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壮筋片加中药薰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观察

时间:2022-09-02 03:32:29

活血壮筋片加中药薰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壮筋片加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方法:对照组:80例类风湿关节炎用活血壮筋片治疗一疗程(25天)。观察组:80例类风湿关节炎用活血壮筋片加中药熏蒸治疗一疗程(25天)对照观察。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0%,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P

【关键词】活血壮筋片;中药熏蒸;类风湿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90-01

类风湿关节炎(简称类风关RA)是一种小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呈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关节病变呈渐进性、不可逆性改变,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1]。祖国医学中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做了精辟的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留滞肌肉经络关节,导致气血闭阻,从而引起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类疾病,我科自2007年12月~2008年12月采用活血壮筋片加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8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160例患者,排除有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重症高血压病、重度贫血,动脉硬化症,妇女妊娠及月经期,对药物反映过敏者。男性56例,女性104例,病程为0.5年至3年,年龄21~62(41.5±5)岁随机分组筛选病例分为:A组80例(治疗25天)、B组80例(治疗25天)。纳入标准: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胀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晨僵;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受限或畸形,少有皮下结节;③实验室检查:RF阳性,ESR增快(4)X光检查: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关节炎X线所见[2]。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活血壮筋片,此药为我院制剂室自制,药物组成:熟地黄、枸杞、杜仲、鹿筋、丹参、鸡血藤、木瓜等十五味中药组成,口服每次三片,每日三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1)药物配制:威灵仙250g、桑枝250g、雷公藤250g、甘草250g混合置于粉碎机内打成末状,烘干装于纱布袋内,放入中药汽疗仪内。(2)汽疗仪是无锡华亨实业公司生产,此仪器由治疗熏蒸舱体,底座、操作控制盒三大部分组成,置于底座内的微电脑电磁炉中药蒸发器产生的药汽通过输汽管道进入治疗熏蒸舱内,弥漫于患者周身。治疗熏蒸舱可控0°~45°(±2)范围,患者在立姿状态下进入治疗熏蒸舱,在自感舒适的卧姿状态下经过20分钟(±5分钟)治疗,日一次,25天为一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计算每例患者全部临床症状体征的平均改善幅度,以判断RA患者的临床疗效:①临床控制或早期治愈:全部症状平均改善75%以上,或完全恢复正常,RF,ESR恢复正常;②显效:全部症状平均改善50%以上,RF、ESR均降低或恢复正常;③有效:全部症状平均改善10%以上;④无效:临床症状改善幅度小于10%,或出现负值。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RA)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病程不同,累及的关节和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RA可侵犯人体四肢大小关节、尤其活动度大、内部稳定性小的关节更易发生炎性改变,导致软骨及骨组织破坏,最后关节强直,关节功能丧失。中医认为本病性质是本虚标实,肝肾脾虚为本,湿滞瘀阻为标。活血壮筋片一方用熟地黄,鹿筋,杜仲等补益肝肾,填精壮骨。另一方用丹参、鸡血藤、木瓜等活血化瘀,除湿通络治疗,从而达到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的治疗作用。本文采用活血壮筋片加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其机理在于独特中药配方加熏蒸的热力及皮肤吸收渗透作用。配方中威灵仙为君药,以其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止痹通;桑枝、苦平、以其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性质平和,故寒热证均可使用,为臣药;雷公藤性苦、寒、有大毒。能祛风湿、活血通络、止痛,故为佐药;甘草性甘平、能清热解毒,调和药性;诸药配合、相互为同。中药熏蒸的湿热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功能。中药熏蒸就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而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由皮肤给药,避免药物对口腔粘膜,消化道及胃肠的刺激,减轻肝脏负担,从而提高药物的利用度,皮肤的吸收舒适与湿度有关,中药熏蒸的湿度正好增强吸收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娄玉铃.中国痹大全[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158

[2]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J].人民出版社,1998,2:456

(收稿日期:2009.03.10)

上一篇:慢性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注解伤寒论》释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