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悟经典中拓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时间:2022-09-02 05:00:34

在领悟经典中拓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它蕴涵的科学理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并始终熠熠生辉。因此,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新作用,在领悟经典中挖掘新的创新思想是新一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经典中的科学思想对解决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领悟;经典;拓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48-02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1.确立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的理论依据。人的本质决定人的发展是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促进着社会的进步,两者是双向互动、辨证发展的,但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所以,我们在制定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时,必须深刻认识人们的现实社会条件以及产生于人们现实社会条件的社会需求,深刻认识人和社会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客观准确又符合实际的社会发展目标。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是21世纪中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的提出是力求根据现实的社会条件,根据社会和人的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而制定的。

2.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科学观教育、集体主义的道德观教育、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观教育等。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正好是对人民群众进行上述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理论根据。如,在对人民群众进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时,只有使人民群众接受了以下观点,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因此不能脱离社会和人民群众去谈论人的价值或人生的意义,一个人的价值或人生的意义只能体现在他一生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意义中,所以一个人一生的实践活动只有贡献大于索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由此可见,对人民群众进行主导价值观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人的本质理论的教育,只有使人民群众深刻理解了人的本质的理论及其意义,才能更好地更自觉地接受主导价值观教育。

(二)马克思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深刻揭示

1.有助于贯彻执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路线。只有和科学实践观的基本精神紧密结合,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而对于产生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又能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进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并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2.有助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实践创新,迎接各种挑战。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进行实践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原理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又要总结经验教训,把在改革中取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经受检验和用于指导实践,解决好首创性实践无经验教训可学习借鉴的问题,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不断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效益性。只要我们能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立足于群众的科学实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成功。

二、《资本论》

1.揭示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这里又需要阐明有关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许多一般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这些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但它可以与多种社会经济相结合。商品经济与生产力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的改革与发展,是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分不开的。

2.《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时,将它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对比,并对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和论述,最终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马克思的这些思想阐明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成为了后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已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科学理论,已经通过革命与建设实践而变为现实。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体现了《资本论》的科学价值。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整体系,具体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等。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资本论》的科学价值。

三、《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巨著,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重温《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原理,挖掘其现代意义,进一步拓新社会主义实践。

1.发展生产力。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以获得比旧的社会制度更高的生产力为基础。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首先应当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意识到只有充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三十年在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马恩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民主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联系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把民主看成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并且首先应该是目的。从本质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一种民主制度,社会主义的权利主体是人民,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只有不断地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通过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来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恩在《宣言》中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其中就包括“提倡社会和谐”。当今中国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现实、面向长远,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要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和谐,最关键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和谐,即就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意生产关系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以《宣言》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宣言》在叙述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宣言》的这一思想,先后提出了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发展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在现阶段,虽然离完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要秉承《宣言》所传递的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去努力奋斗。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领悟经典中不断拓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参考文献:

[1] 陆世宏.浅谈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60-62.

[2] 曾永成.人的本质: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个重要观点的理解[J].现代哲学,2004,(2).

[3] 孙兰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哲学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25-26.

[4] 赵兴良.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37-41.

[5] 卫兴华,张宇.《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N].光明日报,2007.

[6] 苏志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及其理论创新解读[J].南昌高专学报,2008,(3):13-15.

[7] 余海超.实践观——解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个视角[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8] 朱衡.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J].法制与社会,2008,(11).

上一篇:GIS平台上的人口管理软件设计 下一篇:中国医药第三方物流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