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吸纳的树 个个成为分享的源

时间:2022-09-02 10:58:09

正值放学时分,迎着络绎而出的学生,我们走进了常州市实验小学的东门。一进门,就看到一株亭亭如盖、郁郁葱葱的高大银杏,树下巨石上刻着“树魂”两个大字。看到我们的视线被银杏吸引住了,杨文娟校长便拍着两人还合抱不过来的树干,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起来:“这棵银杏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们的‘校树’。说起来,我们的分享教育,特别是我们关于分享教育的表述‘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还是受这棵树的启发呢!”

――我们对常州实小分享教育的认识,就从这棵百年来与实小一起分担风雨、分享阳光的老树开始了。

分享课堂:

师生共享的幸福旅程

课堂教学是什么?课堂教学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也不是自得其乐的独享,而是师生共同分享的一段幸福旅程。在常州实小,这样的理念不仅是教师的共识,而且已经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数学学科的“智慧分享”,语文学科的“文本分享”,体育学科的“精神分享”,英语学科的“多元文化分享”……共同的分享理念,不同的共享路径,勾画了常州实小多姿多彩的分享课堂图景。

1.课前分享:不仅仅是集体备课

长期的实践证明,集体备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前教学设计分享方式。常州实小也要求学科组集体备课,而且学校的“案例式集体备课”经验还曾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实小的课前分享并不限于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而是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共同文化、一种自觉习惯、一种日常行为。数学组的刘萍老师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自己的同事阿丁:

阿丁的忙有时也是“自找的”。这不,我一接到通知,明天三年主动发展评估组的专家要来听我上综合实践课,她就忙开了,一个劲儿地帮我寻思怎样才能使我的课件更完美:网上找图片,换底版颜色,改字体字号。折腾完课件,又开始帮我设计板书,又是打印,又是贴彩色卡纸,又是裁剪……她是只要能想到的就要做到最完美,我真是服了她。结果我的课当然很“惊艳”,我想这里面有一大半是阿丁的功劳。

阿丁老师不是一个特例,在常州实小,教师无论是找到好的教学资源、掌握好的教学方法,还是发现教学问题、遇到教学困境,总是习惯于第一时间和同伴们一起研究、一起分享。有教师上公开课、比赛课,同伴们更是会自觉帮忙,或解读教材,或寻找资源,或制作课件,一个人在台前展示,更多人在幕后协助。

2.课中分享:不仅仅是合作学习

在常州实小,包括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在内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的常态,有的学科还制订了分享团队评价表,对学生的分享意识、分享品质、分享行为等进行规范化评价。

当然,合作学习只是分享课堂的策略之一,常州实小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分享课堂教学行为的六大基本策略:耐心倾听、动态捕捉、指导合作、适时引领、有效评价、善于表达。在这六大基本策略的背后,是常州实小分享课堂的核心理念――“彼此尊重、互助共进、智慧分享”,以及教学文化――“全面关注、平等对话、资源共享”。理念、文化、策略,构成分享课堂的“道”、“法”、“术”,让分享课堂有理念而不空泛、有策略而不单薄。下面这则案例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在教一年级学生区分拼音字母b、d、p、q时,万蕴慧老师发现一些学生在用手模仿这四个字母的造型,口中还念念有词。她马上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学生,并且和学生一起归纳了简单的口诀:“伸出大拇指,握紧小拳头,左手向上就是b,右手向上就是d,左手朝下就是p,右手朝下就是q。”

在万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耐心倾听、动态捕捉、适时引领等策略选择,而且能看到她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注,更能看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智慧共享。有了理念的指引和文化的浸润,分享课堂就有了“根”,就有了无限的发展可能。

3.课后分享:不仅仅是课堂点评

2009年,姜堰市王石中心小学副校长刘海姜被选派到常州实小挂职。在挂职随笔中,他多次提到了实小的评课:“每次课堂教学的评课都特别让人感动,教师们都争着发言,他们能说、善说、会说,说得到位、说得在理、说得精彩。”“整个评课过程,老师们评得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评到了点子上;评得稳,每个人的观点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都说得你心服口服;评得狠,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真诚地提出了改进意见。”

