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供零深度合作的阶梯(下)

时间:2022-09-02 07:55:16

踏上供零深度合作的阶梯(下)

上篇主要谈供应商如何结合自己的优势去满足超市的基本需求,包括:1.追求商品价格形象;2.达到销售和利润预算;3.新品牌及新品的补充速度;4.充足的有货率和符合计划的到货率;5.市场的平衡力。

在实现了供应商竞争优势与超市基本需求的对接后,接下来要上的台阶,就是有效满足超市的促销需求和深入合作需求了。

促销需求包括:1.终端的拉动力;2.促销的特色程度;3.专供或独有的资源投放;4.定期而有计划地投放促销资源。

深入合作需求包括:1.生意的定期回顾与计划;2.更加本地化的生意法则制定。

促销:以“只如初见”的心态

随着现代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促销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销售的好与差。超市采购经理在促销方面会对供应商有一些需求,供应商需要认真考虑这些需求,战胜因消费者“审美疲劳”而产生的“促销运作疲劳”,以“只如初见”的心态,来满足消费者和超市的双重需求。

实现终端的拉动力

超市采购经理希望供应商在终端有较强的拉动力。大品牌、大供应商在这方面是独占优势的。一般大品牌最舍得在终端进行投入,促销员都是上双促,上下午倒班,确保时刻有人为顾客服务。为了实现生动化陈列及主题陈列,大品牌、大供应商都会给超市特殊的陈列费(俗称“买堆头”)。同时大品牌、大供应商所做的促销一般都会与社会热点相契合,比如围绕2008奥运主题、金猪年等展开开瓶有奖、中奖百分百等调动消费者广泛参与的促销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声有势,可以给顾客带来体验,是超市比较喜欢的类型。

虽然中小型供应商无力做这样的活动,但往往一些务实的促销同样可以吸引顾客的目光。比如,做冲调类的供应商可以现场做试吃活动;一种新饮料上市了,可以进行试饮活动;推广挂烫机的供应商可以为消费者现场熨衣服。总之,超市里销售的商品都是和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肯动脑筋,总能找到可以打动消费者的促销方式。

进行特色促销

追求促销特色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供应商和超市采购经理共同的目标,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促销逐渐成为厂商研究的对象以来,可谓是花样翻新、新招迭出,时至今日,却让人感觉到消费者已经“审美疲劳”,促销威力也不敌当年了。

不过,对于大品牌、大供应商来说,由于实力雄厚,市场策划人才较多,通过“高举高打”的方式还是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比如,曾有一个市场领导品牌就做过“亲身感受奶源地”的活动,即厂家对消费者开展抽奖活动,其中的大奖就是邀请消费者到厂家的生产基地进行考察,享受田园般的休闲之旅,甚至让消费者像牛仔一样亲自挤奶,活动结束后经消费者同意,还把旅行的DV剪辑成短片在卖场终端播放。这样的促销并不是很难,只不过在传统买赠的基础上加了一点体验的元素,当然和有些品牌直接赠送欧洲游或新马泰游还是不一样,它拉近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品牌的美誉度。

对小供应商而言,自然没有资源开展这样的活动,而且鉴于小厂家的场地规模一般较小,本身也不适合开放给消费者参观。但不是说就没有其他替代性的办法。比如,有一个卖冬季暖手袋的供应商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活动,冬天下雪之季,他们在卖场外的空地上堆了一个很漂亮的大雪人,活动期间只要顾客买了他们的暖手袋,工作人员就可以用一次成像相机为顾客免费拍一张与大雪人的合影。也许很多人对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促销活动不以为然,而事实是,大多数消费者还真为了一张与雪人的合影照,就选择了该供应商的商品。

独有促销资源投放

要求供应商对自己进行独有资源投放,是采购经理对供应商的一个较高要求,甚至有人戏说这是采购经理考验供应商“忠诚度”的最好方式。大家都知道,自从美国学者波特建立了竞争理论以来,基本上所有专家都认为现代商业竞争中最重要的无非就是低成本和差异化。超市采购经理需要差异化的活动,无非就是要达到一个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优势地位,这一点其实无论大品牌、大供应商还是中小供应商,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现在很多大供应商很聪明,他们在同一个促销档期做出两到三套方案,然后由超市去选择,其结果就是几个超市的关系都可以协调得比较好,不至于发生冲突。

中小供应商由于毛利空间大、促销自大,就更方便操作这样的促销了。“独家资源”的灵活性很大,如果操作得好,不但可以促进自己的销售,而且可以有力地避免超市之间把自己的商品当做“活靶子”打价格仗。

定期而有计划地投放促销资源

超市作为一个庞大的销售终端,为了保证有效运营,其本身就有很多复杂的规章制度,而超市对于采购经理在计划性方面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往往必须以季度甚至以年度为单位对商品品类、促销活动进行策划。采购经理一年到头想方设法地计划促销且要保证新意,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和供应商为了做一个前无古人的促销计划一样令人头疼。而此时,作为供应商,如果在促销方面没有通盘和全局的意识、概念,就会感觉自己被采购经理“逼”得很辛苦,就会对促销感到恐惧和两难;如果能够提前给到采购经理自己一个时期的全套促销策划方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帮了采购经理一个“忙”。要知道,在当前终端为王的商业环境中,采购经理欠供应商一个人情,比供应商欠采购经理一个人情要好得多。

在这方面,大品牌、大供应商的确要有优势一些,他们一般在前一年年底就会把第二年的促销计划以月为单位做出来,每个月的促销主题本身就已经契合了固有的节庆等促销档期。而且,这些计划并不流于形式,其中还包括了很敏感的费用预算。

