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让学生喜爱

时间:2022-09-02 03:46:47

课堂,要让学生喜爱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一个开放、有活力,同时又让学生喜爱的课堂。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是不足以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没有保证,他们缺乏属于自己支配的课堂时间,自主学习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给予学生学习自,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是在教学设计中,给予学生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教师在这段时间内,要提出带有价值引导功能的建议与问题,而不是限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目标。我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没有就课文内容做过多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先听了一段音乐,音乐再现了风雪交加的圣诞夜的景象。然后告诉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夜晚,卖火柴的小女孩还在街上流浪。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放手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学时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讲述的故事不但真实地反映了课文的内容与思想,而且带着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应当说,这样的学习时间才是学生自己的、可以支配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

二、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想象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简洁,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而灵气就在空白间。诗歌的阅读,不同于理性指导下的文章阅读思路。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把秀气、灵气教丢了,否则,就使它们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于漪老师也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读诗就要读出“空白”,读出画面来,就像德国文学评论家莱辛说的:“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体验,让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兴致高涨,老师教得得心应手。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它意味着这种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孩子。

我班里有这样一位戚某,他是其他学校转到我们班的。听说他个性倔强,父母离异后重新组成的家庭都讨厌他。他心灵受到了伤害,觉得社会、人生真没意思,不但上课没精打采,成绩差,而且骂人、打架、偷东西,无所不会。我意识到,家庭的悲剧可能让孩子变成浪子,甚至毁掉他的一生。于是,除了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之外,我更加细致地关注他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帮助他树立信心。他消极时,我及时提醒;他积极时,我及时表扬;他气馁时,我及时鼓励。为他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知道是我的相信、尊重使他有了信心。正当我暗自庆幸自己教育成功时,他又反复了。但是我从不歧视他,总是怀着期盼的心帮助他、信任他。后来,他不但学习进步了,养成了好习惯,获得了“进步奖”,还朝着指定的目标继续攀登。

四、探索学生喜爱的学习方法

低年级学生爱玩,这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不适合儿童天性,也不符合课改要求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活动、游戏、儿歌、动手操作等形式引入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画一画、编一编、猜一猜、说一说。他们对识字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愿望都得到了提升。这样充满乐趣的课堂,孩子们怎么会不留恋呢?

辛勤耕耘结硕果,爱心奉献获真情。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电流。在开放、充满活力、学生喜欢的课堂中,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情感上的联系和沟通,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开放的课堂、平等的交流、宽松的学习氛围、富有情趣的学习方法、师生间的互相尊重,不仅让学生对我的语文课寄予期待,还让我们成了好朋友。扎根于教学一线的我,会像以往一样,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并用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驱散他们头上的疑云与阴霾,让每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乐园、升华情感的净土。

(作者单位 安徽省利辛县城关镇逸夫小学)

上一篇:由“一片树叶”想到的 下一篇: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