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开放型习题的设计

时间:2022-09-02 09:11:18

高中历史开放型习题的设计

教育部新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新大纲,特别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并在大纲最后附录22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上海市中学历史二期课改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以历史学科结构为基础的中外历史比较专题史,通过以专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历史背景资料和寻找相关资料的线索,引导学生去收集、整理、判读、归纳和分析材料,并撰写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历史小论文,还要加入以上海乡土史为背景的历史调查报告。从2000年秋季起,上海市在高中阶段全面实施了研究型课程,要求教师人人当导师,学生人人有课题。随着教改形势的发展,开放型习题呼之欲出。

当代高中生知识面广,思维能力强,思维积极性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再满足于老师讲“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认识历史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学习,而是更希望去调查,去寻访,去搜集,搞自己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反映,高中学生最喜欢的三种教学方式依次是:“配合教学到博物馆或遗址参观考察”;“进行社会调查”;“历史问题辩驳式研讨”。

为了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同步,并检测教改效果,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已基本摒弃了20世纪80年代“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命题原则,而是参照“双纲”(教学大纲和考纲),又不拘泥于“双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表明高考在命题指导思想上,已逐渐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题型作了较大的变动,取消填空题,减少检查性习题,加大简释题,增加认知性习题。尤其在问答题上设计开放性试题,其特征是结论和观点没有定论,无论如何解答,结论和观点都不违背历史真实性与规律性。评卷标准也对标准答案作了较大的松动,只要言之有理,有理有据,就可以得高分,得满分。目的旨在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引导学生走向培养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2001年上海高考综合科试卷中又出现了研究性课题的试题,表明高中学生做研究性课题是一项基本能力要求,这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开放型习题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设计开放型问答题。

高中历史问答题具有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考查学生多种认知能力,检验学生的情感品质,反映学生的创造思维等功能,因而在历史习题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长期以来,问答题题型多为平铺叙述题和简单说明题,例如“简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答案一般都可在教材上找到“现成品”,通过死记硬背把它解决。在我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也长时期采用这类题目。

随着教学改革的迅猛发展,自身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学经验的日益积累,我的问题设计逐渐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下面列举同类题的两种不同设计。

(1)甲:简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乙:有位史学家说,秦始皇是位伟大的军事家,凭他的雄才大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他不懂政治,不会治天下,实行暴政,使秦朝短命而亡。你是否同意这位史学家的观点?请你根据史实评说。

(2)甲: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乙: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请你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谈谈对马克思这一观点的理解。

(3)甲: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乙: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最后结果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所以说是胜利的;另一种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说是失败的。你同意哪一种观点?或者你有什么新的见解,请用史实说明。

(4)甲:用史实说明彼得一世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乙:几百年来对彼得一世评价众说纷纭。恩格斯说“彼得是真正的伟人”;彼得时代的农奴说“彼得是制造孤儿寡妇的沙皇”;而当有人要斯大林把彼得一世与列宁比较的时候,斯大林说“列宁是整个大海,而彼得大帝不过是沧海一粟”。你同意哪种说法?还是有你的不同看法?请加阐明。

(5)甲:叙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后果。

乙:英国政府对希特勒态度不够强硬,历来受到指责,你认为英国政府有其它出路吗?

(6)甲: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乙:对于罗斯福新政,有的赞誉,有的诋毁,有的认为既不能过分赞誉,又不能过分贬低,你赞同哪一种?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理由。

综观上述六道题,甲类题设问角度狭窄、呆板,没有多大新意。而乙类题立意新颖奇特,设问灵活多变,答案跳出教材,没有惟一性的评分标准。学生可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创造性地阐发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思维有了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成为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一个好方法。

2.搜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集开放性

、探究性、实践性于一体,也是高中历史开放型习题的最好形式之一,它有如下步骤:

(1)选题。历史小论文选题广,内容多。既可以由教师提供部分题目,也可以学生自己命题。一是可以在学习基础型课程中选题,例如“我看武则天”,“李约瑟问题初探”,“论英雄──小议拿破仑”。二是结合拓展型课选题,例如“剖析中国科举制度利弊”,“四大发明对东西方的不同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中美关系史讲座》)。三是选用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例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世界近现代史上着名科学家的传略”等等。

(2)搜集。选好题后应制定研究计划,商讨研究步骤,明确具体分工。然后选择阅读的有关书籍,作好必要的读书笔记,对搜集的资料要加以整理分析。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思考,使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识,了解和把握课题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从而使搜集工作扎实有效,避免无功而返。

(3)撰写。指导学生先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

历史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新颖,有创意。教师要对学生成果进行评定,或由全班学生集体评价,择优进行交流,并集辑成册。

3.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涉及近现代史的研究性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应当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的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在调查活动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互交融,各种能力得到提升,其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远比空洞的说教好得多。这方面中德两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差异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这样提出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灾难,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什么经验教训?”题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们的学生都未曾经历过那段灾难深重的历史,仅有的一点知识都是从书本获得的,一再重复书本知识是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而德国教学这样出题:(1)在你的家乡调查一下,大战结束时有何征兆?(2)参观战争纪念馆,并在你的家乡城镇考察一下战争的痕迹。(3)询问你们家的亲人好友,他们在大战中其经历如何?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写一篇调查报告。受此启发,我在教中国近现代史时,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近两年我校学生主要完成了如下文章:(l)“侵崇日军竖河镇大烧杀纪实”;(2)“海岛上的抗日烽火”;(3)“崇明解放记”;(4)“与我家”;(5)“从交通工具的演变看崇明岛的发展变化”;(6)“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家乡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类习题相比于其他历史练习,对学生学业显得更有意义,留下更深印象。

创新是一泓永不枯竭的源泉,历史习题的创新设计,能赋予新世纪历史教学新的生命力,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主体性。开放型习题不是一种纯粹完成任务式的行为,而是给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提供自由广阔的活动空间,任由他们学习钻研、思考总结,有兴趣地主动去完成。

2.探究性。无论是开放型问答题,还是小论文、调查报告,这些习题的研究多是围绕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单靠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3.实践性。开放型习题需要学生同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参观考察等活动结合起来,强调探求习题的过程,它既丰富了历史学习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现实性。习题的研究与现实社会问题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是有益处的。如“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社会生活的变化”等题就有现实意义,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远比说教见效。

历史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大胆设疑”、“小心求证”。“论从史出”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精神。设计开放型习题的目的即在于此。

上一篇: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开放型组织工作新格局 下一篇:促进农民增收财政支农政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