虽然说超前的计划性不是中小供应商的优势,但中小品牌商品的一大特点就是毛利空间大,供应商完全可以以15天为一个档期,拿出一到两个商品做特价,并且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提交给超市采购经理。虽然说,这不是什么大的有新意的促销,但是每个采购经理都不会拒绝特价的,尤其是有计划的特价。

深入合作:做好回顾,当好“老师”

如果供应商可以完美地和超市的前两项需求形成对接,那么就完全有条件来看一下如何做才能和超市连锁进行深入合作了。

定期回顾生意

从计划性这个角度来说,无论超市还是供应商都可以大致被划分为两类:强调计划性的和强调灵活性的。几乎所有强调计划性的超市和供应商都是业内佼佼者,而几乎所有小超市和小供应商在评价自我的竞争优势时都会说“自己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灵活多变”。当

然,笔者在此无意评价秉承“灵活多变”战略的供应商成熟与否,但不可否认的是,要想和优秀的超市连锁合作良好,就必须学会如何“计划”自己的生意。超市采购日常工作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公司强大的系统做出各种各样有关销售额、毛利额、利润率、库存周转率、销售同比数据等方面的报告,并根据这些数据决定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安排。

在谈判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供应商用那些凭自己经验、“感觉”得来的数据,或者是那些记在都已经发黄了的小笔记本中的数据,来和超市采购经理谈生意,而超市采购经理拿出的数据不但准确而且是全方位的。在这些数据面前,供应商的谈判力非常弱,几乎不可能争取到超市采购经理更多的支持。

当然,目前很多大品牌、大供应商也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收集了很多资料,他们经常可以凭借这些证据,来和超市采购经理回顾生意或者讨价还价。现在很多超市每年年初都会和自己的排名靠前的供应商制定联合商业计划,相当于双方把各自的销售诉求放在桌面上进行整合,这样超市和供应商都对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供应商而言,在联合商业计划中,除了自己对超市的承诺外,往往也会得到超市采购经理的额外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很多时候是具有排他性的。在执行过程中,供应商和超市采购经理一般每3个月就会回顾一次生意,对前期的执行情况查缺补漏,这样的做法令超市采购经理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个供应商,认为在管理生意这点上,供应商和自己是站在一起的。

虽然从老板的意识、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看,小供应商目前都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但优秀的超市总是会有措施帮助自己的供应商成长,因为供应商成长起来了,才可以更好地支持到超市的销售。

例如,全球商超连锁销售冠军沃尔玛有一个内部人员使用的强大系统叫做“零售链”。多年前,沃尔玛就开始免费向供应商开放与该供应商有关的“零售链”功能。供应商上网登陆这个系统后,可以下载订单、做销售报告、查库存、做销售对比、查付款情况等。不过,据笔者所知,很多中小型供应商嫌这个系统功能太多、使用太复杂而不愿意钻研。沃尔玛为了推动供应商的成长,现在强行规定所有供应商必须成为“零售链”用户。事实证明,能够熟练使用这个系统的供应商生意总是节节攀升的。

笔者见过一个供应商,本身在超市里做的都不是知名品牌,所以销售占比一直不大,也从未引起过采购经理的重视。为了扩大销售,供应商和采购经理谈了很多次,要求多进新品、扩大陈列面位,都被拒绝了。后来,这个供应商学会了使用“零售链”,并以此来管理自己的生意。有一次在和采购经理谈判前,供应商通过“零售链”做了一份销售报告,就当年年初至生意回顾前这一段时间的销售额、毛利额、利润率、库存金额等,与上年同期做了全面对比。谈判中,当采购经理以超市面位紧张为由,再次拒绝供应商的要求时,他们抛出了这份报告。报告显示该供应商除了库存几乎与去年持平外,其他各项都有增长,其中销售更是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在这份报告面前,采购经理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这个供应商,如果不答应供应商的要求,那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

因此,无论大小供应商,在和超市采购经理打交道时,一定要懂得定期回顾生意,要懂得有计划地开展生意,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超市里的生意发展呈现出最良性的势头。

更加本地化的生意法则制定

一看“更加本地化的生意法则制定”,很多人会不解,会认为这是超市自己的事情,与供应商何干?其实,哪怕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超市,还是有自己的弱项,巨人也有看不到自己影子下的事物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在发达国家做得很好的超市,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却时常显得“水土不服”,而很多大品牌由于进入中国大陆较早,对国人消费习惯的研究远甚于超市,他们往往可以帮助超市开发和制定一些更加本地化的销售模式和方法。有一家供应商帮助某国际连锁超市设计了一个主题购物区,这个主题购物区的投入使用,使超市中与此主题有关的商品的销售额短时间内提升了50个百分点。

千万不要以为帮助这些国际连锁巨头实现本地化,只是那些大品牌的事情,只要有心,中小供应商也可以成为连锁巨头的老师。笔者亲历过一个供应商,他做的是本地很受欢迎的腊肉、香肠。一开始超市里是把这些商品放在类似于放蔬菜的货架上进行销售,可是销售怎么也不行。后来采购经理在与该供应商的沟通中,供应商说卖这些腊肉一定要用绳子挂起来才行的,这样的陈列方式符合当地人的习惯,也方便顾客的挑选。这样的方式后来得到了试行,结果销售是原来的两倍还多。当然,我们可以说前一个供应商是有心为之,而后一个供应商是无心插柳,但不管怎么样,这至少说明了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供应商,同样可以赢得超市的尊敬。

以上是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总结和提炼。商超连锁不管怎么强大,都还是有自己的需要和不足的,供应商只要可以探寻出这些需求,并且和自身的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那不仅仅是销售上升指日可待,而且与超市采购经理、超市的合作也会更加顺畅和持久。

上一篇:终端争夺战:神奇的货架 下一篇:老渠道与新东家如何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