――《假如没有唐僧》,是篇议论文。文章这样写:“一部《西游记》洋洋洒洒百余回,不过两个字‘取经’,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一天好几个来回;八戒、沙僧虽笨点,但也腾云驾雾,至少要比唐僧快得多吧。但西天佛祖、南海观音却偏要组个取经‘班子’,由唐僧出任‘老板’。可他偏肉眼凡胎,不识真假。徒儿卖力气,拼了性命,他还要念紧箍咒……”文章指出:如来佛指凡为能,用人不当;唐僧碍手碍脚,耽误别人功夫,成事不足;孙悟空锋芒毕露,总嫌不好;取经班子臃肿,工作扯皮……习作最后发出“我多么希望看到任人为贤、用人之长的景象啊”的感叹。习作立足时代高度,切中社会时弊,催人警醒、令人叫好,反向着笔,取得巨大成功。

4.4.3 纵向思路。就是话题中心、命题中心与作文中心同向,深入一步对材料进行纵向挖掘,淘尽沙石见黄金。

例如材料:三个泥水匠在砌着砖墙。一个路人走过,问:“你们在干什么?”泥水匠甲说:“我在砌墙。”泥水匠乙说:“我在赚钱养家”。泥水匠丙说:“我在建一座宏伟的大厦。”十年后,甲乙两人仍是泥水匠,丙成了一名建筑设计师。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理想是成功的基石,创造精神最可贵。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兴趣+创造=成功”的结论。

总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思维、磨砺思维品质,就有可能在写作中具有创新思维。做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2 1992年上海高考试卷

3 2000年高考试卷

4 《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2001(3)

5 学习的革命.珍妮特・汉斯・戈登・德莱顿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

6 应阴明著.中国思维魔王.北京:中国今日出版社,1997.9

7 中国教育导报

8 陶行知.创造宣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一篇: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