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配合穴位中频电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09-02 08:49:26

川芎嗪配合穴位中频电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川芎嗪静脉滴注配合穴位中频电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协同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 两组均进行川芎嗪静脉滴注, 观察组另加用颈项部中频电治疗, 共治疗15d。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改善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川芎嗪注射液;中频电疗;护理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好发于中、老年人, 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劳动方式的改变, 长期伏案低头工作者, 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国内大约有7%~10%的人患上颈椎病,50~60岁发病率约20~30%,60~70岁发病率约50%,其中椎动脉型占20%~25%。椎动脉型颈椎病常突然起病, 反复发作, 不易根治, 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此病单用西药或中医治疗效果尚不理想。我们通过运用川芎嗪静脉滴注配合颈项部中频电疗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探讨其协同作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08年11月在本科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平均年龄50~63岁,女性20例,男性15例。对照组33例,平均年龄52~61岁,女性20例,男性13例。

1.2诊断及病例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①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②有持续性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颈部旋转和后伸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晕倒。③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④颈椎X线平片示提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 椎间隙狭窄有时可见椎骨移位及颈曲异常。⑤脑血流图检查可见椎动脉供血不足。⑥椎动脉造影可显示病变的位置。

1.3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缓慢,有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一次盐酸川芎嗪40~80mg,用5%葡萄糖液250~500ml稀释后滴注,1次/d,15d为1疗程。

1.3.2观察组 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中频电疗常用穴位有:风池、肩井、肩中腧、肩外腧、大椎等。治疗电流强度以患者有麻、颤、刺感为度。治疗时间为20~30min,1次/d,15~20d为1疗程。操作方法:让患者仰卧位,采用两极法,将沾有药液的药棉均匀敷在药疗电极上,药棉的厚度应高于药疗电极边框,以保证电疗电极与患部接触良好。将两个电极吸附于热疗袋上,置于颈部风池穴。如有肩痛合并一侧上肢神经痛的患者常用四极法:将4个带有温中药浸湿的药疗电极分别放于穴位上。

1.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同组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P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P检验,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包处理。

2结果

2.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制定[2]。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工作和劳动。好转:原有症状减轻,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2.2治疗结果,见表1。

2.3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定[3]。

采用王楚怀、卓大宏所制定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具体为眩晕16 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5个项目,每项均分为5 个等级,共计满分30 分。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各评估1次,然后求出改善指数。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 / 治疗后评分。

经统计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二者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而致椎动脉受压和刺激, 引起脑供血不足, 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头痛"及"项痹"范畴。《黄帝内经》关于痹症病(包括颈椎病) 病因慨括为: 外伤、劳累及外感风寒湿邪影响气血的正常运动,气滞脉络,血运不畅,不能上行养脑,不荣则眩晕,不通则头痛;筋肌失养,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而产生"骨错缝、筋出槽"见颈肩背臂疼痛麻木。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大法,选用川芎嗪静脉滴注以活血化瘀,中频电疗以舒筋活络。

3.1川芎嗪的盐酸盐,主要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用于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增加冠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3.2中频电治疗,电脑中频电疗具有锻炼肌肉、松解粘连、消炎、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消除椎动脉周围的水肿、减轻对椎动脉的压迫,达到缓解症状。中频电疗法本科采用KF-3B。II型电脑中频电疗仪,中频电流1~10KHz,脉冲波型:脉冲调制波,热磁疗温度:小于60℃,脉冲电流:小于100mA。电极片3cm×4cm。本治疗仪采用数字化设计的电脉冲模拟针灸,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模拟推拿疗法,有推、拿、按、捏、揉等多种手法,能有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加速患部组织水肿及病变产物吸收。磁场效应疗法能消炎镇痛,增强细胞活性、提高肌体免疫力。药物导入,使外敷药物有效成分迅速导入患部,直达病灶,获得一般外敷无法比拟的快速疗效。热敷,可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进一步巩固疗效。两者叠加可同时缓解疼痛及阻断异常炎症反应,从而起到减轻肿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90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

上一篇:姚晓明 慈善之举要提得起放得下 下一篇:安吉星:小概率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