“旁观者清”,刘校长的真切感受折射出了常州实小课堂研讨的独特魅力。与通常的“无主题变奏”评课不同,在常州实小的课堂研讨过程中,老师们都会围绕研究点,对课堂的分享达成度进行分析评点,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细节的微格剖析,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直指课堂的内核。“放大细节、描述课堂”式的研讨可以让大家透过表象看本质,可以透过行为看背后的理念与价值观。

刘校长的一句感叹形象而精辟地点出了常州实小课堂研讨与普通评课的区别:“这里的教研不是飘在天上的云,而是下在地上的雨,不断地滋润着老师的心田。”

分享课程:

不一样的课程给“不一样的我”

分享教育需要提供足够多的课程资源来给学生分享,而国家课程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需求。2006年8月,常州实小启动了“‘不一样的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逐步开发并实施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分享课程体系。

1.分享课程定位:指向“不一样的我”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课程定位决定课程发展的方向。常州实小在讨论分享课程定位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分享课程为了谁?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学生”。

在常州实小,“学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一样的我”。常州实小的分享课程不是要把“不一样的我”变成“一样的我”,而是要尊重、呵护、发展学生的“不一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独特的、大写的人。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不一样的我”。带着这样的愿景,常州实小踏上了分享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途。

2.分享课程开发:满足学生“不一样”的需求

确定基本定位之后,分享课程从何而来,就成为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常州实小的回答是:从学生需求而来。

2007年初,常州实小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部,开始了分享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学校在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程意向的基础上,结合师资实际,选定了手工工艺、安全自护、交际礼仪、趣味数学4门课程进行实验性开发。2007年9月6日,常州实小分享课程正式开班,二年级的290名小朋友兴奋地来到自己所选课程的上课地点,上了第一节选修课。

在此后的三年中,常州实小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对分享课程框架进行了多次调整,从最初一、二年级跑班制选修试点,到必修、选修的结合,再到分享课程的整体构建,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不一样的我”分享课程框架。目前,学校的分享课程主要包括:一、二年级必修“分享文明――经典诵读、棋类课程”课程,三年级必修“分享文明――我与书法”课程,四年级必修“分享健美――跆拳道”课程,五年级必修“分享历史――漫溯常州”课程,六年级选修“分享智慧――创新实践”课程。同时,在三到六年级还设置了社团选修课程。

3.分享课程实施:构建“不一样”的开放体系

“爷爷,您知道常州有哪些民风民俗吗?”2012年2月23日,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正在有模有样地采访常州人民公园里散步、休闲的老人们。原来,这是常州实小的学生在开展“漫溯常州”课程活动。

“漫溯常州”课程充分整合了学校周边300米范围内丰富的人文、历史、社会资源,课程内容包括杰出人物、旅游胜地、神奇故事、家乡特产、民间工艺、方言集锦等。在互动开放的课程活动中,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区,了解了乡土历史,体验了民风民俗。常州实小像“漫溯常州”这样的实现课内外课程资源互动的分享课程还有很多,如:与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设的编织、烹饪、电脑、小制作等“创新实践”选修课程,引入社区棋院专业师资开设的棋类课程,与校外专业团体合作开设的跆拳道课程,等等。

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课程实施方式上,还贯穿于分享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不一样的我”有不一样的课程需求,因此,常州实小在必修分享课程之外,还提供了分享课程菜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有权增删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形式,以适应“不一样的我”的不一样课程需求。

分享教师:

行走在“吸纳”与“分享”之间

常州实小党支部书记周晓序认为,教师“只有懂得与人分享,乐于与人分享,敢于与人分享”,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走向成功。如今,“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已经成为常州实小教师的理念共识和行动指南,一支懂分享、乐分享、敢分享的教师团队正在形成。

1.校内分享:教师团队共同发展

2011年12月27日,一场名为“常州市钟楼区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暨常州市实验小学‘分享智慧’工作室中期成果展示”的活动在常州实小隆重召开。学校的工作室中期成果展示与区级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整合在一起,这充分说明了常州实小分享智慧工作室具有非同一般的实力和影响力。

