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鱼行自从容

时间:2022-09-02 08:11:25

他是中国鱼类生理学和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倡导者之一,系统地、创造性地研究鱼类繁殖、生长的理论和技术。阐明了鱼类促性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并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的高活性新型鱼类催产剂,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国际上定名为“林彼方法”,在国内外推广都获得显著应用成效。近年来,他指导课题组创建的“石斑鱼生殖与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和“罗非鱼良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石斑鱼和罗非鱼养殖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编写了《鱼类生理学》、《鱼类生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等专著。

逢年过节,当人们庆贺“年年有余(鱼)”时,也许不会想到,从单一到丰富,从低产到高产,从昂贵到低廉,中国的渔业生产走过了一条多么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着一位与鱼结缘半个世纪的专家,他对鱼类繁殖、生长以及鱼类苗种繁育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造福了百姓,也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让百姓桌上有鱼

“我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但目标一定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基础理论研究只有与生产应用有机结合,推动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基础研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鲜鱼多是“四大家鱼”。鲇、鲟、鲈、鳜等高档淡水鱼根本进不了寻常百姓家,更别说全靠捕捞的海鱼了。当时林浩然已是中山大学的副教授,总感到自己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那时的鱼类养殖业面临着种苗不足、饲料欠缺和病害流行这三大难题。其中,种苗不足问题尤为突出。鱼类在天然环境中可以顺利成熟产卵,繁衍后代,但人工养殖改变了它们的生存条件,影响到鱼类正常的生殖机能,导致许多鱼类不能正常产卵,需要人工注射催产激素才能获得鱼苗。

那时候的催产激素都是用鲤鱼的脑垂体混合一种人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制成的。鲤鱼的脑垂体只有芝麻粒大小,4尾成熟鲤鱼的脑垂体才能供0.5公斤亲鱼催产用,而生产鱼苗的亲鱼一般都有5公斤多重。原料来源有限、活性不稳定,加上抗药性,研制新型的鱼类催产剂迫在眉睫。

林浩然和科研人员先是用人工合成的哺乳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进行家鱼的人工催产实验,尝试之后发现催产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周密分析,他认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种族特异性可能是原因,要想获得新型鱼类催产剂还是得从研究鱼类促性腺激素释放的调节机理入手。林浩然常让助手买回鲤鱼,取出脑垂体之后再把鱼低价卖给教工或学生食堂,既节省开支,又能改善师生伙食。

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打开了学者们通向世界的大门。经过重重考试和审批,1979年9月,45岁的林浩然成为我国第一批赴加拿大留学的访问学者,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向兰德尔教授、彼得教授等国际一流鱼类生理学专家学习。提起这段经历,他感慨地说:“我觉得很幸运,到加拿大学习,接触世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学术上的重大转折点。人的一生是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正是改革开放给了我一个机会。”

1982年回国后,林浩然和彼得教授获得了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资助,进行了长达10年的合作研究。这段学习和研究经历,使他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更使他掌握了学科发展的方向,在学科前沿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阐明了鱼类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证明下丘脑不仅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还产生多巴胺,起着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因子的作用,从而揭示了单独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对鱼类催产效果不好的原因。他把这项理论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建立了使用多巴胺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1987年,在新加坡“诱导鱼类繁殖”国际学术会议上,这项技术被命名为“林彼方法”。

1991年,林浩然所在的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和浙江宁波三生药业有限公司合作组织新型鱼类催产剂生产和推广应用。十多年来,催产剂的推广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传播也越来越普及,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直到现在,根据“林彼方法”生产的鱼类催产剂仍在渔业生产中广泛使用。

这一成功经验于2000年被教育部收集进了《中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践与探索》。“我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但目标一定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基础理论研究只有与生产应用有机结合,推动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基础研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林浩然说。

使用新型催产剂之后,不仅四大家鱼等传统的鱼类产量提高,还带动了许多淡水鱼类新品种的养殖。比如鳜鱼是肉食性的鱼类,只吃活的小鱼,用了价廉而高效的催产剂之后,就可以大量生产鲢鱼、鲮鱼的鱼苗用来饲养鳜鱼,鳜鱼的养殖成本降低了,产量增加了,价格自然就下降了。“这个不是我的发明,是渔民的功劳,是他们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说到这里,林浩然笑了。

淡水鱼的种苗问题解决了,海水鱼能不能人工繁殖呢?石斑鱼是名贵海产鱼类之一,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也相当可观,但石斑鱼是雌雄同体,个体发育中存在着“先雌后雄”的性逆转过程,雄性亲鱼均高龄化且极难捕捞获得,因而,缺少雄性亲鱼是人工繁育石斑鱼的最大障碍之一。2001年,林浩然带领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洋“863”计划项目“石斑鱼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课题,要解决的就是石斑鱼的生殖调控和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问题。

“我们的研究目前还只能叫初见成效,老百姓已经吃到鱼了。照这样下去再过3年到5年,石斑鱼就会成为百姓餐桌上常见菜肴的。”林浩然说。现在,即使在广州,0.5公斤石斑鱼只要60多元,在海南就更便宜了。

