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进化历代Core i7处理器性能大比拼

时间:2022-09-02 10:40:03

十年前,当Intel处理器从奔腾D升级到Core 2 Duo,I界是用“雷霆一击”来形容,那是一种飞跃式的质的变化,功耗温度大降而性能大涨,随后的Core 2 Quad虽然是个胶水四核,不过多了两个核还是带来了相当大的性能提升,接下来的Nehalem架构实现了原生四核,内存控制器整合到CPU内部使得内存带宽大幅攀升,超线程技术的回归让CPU的多线程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后面的Sandy Bridge架构是对Nehalem的一次大改,CPU与GPU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性能有了全面的提升。

但是后面几代CPU的性能提升就相当小了,每一代都是几个百分点的性能升幅,这也让Intel这几年被玩家笑称为牙膏厂的原因,下面这个图也许不真是,但却非常欢快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2006年Intel提出了Tick-Tock战略,其中的Tick一环是指CPU工艺升级,Tock则是CPU架构升级,二者轮流交替,两年为一个周期,在Haswell架构之前Intel一直都是按照这个步伐一步步走过来的,2007年45nm工艺的Penryn处理器,2008年是同为45nm工艺的Nehalem架构,之后分别是32nm Westmere、32nm Sandy Bridge、22nm Ivy Bridge、22nm Haswell,22nm工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点,这是Intel首次投入实用的3D晶体管工艺,然而随后的14nm工艺Intel栽了个大跟斗,14nm工艺的延期迫使Intel放慢了前进的步伐。

实际上Intel现在的工艺技术路线已经变成了制程-架构-优化(Process-Architecture-Optimization),算是从之前的两步走改成三步走了,步调放缓了。

都在说Intel这几年来CPU的性能提升幅度不大,旧U还能继续战N年,那么最近几代Intel处理器到底有多大性能差距呢?今天我们要测试一下从第一代的Core i7-870开始到现在最新的Core i7-7700K共六款六代的酷睿处理器,看看各代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不过在测试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下这几年来Intel的各代CPU架构。

一切的开端:Nehalem

08年推出的Nehalem微架构是一切的基础,Intel这几年的酷睿处理器微架构都是以它为基础,严格来说,Nehalem微架构仍是基于上一代Core微架构改进而来的,但它的改进是全方位的,计算内核的设计来源于之前的Core微架构,并对其进行了优化和加强,主要为重拾超线程技术、支持内核加速模式Turbo Boost和支持SSE4.2等方面,非计算内核的设计改动主要的有三级包含式Cache设计、使用QPI总线和整合内存控制器等重要改进。

Nehalem微架构采用可扩展的架构,主要是每个处理器单元均采用了Building Block模组化设计,组件包括有:核心数量、SMT功能、L3缓存容量、QPI连接数量、IMC数量、内存类型、内存通道数量、整合GPU、 能耗和时钟频率等,这些组件均可自由组合,以满足多种性能需求,比如可以组合成双核心、四核心甚至八核心的处理器,而且组合多个QPI连接更可以满足多路服务器的需求。

正因为这样的模组化设计,英特尔可以灵活的制造出各种差异化的核心,比如支持三通道DDR3的Bloomfield核心、支持双通道DDR3的Lynnfield和Clarkdale核心,而且这些核心间还存在是否支持超线程、Turbo Boost技术等区别,Clarkdale还整合了GPU图形单元。

在2009年9月,Intel推出基于Nehalem微架构的Lynnfield处理器,采用LGA 1156接口,它与Bloomfield的区别不单只在于内存通道数的差别,Lynnfield把PCI-E控制器整合到了CPU内部,而北桥其他功能与南桥一起整合到PCH里面,主板从三芯片变成了双芯片,形成了现在主板的基本布局。

2010年的Clarkdale只有双核设计,它把GPU也整合到CPU内部了,但是只是简单的将GPU和CPU封装在一起,并没有真正达到“融合”,一颗CPU里其实有两颗“芯”,CPU的制造工艺升级到了32nm而GPU部分则依然是旧的45nm工艺,它们采用QPI总线相连,对外则采用DMI总线连接PCH。

真正的双芯融合:Sandy Bridge

在2011年伊始,Intel就把微架构升级到新一代的Sandy Bridge,它真正将GPU与CPU融合,从以前的双U各立山头到合二为一,是非常大的突破, 内核架构也较Nehalem有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新的分支预测单元、新的Uop缓存、新的物理寄存器文件、有效执行256位指令、放弃QPI总线改用环形总线、最末级缓存LLC机制、新鲜的系统助理等。

AVX指令集的加入是Sandy Bridge最为重要的改进,浮点性能得以激增,新一代的Turbo Boost 2.0技术增强了Sandy Bridge自动提速的弹性,除CPU外还可对GFX进行加速,并随着系统负载的不同协调二者的频率升降,表现得更加智能化。

新一代图形核心具备出色的图形与多媒体性能,由于改用了环形总线设计,三级缓存可由CPU各核心、GPU核心与系统助理System Agent共享,可直接在L3内进行通信。GPU主要包含了指令流处理器、媒体处理器、多格式媒体解码器、执行单元、统一执行单元阵列、媒体取样器、纹理采样器以及指令缓冲等等,架构与上一代相比有了较大修改。

