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投“机”半句多

时间:2022-09-02 09:47:07

常听同行们抱怨说孩子的作文“写不长”,尽管教师不遗余力地一再交代要“写具体,字数要达标”,到头来写成的作文还是三言两语,有明显的应付了事之感。字数篇幅问题成了作文教学中师生对立的纠结点。想必大家都知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否想过孩子作文“半句多”的现象根源正是因为他们感觉话不投“机”。

一、最隐蔽的原因:写作的“时机”不对

《易经》非常强调顺应天时,顺时则事成,逆时则徒劳伤神。孩子作文“写不长”的重要但却十分隐蔽的原因正是写作的时机不对。从遗忘曲线看,当下为记忆最佳期,随着时间推移记忆减退,回家写效果自然要打折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作文是一项艰巨的家庭作业。让我们先假设作文指导课是有效的,如果趁热打铁,文章容易一气呵成。可不知为什么这道“热菜”非要回家“凉”后再吃。更何况很多时候要“凉”到周末才执笔写作。那时孩子对教师的指导内容已经淡忘,对采集到的素材新鲜感已经消退,此时动笔,就只能是勉强完成任务而已。时机不对,写作变得困难,这可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二、最根本的原因:写作的“动机”不纯

写作就是言为心声,不虚妄狂言,是“我手写我心”的纯真境界,内心动机的纯正和迫切就是倾吐表达的源源动力。试想,孩子饱含着热情写就的一篇文章,即便只有只言片语吧,也能让人为之一颤,这就是文学评论家所说的“不以长短论英雄”。可为什么孩子生硬凑成的几句话却给我们味如爵蜡般枯燥感呢?因为我们不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孩子写作时内心的激情,下笔的热情,文句中的感情,我们只能分明地感觉到孩子应付时的无奈。此时再以字数衡量,很自然地就横生厌倦、责备,惩罚之意油然而生。可曾想过孩子不良的写作动机从何而来?命题的枯燥,指导的不当,评价的失效,激励的滞后,在这些长期淤积的不良情绪综合作用下,孩子只能是极不情愿地参与:我不想写,你逼我写,只能胡乱写些无情之文字交差了事。对于儿童来说,兴趣是生发行动的根本,写作更需关注内心需要。

三、最重要的原因:写作的“心机”缺失

笔者借用“心机”一词,专指动笔前在心中的构思、取材、谋篇、布局、选词、行文、修改等意识与能力。叶圣陶说:写作无非技能,凡技能贵乎练。这些知识技能需要教,更需要练方能提高。在我国的作文教改之路上,曾经出现过注重方法指导、技巧传授、知识普及的“灌输式教学”,但由于极度不适合学情,课改后被猛烈批判。目前的作文指导课还是多以命题作文指导形式出现,但教师除了命令孩子写什么之外,就是等待收作业批改,鲜有传授写作知识。况且一个学期八篇的练习量也是隔靴捎痒,收效甚微。如今,很多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唯恐谈及技巧,喜欢宽泛地说些无效的话: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似乎一切都由学生决定。可是这样无度的放手是彻头彻尾的“伪自由”,完全忽略了小学阶段习作“习”的本性,忽略了儿童学习的规律,忽视了孩子的切实需要。直到小学毕业很多孩子仍旧不知如何构思、取材、谋篇、布局、选词、行文,更不知文章修要修改。没有方法,没有意识,“不会写”,这不正是孩子“写不长”的重要原因么?

四、最关键的原因:写作的“基石”不牢

基石不牢,大厦将倾。何为写作之基石?按叶圣陶所建议,就是要做好三件事:广泛阅读,参与生活,勤于动笔。功夫要花在平时。可是很多教师却没有看到平时,只在孩子上交作文的当下予以批评。殊不知每一次的批评都是一次心理暗示:你的作文写不具体,写得太短。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写,不爱写,写不长,写不好。妄图靠重写,靠“请写具体”等简单批语来解决问题的只能是空想。

查阅很多资料,发现多人关注“写不长”这个问题,可见其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过解决的方法多为“注重观察对象”,“多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展开大胆想象”等,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阵磨枪做法。应该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一,让写作过程显而易见,可操控,可实施有效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写作的效率,规定第三学段小学毕业前写作达标的标准之一为:40分钟不少于400字。这不是单纯的字数标准,而是一个效率标准,此标准必须在孩子当堂完成的情况下方有信度。因此,作文在课内完成是极具科学性和必须性的,这有利于让隐性的问题暴露在教师面前,让教师能监控写作全过程,指导变得有的放矢。所以,应确保每周安排两节连上的作文指导课,第一节指导,紧接着40分钟保障现场写作。例如我刚接手中年级班级时就极力坚持每周一次作文指导,并要求当堂完成。一个60人的班级,起初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上交的作文只有小半张,但字字句句都属于“原创”。我则结合写作过程的观察为孩子提供很有针对性的指导,我还及时撰写观察报告在博客上发表,供家长参考。学校和家庭一旦形成教学合力,孩子的写作能力就能迅速提高。他们会写后更爱写,不到一学年,字数自然水涨船高。有趣的是,字数问题逐渐变得“无人问津”,大家关心的是文章质量的好坏。

