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七彩茶

时间:2022-09-02 06:00:58

云南,彩云之南,以其四季如春的气候、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神州。在人们的印象里,云南是昆明,是大理,是丽江,是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是雪山,是泸沽湖,是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想象。

“高山云雾出名茶”,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茶树生长。云茶素以色艳、香浓、味醇、形美为人称道。滇红、滇绿、普洱茶及其他特色茶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茶叶品种。茶不仅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也是云南茶区各民族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汪云刚,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将他的宿命与茶联结在了一起,他是研究者,同时也是继承者和发展者―科研上的精益求精,精心呵护着丰富的茶树资源、品种;产业推广上的不辍前行,推动着云茶的持续健康发展;文化上的大力弘扬,传承着古老的茶文化。

茶科技的研究者

汪云刚,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67年12月生,1991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保系,获农学学士,同年7月分配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茶树资源和茶树植保研究。2010年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推广硕士。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技副乡长,茶叶所副所长,挂职副县长,茶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等职;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推广硕士导师、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农学通报》学术期刊编委、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常务理事、西双版纳州第十一届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州科技特派员,勐海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从事茶叶研究20余年,汪云刚以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坚持良好的科研道德。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国家“八五”、“九五”科研项目、云南省“十五”攻关课题“大叶茶抗病良种选育、有机茶生产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研究”;参与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普洱茶生态茶园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课题“重要茶树害虫的化学生态学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和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业生物资源调查”,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8FY210500)“茶树病虫和天敌资源调查、鉴定、保存与编目”等各类课题多项。曾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在部级、省级刊物70余篇,出版专著4部,参编10余部。

在科技扶贫和宁洱县“6 ・ 3”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活动中,他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先后被镇雄县委,宁洱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宁洱县‘6 ・ 3’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做出积极贡献者”。2003年被云南省农业厅评为2003云南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评为“2007年度UNDP项目优秀特派员”。

茶产业的发展者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具有两千余年历史发展的古老茶区,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

汪云刚说,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土壤中又富含有机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有利于茶树的芽叶长期保持鲜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养分的积累,提高茶叶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多酚类、芳香油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因而,云南茶叶的内在品质极佳。同时,云南生态环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对茶树病虫害自然控制能力强,一般危害不是很重,局部突发性病虫害带来的损失不大,很少施用农药化肥,所产茶叶达到或接近有机茶标准。权威专家检测后称,云南茶叶农药残留全国最低。这些都是云南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云南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呢?汪云刚对此亦了然于心:“云南茶产业存在的问题主是要茶园无性系良种率偏低,占36.2%;茶园坡度偏大,不适宜机械化耕作管理,栽培管理技术也比较粗放;加工技术落后,深加工技术欠缺,茶叶营销手段欠缺,市场开拓能力弱。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面临这些问题云茶应该如何发展,汪云刚说,云南茶区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平台 ,开展相应的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工作,才能改变茶叶生产落后的状况,推动全省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走绿色生态、清洁安全、规模化、标准化的路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挖掘丰富的茶树资源品种潜力。我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加工技术上,和国内一些先进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生态环境是不可多得、也是不可复制的优势,绿色种植、绿色防控,无公害茶加工、深加工,通过加工升值,挖掘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云茶发展之路。”

为了这条道路,汪云刚躬身践行。他时刻关心云南茶区经济社会发展,关心茶企增效和茶农增收致富,以国家茶叶产业现代技术体系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八百双倍增”工程为平台,经常深入茶区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他主持的“紫娟茶繁育与示范”、“佛香3号繁育与推广”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广大茶区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为茶树良种和新技术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茶区产生经济效益数亿元。

2010年云南省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他十分关心旱情发展。在院党委行政指导下,他一方面要求广大干部职工搞好本所试验茶园抗旱保增收工作,为全省茶区抗旱探索成功经验;一方面积极参加院党委行政组织的“科技抗旱促春耕”活动,深入版纳、普洱等地开展科技抗旱促春耕工作。并根据云南省农科院科技处安排,亲自到昆明录制云南茶树科技抗旱措施光碟,为云南茶区科技抗旱工作提供科教素材和技术支撑,以促进茶区抗旱工作夺取最终胜利而努力!