3D晶体管起航:Ivy Bridge

Ivy Bridge虽然说只是Sandy Bridge的工艺改良版,架构上没太大改变,不过对Intel来说却是一款相当重要的产品,因为它是首次采用22nm 3D晶体管工艺,是今后Intel半导体工艺的重要基础;另外CPU内部的PCI-E控制器也升级到了PCI-E 3.0标准,带宽提升了一倍,分配方式也更灵活;内核方面的改进说是提升了IPC每周期指令性能,SSE以及AVX指令也有所增强;整合GPU性能也有所提升,EU数从12个提升到16个,API支持也从DX10.1升级到了DX11。

游戏性能测试

游戏性能测试这里3DMark Fire Strike的成绩里面我们只取了物理得分来计算整体性能提升幅度,游戏测试的结果显示每代处理器之间都有10%以上的性能提升,总幅度没有基准性能测试那么明显。

4GHz同频测试

同频测试我们会把全部处理器频率都超到4GHz(对Core i7-6700K/7700K来说其实是降频),由于Core i7-870是通过超外频来达到4GHz的,所以内存频率也会小幅提升到1660MHz,不过这影响不会很大。

频率一样的话就能看得出各代架构间的真正差异了,Core i7-2600K与Core i7-870、Core i7-6700K与Core i7-4770K都是有10%的提升的,然而Core i7-2600K、Core i7-3770K、Core i7-4770K相互间只有个位数的差距,Core i7-6700K与Core i7-7700K基本上都一样的,其实从2009年的Core i7-870到2016年的Core i7-7700K在同频下性能差距也只有36%,用了7年才把性能提升这么多,怪不得Intel被人说他挤牙膏。

温度与功耗测试

温度与功耗测试我们会让CPU回到默认频率和电压下进行,负载工具是AIDA64稳定性测试里面的FPU测试,散热器用的是采融的黑豹。

功耗方面采用45nm工艺的Core i7-870自然是当仁不让最高的,Core i7-2600K这代工艺升级到了32nm,功耗大幅下降的同时频率还升了,这两代之间的升级是最明显的,Core i7-3770K工艺升级到了22nm 3D晶体管,频率升了200MHz的同时功耗与上代维持一致,Core i7-4770K虽然整合了FIVR调压模块,负载电压也是最低的,然而由于核显规格的暴涨,导致负载功耗不降反升,整合到CPU内部的FIVR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Core i7-6700K的工艺升级到了14nm,移除了FIVR模块,再加上一系列优化,在频率提升的同r功耗也有较明显的下降,到了Core i7-7700K,工艺与架构都没有大改,然而频率升了10%,结果功耗又升上去了。

温度方面,Core i7-2600K表现其实是最好的,因为那时候Sandy Bridge用的还是导热性非常好的无钎剂焊料,再加上功耗较上代有很大的降低,所以满载温度才58℃,从Ivy Bridge开始Intel就把无钎剂焊料换成了普通的TIM硅脂,这导致Core i7-3770K后面的CPU温度都爆增,Core i7-4770K温度与Core i7-3770K差不多,到Core i7-6700K这一代功耗降下来后温度才有所下降,到了Core i7-7700K温度又升上去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Sandy Bridge确实是Intel近几年来最给力的一次升级。

总结:牙膏就是这么挤的,同频性能平均每代提升5%

从2009年的Core i7-870到2016年的Core i7-7700K,用了7年换了七代架构在同频下性能差距也只有35%,平均每代性能提升只有5%,如果默频下平均每代也差不多是10%的提升,所以说英特尔挤牙膏其实也无可厚非,当然这个只是CPU性能上的,这几年来Intel主要还是不断的在提升处理器的能耗比,提升核显性能,这些都是移动平台上所需要的,桌面处理器可以说只是一种附带品。

从Lynnfield升级到Sandy Bridge确实是质的改变,功耗大降性能明显提升,主板带来了SATA 6Gbps与USB 3.0接口,提升是相当明显的,CPU整合了核显让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Ivy Bridge则带来了PCI-E 3.0,主板上的USB 3.0也从第三方变成了原生,性能上的提升不算太明显,然而CPU温度暴增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很明显。

Haswell整合了FIVE调压模块使得功耗控制相当精确,轻载时功耗会有明显下降,核显性能也有很大提升,然而这对桌面平台来说意义不大,Z87带来更多的SATA 6Gbps接口也没太大实际意义,带M.2接口的Z97主板作用到是大一点,然而那时的M.2 SSD并不亲民,而且Z97主板上那个PCI-E 2.0 x2接口的M.2口也限制了M.2 SSD的性能。

Skylake较Haswell来说性能提升了功耗也降了,虽然没有当年Lynnfield升到Sandy Bridge那么明显,不过也算近年来较给力的一次升级,而且Z170与Z97主板在规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Z170一共有20条PCI-E 3.0通道,这使主板可以支持全速32Gbps的M.2与U.2接口,比Z97上那个M.2 10Gbps强多了。

Kaby Lake的体质较Skylake好得多,频率更高,而且中低端产品变化会比较明显,届时会有不锁倍频的Core i3处理器和双核四线程的奔腾处理器,此外还会带来全新的Intel Optane技术。

当然这里讨论的只是Intel主流平台LGA 115X,旗舰平台每代升级还是很明显的从当年的Core i7-965到现在最新的Core i7-6950X,从4核变成了10核,性能有多大差距就不用多说了。

然而Intel的表现比起对手AMD已经好得多了,Intel这几年的挤牙膏与AMD在CPU市场上低迷的表现肯定脱不了关系,AMD的挖掘机、推土机完全不是Intel的对手,没了竞争对手Intel自然也会放慢脚步,希望AMD明年的Zen给力一点把,不然Intel会继续挤牙膏的。

上一篇:那些善良的种子终于开了花 下一篇:重视现实,同时相信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