其二,让作文生动可爱。不论是哪一类型的作文指导,都需要关注孩子的需要,要能瞬间激活孩子的参与意思,引发孩子积极思维。根本问题解决了,“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何愁写不长?以命题作文指导为例,命题的设计不能炒冷饭,不能冷冰冰,要让孩子有话可写。一次,我原本让孩子写《童年趣事》,命题一出,孩子就起哄说:咳,写过百遍啦!的确,从一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学期都能碰到此题。我立刻调整命题,将“趣”字改为“糗”字。孩子一下子来了兴趣。对于儿童来说,童年的趣就在“糗”上,年幼时只觉得好玩,成长后方知当时是出了“糗”,但现在回忆起来感觉甜蜜,趣味也就体味出来了。这就是孩子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他们生活的原生态,命题就应该迎合它。果不其然,一字变更后,优秀习作层出不穷。请欣赏一个孩子童年的“糗”事吧

童年“糗”事(林艾琳)

童年的我发生了数不清的、有趣的事,现在想想,还忍不住会笑出来呢!

小时候,妈妈规定我在九点以前一定要上床睡觉。一次,奶奶陪我看电视,我们看得入迷,电视节目演完了,奶奶一看钟,呀,九点多了,赶紧催我睡觉。我以最快速度刷牙洗脸,然后爬上床。我跟奶奶撒娇说:“奶奶,你不要告诉妈妈哦!”奶奶“哦哦”的应着,关了灯。

妈妈回来了,第一件事就是走到我的屋里。啊,妈妈来了!我赶紧装睡,但眼睛眯成一条缝,观察“敌情”。妈妈看出我装睡,就故意对奶奶说:“哎,不知道她是真睡还是假睡!听说睡着的人,把她手举起来,她就不会放下,我试一下就知道了!”我信以为真,心想:呀,原来睡着的人手是举着的呀,不过一直举着会有多酸啊!算了,举着就举着。妈妈把我的手举起来,我一直举着,心里想着:快点结束,快点结束!我耳边隐隐听见妈妈的笑声,还听见妈妈对奶奶说:“看来她是真的‘睡着’了。”于是走出了房间,我心里暗喜,听见关门声,放下了手,我的手实在太酸了,再加上一天的疲劳,很快进入了梦乡。

早上,当太阳公公还在打着呼噜的时候,我起床了,我问奶奶昨天装的像不像,奶奶大笑着说:“其实昨天你妈看出来了!你说,人睡觉都是放松的,谁睡觉手会举着?”哦――我恍然大悟,而又吓了一跳。

其三,要教给孩子必需的方法。授之以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文虽然不是靠方法写成,但掌握必需的方法却是“把作文写长”的保障。特别是小学阶段尚属“习作”性质,习得必要的方法也是教学达成的目标,不可规避。很多教师担心走填鸭技巧的“回头路”,其实,技巧无优劣之分,唯方法有好坏之别。例如同样传授观察的方法,如果生硬讲授“观察要注意调动多感官”,孩子听不懂,自然用不上。如果你准备米醋、雪碧、白开水、白酒、凉水等几杯无色透明液体,让孩子用不同方法来辨别,相信孩子会在具体活动中自然领会,“不待老师讲”。值得强调的是,在日常随课文习作中,孩子多习得修辞描写等方面的技巧,不必再多重复。而写作前的观察取材方法指导更需要教师予以教授,这些是极具操作意义的“渔”法,得其能使其温饱无忧。

其四,做好三件事,作文自不愁。长期做好广泛阅读,参与生活,高频练笔,作文哪有写不好的?古今中外的作家不无手不释卷,热爱生活。我们读过许多的名家轶事,如李贺、陶宗仪、大仲马,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随身携带记录本,随时将点滴体验、观察收获等记录在案。他们都在为自己建立一个庞大的素材库,都在让自己的思维和笔头变得灵活,而且能实现同步运转。心有所思即能下笔成文,这功夫是练出来的。

“写不长”的问题多在教师,在教学。方法得当,训练得法,及时鼓励,“写不长”的顽疾必定会烟消云散。■

上一篇: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习作水平 下一篇:古诗还可以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