早在2005年,常州实小就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青蓝工作室”。2007年,实小整合了这两类工作室,重组了11个“分享智慧工作室”,涵盖了品德、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美术等学科。这些工作室以具有市级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名优教师担任领衔人,吸收学校中青年教师加盟,在多样的活动中交流学术、切磋教艺、分享智慧。2010年3月,经自主申报、同行推荐、学校研究讨论审核,实小成立了第二批十个分享智慧工作室。近五年的实践证明,分享智慧工作室形成了合作、互补、共进的分享交流平台,加快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节奏。

“拥有一支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能开展一个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融为一体;能在某一方面确立‘品牌’,或有品牌教师,或有品牌文化,或有品牌课题等。”这是常州实小品牌教研组评选的“三个一”标准。2005年,实小启动品牌教研组建设工程,制订了《品牌教研组建设条例》,每年开展品牌教研组评比。品牌教研组建设不仅促进了教师成长,推进了课程建设,而且还催生了教研组文化。如:品德教研组的“能者为师,善者从之,朝花夕拾,成长恒之”文化,英语教研组的“enjoy working, enjoy life!”文化,美术教研组的“凝聚,让一切皆有可能!”文化,等等。

“分享论坛”是常州实小打造的另一个分享教师成长平台。“分享论坛”成立之初,走上论坛的多是请来的专家学者,随着学校对于校本研修认识的深入,“分享论坛”悄然发生着变化:展示主体从专家走向教师,分享内容从专业走向多元,活动层级从全校推向级组,组织方式从单一走向交互。“分享论坛”推出了一批批“草根专家”,让实小教师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

2.集团分享:教师资源深度融合

2012年3月1日,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举行了术科教研组成立大会,7个术科教研组宣告成立。这是常州实小教育集团打破校际界限,加强分享教师团队建设的最新举措。

2011年6月12日,以常州实小为核心学校,常州市平冈小学、钟楼实验小学为成员学校,组建了常州实小教育集团。教育集团成立后,实小与成员学校之间互派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共同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这种教师资源的深度融合,不仅发挥了实小优秀教师在集团内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且前来挂职交流的教师也能给实小带来新的观念和文化,产生“鲶鱼效应”,从而实现了集团成员学校的互利多赢。从钟楼实小来常州实小挂职的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蔡淳之的故事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初到实小,蔡淳之就发现,在许多学校只是“摆设”的值日制度,在常州实小却被严格而自觉地执行着。由此他感叹道:“有一种制度叫坚守。”自此,轮到值日,他“也老老实实地戴上值日牌,站在三楼过道的太阳下”。实小影响了蔡老师,蔡老师也和实小教师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验:2011年10月12日,蔡老师在实小“分享论坛”上做了题为“我的56篇论文背后”的讲座,一个个真切而鲜活的教育科研故事引发了教师的极大共鸣,拉近了大家与写作之间的距离。

3.区域分享:教师影响持续辐射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一所老牌实验小学,常州实小优秀教师不仅在学校内、集团内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还经常走进常州市内外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与研讨,不断吸纳与分享。

2008年初,根据常州市教育局的安排,常州实小与常州新北区泰山小学建立了城乡互助结对关系。两校先后联合开展了几十次集体备课、教材研读、课堂展示、师徒结对、专题讲座等教研活动,快速提升了泰山小学的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2008年12月,创办仅仅三年的泰山小学评上了常州市优质学校。2009年5月,常州市城乡结对现场会在实小召开,实小城乡结对工作受到了肯定和推广。此外,常州实小还与金坛市社头小学、徐州新沂市阿湖小学、盐城建湖县裴刘学校等学校结成友好学校或手拉手学校,教师团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除了结对帮扶之外,常州实小还通过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挂职支持、实习基地、教学交流、科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分享着优质教师资源,承担着名校的社会责任。

分享活动:

让学生拥有“100种分享经历”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洛利斯・马拉古奇在《其实有一百》中写道:“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需求。基于此,常州实小提出了要让学生拥有“100种分享经历”。为此,学校启动了“银杏娃”五大素养工程(礼仪工程、责任工程、阅读工程、健体工程、特长工程),利用社团活动、节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形式,培养“懂礼仪会分享、好学习爱探究、健体魄乐赏美”的“银杏娃”。

1.分享节:“我们独有的节日”

“举牛角一二,抖红布三四……”多奇怪的口令啊,原来是我在教爸爸妈妈跳西班牙斗牛士舞呢!