勤奋严谨成习惯

“核对好每一份讲义是你的责任,这是你的工作,年轻人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934年,林浩然出生在海南省文昌市靠近海边的一个小村庄。1938年秋,日军入侵海南岛,沿海一带最先沦陷。为逃避战火,4岁的林浩然和哥哥坐在扁担两头的箩筐里,由母亲担着,背井离乡。一家人辗转各地,过着逃难的生活。林浩然的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每到一处,除了求职谋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两个孩子找学校读书,即使在躲避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的防空洞里,父亲仍然带着书本,教他们识字。由于居无定所,学校和班级经常变换,林浩然的小学和中学都读得不完整,有时还需要跳级,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跟上课程。为此,他常常在昏暗的桐油灯下苦读到深夜。这样的求学经历培养了林浩然勤奋专注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今,76岁的林浩然生活非常规律,起床后先去打一个小时网球,上午和下午在实验室工作,晚饭之后还要查资料、写文章,修改学生的论文,一直忙到深夜。

在采访中,林浩然的严谨和细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给我指路,他专门拿出一张便签纸,写明了从哪个校门进入,走多远会见到怎样的标志性建筑,在哪一个路口向哪个方向转弯……最后还写上了家里的电话和妻子的名字。

说起未来几年的目标,林浩然直接拿出了一张打印得清清楚楚的工作设想,里面写道:第一,研制和开发应用鱼类基因重组促性腺激素产品;第二,诱导花鳗鲡性腺发育成熟、产卵和孵化、幼苗经变态而成为幼鳗……每个目标都非常具体明确。

严谨细致的习惯,源于大学里的一次经历。在大学勤工俭学期间,林浩然常常要帮忙核对和印讲义。当时教科书用的是英美原版教材,要仔细核对刻好的蜡版。几次出错之后,负责该工作的老先生很严肃地对他说:“核对好每一份讲义是你的责任,这是你的工作,年轻人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此后,林浩然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

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学生周雯伊硕士论文开题需要做文献综述,林浩然给她写了一封长信,并附上以前学生所做的文献综述给她做参考。她的硕士论文从摘要到参考文献,林浩然连标点在内全部一字一句地改过,修改的地方标记得清清楚楚。

我国鱼类生理学的研究曾经相当落后。林浩然苦干几十年,终于开创出属于中国人的一片天空。他在全国首先创建了鱼类生理学的专业研究方向,陆续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并先后主持了“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和“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至今,这个我国惟一的专业鱼类生理实验室,已培养了69位博士和47位硕士,在全国形成了稳定的科研群体。

盼望青出于蓝胜于蓝

“没有老一辈老师的教导,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我做了老师之后也一样地培养爱护我的学生,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山大学水生所的办公楼从外面看是4层,走上2楼却发现,上3楼的楼梯不见了,要转个弯才能找到。这栋楼建成时只有2层,随着使用,林浩然发现房间不够用,他不愿给学校添麻烦,就自己筹钱把办公楼加到了4层。

林浩然的办公室不足30平方米,三面墙边上都是高高的书架,办公桌上也放着一摞摞的资料和论文。新校区落成后,学校分给林浩然一间更大的办公室,他却很少过去。“这个地方很好啊,我需要的材料都在,离实验室和学生也很近。”他说。

林浩然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山大学工作,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和实验室。说起教师这个职业,林浩然充满着感恩和幸福。

1950年夏,林浩然来到岭南大学求学。到校第二天,他就找到校长、海南同乡陈序经,把一封信交给陈校长。这封信是父亲辗转托同乡写给陈校长的,信中介绍了林浩然的情况,请陈校长给予减免学费和勤工俭学的机会。校长看完信后告诉他:减免学费基本没问题,但还需要在校务委员会上讨论通过。临走的时候,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能够上大学不容易,你的基础不够好,一定要努力学习,生活上再遇到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勤奋再勤奋。”这段经历让林浩然终生难忘。

2005年,他被海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学校每年拨给他10万元的津贴,次年他就用这笔钱在海南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2009年11月29日,在林浩然75岁生日和从教55周年之际,他捐出个人积蓄50万元,并倡导成立林浩然院士奖学基金,目前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180多万元,将有更多的学生受益于这个基金。

林浩然受聘于海南大学之后,每年在海大招收一名硕士生。因为距离的原因,他对海大的学生照顾有加。学生周雯伊有一次和林浩然说起对寻找鱼类耳石的试验还有不明白的地方,70多岁的林浩然立刻带她到养鱼室,亲自抓来一条鱼,手把手地教她解剖。

林浩然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尽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百名博士生。在中山大学校园电视台的一次采访中,他说出了自己做教师的心得:“没有老一辈的那些老师的教导,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我做了老师之后也一样地培养爱护我的学生,我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科学浅说

鱼类生理学

鱼类生理学系统研究鱼类在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下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特点和适应变化情况。

鱼类是脊椎动物当中种类最为繁多、生物多样性最为复杂的类群,鱼类又是人类所需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有助于阐明动物界特别是脊椎动物各种组织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亦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特别是为鱼类捕捞业和鱼类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自上世纪60年代国外出版第一部《鱼类生理学》专著以来,鱼类生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我国鱼类生理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上渔业第一大国和鱼类养殖生产第一大国,极大地促进了鱼类生理学的发展,在鱼类生殖和内分泌生理、营养生理和饲料配制、鱼类免疫功能和抗病机理等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上一篇:村上春树拒劣酒,阎连科备冰茶 下一篇:“我是一个‘微博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