在工作中,汪云刚甘为人梯,十分关心年轻科技人员成长,悉心指导他们开展科研工作,他的研究团队中先后有3人晋升为研究员,有7人晋升为副研究员,2人考取博士研究生,1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除完成自身承担的工作外,他还承担10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其中4名已获得硕士学位。

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参与茶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作,先后为云南省茶区培养200多名茶叶实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有些已经成为当地茶叶技术推广普及骨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根据组织和领导安排,深入科技扶贫第一线,挂职科技副乡长两年,期间他走村串户,将党的扶贫政策和温暖送到贫困地区,将科学技术送到群众手中,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他提出的“将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将科技成果送到群众手中,将财富留在群众家中”。

茶文化的传承者

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我国,茶字的音形字义都是我国最早确立的。而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在云南全省多处发现野生大茶树,临川市凤庆县境内有一株3200年树龄的“野生茶树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有栽培了800多年的“茶王树”,这些依然健在的茶王们是云南悠久茶叶发展史的有力佐证和“活化石”。

与茶叶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提到茶,汪云刚就有说不完的话。茶,已然成为他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和伙伴。

他对这个伙伴的情谊溢于言表:“茶叶是云南山区、半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不可替代的经济作物,从事这一行业造福群众;茶叶对人体有非常强的保健作用。同时,茶又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磨灭的标志性贡献,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双重意义。”

说云茶必谈普洱,在过去人们惯以普洱茶作为云南茶叶的通称,即云南所产茶叶都称为“普洱茶”。 普洱茶有着悠久的产销历史。普洱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地级市,是重要的商业集镇和茶叶加工集散地。西双版纳和澜沧江沿岸各地所产的茶叶,多经普洱运销各处,普洱茶即因之得名。明代,普洱茶即作为专有名词载入书籍。清朝前期《滇海虞衡志》一书中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认为产而资利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对普洱茶亦有描述。由此可见普洱茶声名之著。

谈到普洱茶,汪云刚说,“普洱茶是云南的传统名茶,它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压制成型,养分含量丰富,是全省主导产业,我们既要发挥传统优势,同时又要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强对于滇红、滇绿以及特色茶的研究,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汪云刚说:“茶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培育,奉献给世界的一个宝物。喝茶其实是一种情趣、一种快乐、一种文化的享受。”他希望能够通过国家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这个平台,加强与省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内一些先进技术和成果引进云南推广示范,服务于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发挥云南独特的茶树资源品种、自然生态优势,开发一些简便快捷特色产品,如茶膏、茶粉、高氨基酸茶、低咖啡碱茶等等;拓展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途径,除了喝茶外,还可制作茶糖、茶糕点、茶奶、茶饮料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茶袜、茶巾、茶香皂、茶浴液等日用品,让茶与人类健康和生活更为紧密。

由于汪云刚在茶业科技普及推广和弘扬茶文化方面的突出成绩,2010年被首届中华茶商大会暨全国茶业社团会长会议组委会授予“2010年度全国弘扬茶文化突出贡献奖”;2012年被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茶业分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云南联络处等授予“2002~2012年弘扬茶文化发展茶叶产业突出贡献奖”。但是他说,“茶树是长期经济作物,选育一个品种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栽种最快也需要三年才能看到成效。”文化的浸润更是需要慢慢渗透,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像品茶需要耐心与静心一样,培育茶树品种、发展云茶产业同样需要耐心与执著,他愿意与他的同伴一起,以鲜爽醇厚的茶叶为七彩云南再添色彩。

上一篇:加强营林生产管理的措施 下一篇:不同药剂组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