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时间:2022-09-02 02:19:30

要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也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做好《指导意见》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与以往的政策相比,《指导意见》更加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结构升级、社会稳定等多重因素,强调运用发展的思路、市场的手段和改革的措施解决问题。围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以及管住控制增量、调整优化存量、建立长效机制等要点,明确了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个行业的具体措施。同时,按照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提出了九个方面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指导意见》,要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政策界限,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妥善处理违规产能

把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压下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处理在建和建成违规项目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一是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各地要坚决摒弃“风头一过、大干快上”的错误想法,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国土、环保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

二是分类处理在建违规项目。各地要按照要求对违规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凡是未开工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一律停建。确有必要建设的,各地要根据布局规划、环境承载力,以及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要求,提出申请报告。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在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出具认定意见。对未认定的,一律不得续建。对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实,立即停建,并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对监管不力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各地要按照谁违规、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债务和人员安置工作。所有违规项目处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三是清理整顿建成违规产能。各地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对建成违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提出整顿方案,向社会公示后,并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对不符合要求的,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反馈意见。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及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淘汰落后年度任务加快淘汰。

二、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和引导过剩产能退出工作

淘汰落后产能是被近年来各地区实践所证明的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一是继续做好“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列入今年3批公告的企业落后设备(生产线),在年底前彻底拆除,全面完成2013年目标任务。要研究制订2014—2015年淘汰计划,争取提前一年完成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完善财政奖励政策、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等措施,鼓励地方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力争201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产能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

二是抓紧研究“十三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通过提高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运用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强调的是,环保排放标准是“十三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依据,而距离编制“十三五”淘汰落后计划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新的加严的环保新标准,把握好加严的尺度,既不能过严脱离实际,也不能过宽影响实施效果,还要考虑过渡期的问题。依据新标准检查各相关企业(生产线)达标情况,对不达标企业(生产线)亮“黄牌”要求限时整改。对整改仍不达标的,列入“十三五”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此外,加紧制修订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并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组织实施“能耗限额标准实施计划”,通过试点工作,探索以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促进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退出的思路和措施。

三是尽快出台重点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在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下,必须要严禁新增产能、遏制无序扩张。在此前提下,需要统筹好发展先进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的关系,考虑地方发展经济、产业升级和布局调整的现实情况,调动地方和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实际上是推动地方更加自觉地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是给“出路”的政策。这样做既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可以有效控制产能总量,避免出现“越淘汰越过剩”的怪象,同时缓解地方经济发展与淘汰落后的矛盾,有利于推动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对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把关,否则产能总量难以有效控制,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也难以实现。

我们将抓紧研究出台产能过剩行业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具体实施办法,指导各地做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建设项目产能置换方案。行业主管部门要对置换方案进行审核确认并向社会公告,将置换产能列入淘汰名单,监督落实。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的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制度,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引导国内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解决省(区)内建设项目等量或减量置换指标不足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创新发展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优势企业,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还必须充分依靠企业自身,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从根本上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一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会同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研究制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重点是深化改革,完善相关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融资支持,丰富企业兼并重组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发挥产业政策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服务和管理,努力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压缩过剩产能。

二是促进企业做优做强。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缺乏领军企业、发展秩序混乱,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导致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

三是增强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是企业做优做强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有效应对市场供需失衡的重要条件。要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和改进服务等,使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企业不断改进管理,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用差异化策略寻找新的机会,避免盲目扩张、盲目经营的行为。

各地要在化解过剩产能矛盾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制定推动本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协调解决涉及本地区的企业兼并重组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报告企业兼并重组中的关键问题及重大事项。要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在促进大企业做优做强的同时,带动支持和引导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中小微型企业练好内功、健康发展。

四、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和布局优化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经济现象,不只是资本和技术的转移,更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的重新定位,也是中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和规范的引导,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让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不符合布局规划需要的项目,甚至是落后产能项目落地。

一是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作用,防止落后产能转移。落实《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加强对产业转移工作的分类指导,根据各地环境承载力、资源能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空间、物流运输等条件,合理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和优先承接发展的行业,推动产业向生产要素优势集中的地区转移。同时,要加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管理,严把产业政策闸门,坚决杜绝落后产能在异地死灰复燃。

二是为产业转移搭建实体对接平台,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开展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搭建区域对接平台,是推进产业有序转移的重要载体,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合作契机。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为探索跨区域合作、推动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积累了经验,有效地推动了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三是要鼓励优势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消化国内产能。这是化解过剩产能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有关部门要抓紧落实完善相关措施,细化出台配套政策,争取尽快取得进展。要为企业向境外转移做好服务,支持优势企业向境外有资源、有市场的地区转移,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为企业“走出去”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家产业转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国家政策宣传,境外投资、国内产业转移项目信息,通过信息手段促进区域间产业交流与合作,加速推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流动。

五、发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完善行业管理

规划、政策、标准是政府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方向的引导,是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解产能过剩工作中,要发挥标准的引导约束作用,加强产业政策与规划的紧密衔接,与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贸易、价格、质量标准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要通过一项一项具体的工作,把规划、政策、标准落到实处。

一是根据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新要求,尽快修订完善钢铁、水泥、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业政策,提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品质量、技术装备、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标准,完善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通过产业政策和标准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根据行业特点,《指导意见》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5个重点行业,提出了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分业施策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明确时间进度,抓紧落实标准修订、税收、电价、信贷金融等政策措施,积极有效开展相关工作。

三是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大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组织实施好技术改造专项,推广应用更加节能、安全、环保、高效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工艺技术,提升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

四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和促进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研发应用。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以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为核心要素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监测预警。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动态监测分析,建立产能过剩信息预警机制。适时产能过剩行业相关信息,帮助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导社会投资预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上一篇:营林与生物防火是森林防火的主要途径 下一篇:河阴石榴采后贮藏腐烂的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