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9-02 11:36:38

关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管理的思考

摘 要 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扩招的今天起到了积极作用,是确保研究生质量、缓解导师压力的重要抓手。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在不同高校教师共同培养研究生,还处于初探阶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制定符合校情的校外导师评聘制度;加强校内外导师间沟通,明确各自权责;制定完善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三方面提供解决之法。

关键词 联合培养 研究生导师管理 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采取了扩招的政策,特别是研究生的扩招,这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研究生教育顺应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在积极寻求政策提升办学层次,主动推选教师评聘硕士研究生导师,辅助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共同培养研究生。许多高校积极推行联合培养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的培养模式。这种双导师模式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也能够通过第二导师指导,增长知识,提升实践能力。鉴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完成对研究生的指导。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研究生的指导将耗费导师很多的精力。研究生导师除了。钻研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带硕博士,可能还有其他兼职,这将导致导师分身乏术。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境,很多高校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做法,对于硕士授予权学校的导师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等其他事情,对于没有硕士授予权被聘为联合培养的导师来说,既能锻炼自身科研、指导学生等能力,也是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又称为双导师,这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校和联合培养单位各选一名导师,校内导师(或第一导师)偏重于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指导,联合培养学校导师(或第二导师)负责技能及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第二导师协助第一导师,共同完成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1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双导师形同虚设,未落到实处

两高校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现实中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双导师在自己的学习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甚至有学生认为双导师只是挂名而已。虽然学生这样的反馈有些片面,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校导师在专业知识教授、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训练等方面参与较少,没有发挥导师的指导效能。这样的状况有因可寻,研究生培养对第二导师来说是兼职工作,他们关注的是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等问题,对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指导力度不够,因为是联合培养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其约束力不够。

1.2校内外指导教师分工不明确,沟通不到位

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双方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共同完成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双导师培养模式应该从研究生入校的培养计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全过程都应该共同参与完成。在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两位导师的职责也应该各有侧重,而不是平衡使力。现实状况并非如此,在对研究生实际指导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生的校外导师(或第二导师)并不是在入校即确定,大多数是临危受命,确定的时间较晚,甚至有些到了实践环节才确定。在对学生指导的过程中,校内外导师的分工不明确,容易出现管理极端,要么全管,要么不管的现象。另外,校内外两位导师沟通较少,对于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不全面。

1.3 校外导师的考核制度不健全

校外导师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果管理得当,将会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校外导师来说,协助第一导师指导研究生属于兼职工作,虽然学生学籍所在学校对其有一定的物质体现,但是指导研究生的工作量并未计入其工作总量中,也很少有针对校外导师的奖励措施,所以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并没有高涨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高校对于校外导师也没有健全的考核机制,不可避免的出现“吃空饷”的情况。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校外导师考核评价制度,提高校外导师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和贡献度。

2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管理之法

2.1制定符合校情的校外导师评聘制度

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外导师评聘制度,提升导师群体实力。高校在聘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时候,要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评聘不同的导师。对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要重点考量科学研究能力,如:理论研究水平、科研论文数量或主持课题数、企业工作经历、实际工程能力等,高校针对这些参考指标制定一套详尽的评聘制度。

2.2 加强校内外导师间沟通,明确各自权责

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需要通力合作,尽职尽责,既要共同参与,又要各有分工侧重,合力完成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指导任务。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因为各自分居两校,在共同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因为地域原因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因此校内外导师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培养平台。另外校韧獾际σ做到权责明晰,避免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管理漏洞或者重复管理的现象。

2.3制定完善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校外导师队伍为高校研究生培养贡献出最大的力量,要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尤其是要有明确的激励和考核措施,比如,制定校外导师的薪酬、职称聘任与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定性或定量考核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杨俊茹,韩宝坤,孙雪颜,张悦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8):1-3.

[2] 王家华,张杰.校政企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中的导师地位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3):47.

上一篇:开征环保税:“绿色税制”建设的重要一步 下一篇:2030现代化建设走到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