学校分享节正热热闹闹地进行着,老师要我们把分享节的快乐带回家,这不,我把分享节的集体舞带回来了。

2010年5月,常州实小二(1)班学生钱伟鸿在《快乐“斗牛”到我家》中这样讲述分享节的故事。在文章结尾,小作者兴奋地写道:“分享节的快乐像花香一样弥漫在我家啦!”

――分享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不仅让学生分享快乐,还能让家长也跟着一起分享?

原来,2007年起,为了更好地打造分享教育的品牌,常州实小整合了劳技节、科技节、艺术节等主题节,把每年的五月定为分享节。与一般的主题节不同,实小分享节实现了“四转变”、“三结合”。“四转变”是指变“单一的学科”为“多元的综合”、变“学科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变“精英的选拔”为“大众的参与”、变“注重比赛结果”为“尊重个性体验”;“三结合”是指分享节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与银杏娃素养工程结合。

常州实小每年的分享节都会有一个主题,如:首届的主题是“参与分享,快乐分享”,分为分享智慧篇、分享和谐篇、分享才艺篇、分享书香篇;第二届的主题为“分享,幸福的体验”,关注个体的体验过程。分享节的内容丰富,“劳动技能大比拼”、“环保时装秀”、“漂书活动”、车模比赛、现场书画、才艺展示……在春光明媚的五月,孩子们快乐地相互分享着知识、智慧、技艺、经验,享受着“我们独有的节日”。

2.体育节:运动与游戏的大餐

在常州实小的橱窗内,我们看到2011年学校“十件好人好事”的事迹展示,其中,五(7)班学生吴俣康的材料这样写道:

积极参加校田径队的训练,左手骨折后坚持不放弃。特别在体育节上,他带伤参加了“双人跳绳”比赛,获第一名。还参加了“障碍跑”和“鱼贯跳长绳”比赛,为这两个团体项目获得第一名立下了汗马功劳。

带伤参加体育节比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生顽强的拼搏意志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还看到了常州实小体育节的巨大魅力。

准确地说,在实小已经举办了25届的体育节应该叫“体育游戏节”。实小体育节的不同之处在于:活动理念贯穿全过程,活动内容覆盖各年级,活动形式涉及多方面,活动人员面向全体学生。每届历时一个多月的体育节就是一场运动与游戏的大餐:有运动竞技项目,如长跑、跨越、负重搬运、匍匐爬行等;有智力竞赛项目,如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三棋”比赛;有趣味游戏项目,如“袋鼠跳”、“乌龟爬”、“踩高跷”等。有个人项目,如障碍跑、踢毽、跳绳等;有配合项目,如“两人三足”、双人夹球、双人跳绳等;有集体项目,如鱼贯跳长绳、拔河等;还有趣味十足的师生游戏、亲子游戏、教师家长联合游戏……

每年的实小体育节,总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享受到参与的幸福、运动的快乐,这就难怪吴俣康左手骨折也要坚持参加体育节!

走出常州实小校园时,我们再次邂逅百年银杏。仰望这树干粗壮、枝叶葳蕤的银杏,我们仿佛看到,百年实小正如这株老树一般,源源不断地吸纳着阳光、水分、养料,又宽厚大度地分享着它的累累硕果和蔽日浓荫。我们忽然意识到,吸纳与分享,不仅是这株老树的“树魂”,不仅是常州实小的“校魂”,它还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上一篇:分享教育:“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下一篇:向卫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