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垄断及其市场势力研究

时间:2022-09-02 03:24:36

银行垄断及其市场势力研究

摘要:文章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把银行业的多产品性、产品的服务性等特征引入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得出了垄断银行的相应定价行为以及银行市场势力相应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银行市场势力仍然具有正负两面的双重效应。对中国银行业市场势力的特殊表现形式的分析表明: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的关键的因素可能不是市场结构的集中,而主要是国有银行的行政性市场势力所至。

关键词:垄断:市场势力;银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2-0062-05

收稿日期:2006-11-20

垄断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市场上某产品只有唯一一家厂商提供,且该产品不存在近似替代品的一种市场结构现象。垄断厂商的单一性和产品的低替代性,必然导致垄断者具有对市场排他的控制权。其中,市场势力(Market power)――一种使定价高于边际成本的能力,就是这种权利的主要表现。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看,垄断结构所致的市场势力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在使得垄断者拥有获取垄断利润的权利的同时,也意味着配置、生产的无效率以及寻租行为;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市场势力,有利于企业创新。对于银行业而言,如何考虑银行的特殊性,构建银行垄断模型,以分析垄断银行行为与市场势力的效应,银行市场势力的效应如何?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势力有何特殊性?在全球银行业呈现集中趋势和中国银行业国有银行的垄断格局的背景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能为最优银行结构的制度设计提供理论研究的基础。

一、银行垄断的基本模型

假定银行只提供一种单一服务,且银行客户对服务的质量有完全的信息,银行采用线性价格p,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函数为q=q(p),逆需求函数为p=p(q),c(g)为生产q单位服务的成本。

利润最大化的垄断银行决策问题为:

maxpq(p)一c(q(p))

一阶条件为:

其中:

表示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

(1)式表示垄断银行的市场势力(以Lemer指数衡量)与银行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成反比,这实际上是一般企业古诺垄断的基本结论。但是,银行是典型的多产品厂商(Freixas and Rochet,1999),把银行作为只提供单一服务的金融机构的假设显然过于苛刻。下面模型除保留银行服务业务以外,再引入存款、贷款这两个反映银行特征的产品,以适合银行垄断模型的讨论。

假定银行提供存款、贷款和服务三种业务,存款量为d,存款利率为 贷款量为t,贷款利率为 ,服务量为q,服务价格为p,管理成本为 ,则多产品提供者的垄断银行的最优化问题是:

通过一阶条件可以得出:

由式(3)――(5),可以得到命题1。

命题l:垄断银行在制定贷款利率、服务价格的时候,一般会高于其管理的边际成本,而存贷利差亦会高于存贷边际管理成本之和。偏差幅度随相应需求的利率(价格)的弹性增加而递减。

对于中国转轨经济的初期而言,由于金融市场欠发达,可替代的金融产品不足,国有企业对贷款利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使得存款、贷款的利率弹性偏低,根据命题1,如果此时匆忙放开利率。垄断银行制定价格时,将较大幅度地偏离其相应边际成本,金融资源配置的无效性将更加明显。从这一角度上分析,利率管制和金融管制扮演了对垄断银行规制的角色,垄断银行与利率管制的结合,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可能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优化问题(2)实际上假定了存款、贷款和服务三者均为各自利率(价格)的单一函数,如果存款、贷款和服务的需求不再是相互独立,并且管理总成本可以分解,即:,那么由优化问题转化为:

通过一阶条件可得出:

式(7)和式(8)中的 和 分别表示存款对贷款利率、服务对贷款利率、存款对服务价格和贷款对服务价格的交叉弹性。由此,可得命题2。 命题2:在银行各产品交叉弹性非O的条件下,垄断银行对各产品定价时,其Lerner指数不再等于自身需求弹性的倒数,而是随交叉弹性的正负作相应调整。

对银行客户来说,存款、贷款和各种服务是紧密相连、相互配套的,银行产品的互补性较强,上述四个交叉弹性均可认为是负值,垄断银行在制定价格的时候,很可能会压低某种产品的价格(甚至低于边际价格),以提高其它商品的需求。比如说,某银行降低手续费,以吸引客户加入存款、贷款等银行一揽子业务,实施交叉补贴(Cross-Subsidization)的战略。

二、银行市场势力的一般分析

对于银行业而言,不同银行的产品都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存款市场,吸收存款可以看着客户购买银行发行的债券,由于不同银行的信誉、安全性和风险性的不同,银行发行的债券(存款)质量就有所差别,至于地理位置差异所导致的银行服务的横向差异就更为普遍,客户与银行业务部门之间不同的空间距离意味着不同的成本,所以银行市场势力存在普遍性。

另一方面,银行的产品尽管有纵向和横向差异,但还是有一定的替代性,而且,以间接融资为主体业务的银行业与以直接融资为主体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而且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剧,银行与非银行的竞争会愈来愈激烈。一般而言,即便一个经济社会只存在一家银行,只要该经济社会同时还存在着金融市场,也不能说这家银行独家垄断,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银行业垄断势力的有限性可能更强。

市场势力意味着银行除了获得竞争市场共有的会计利润以外,还获取了大于零的经济利润,也就意味着更高的企业价值,Christos Pitelis(1994)认为,厂商的目标可能在于提高其对竞争对手、市场、劳动力或政府支配力,根据新古典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确实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保持和获取市场的势力与利润目标的追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从银行发展历程来看,追求市场势力推动了历史上多起银行并购浪潮。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最新一轮银行并购高潮中,引发了一场建立超大银行为主体的发展趋势。当然银行并购严格来说是多因素综合平衡的结果,除了发挥市场势力以外,银行并购与商业银行追求交易费用的节约、拓展经营边界、扩大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和强化自身稳健有着密切的关系(陈伟光,2002)。Peter S.Rose(1999)认为银行并购的根本动机在于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和管理层效用最大化,通过并购可以产生促进财富或效用增进的多种效应,效应之一就是减少竞争,获取定价优势,提高市场影响力。从中央银行形成的历史来看,市场势力强大、与政府关系密切往往是商业银行演变为中央银行的基础,英格兰银行和瑞典银行等早期的中央银行形成过程充分证实这一点,这种高市场势力商业银行一旦被政府赋予垄

断发行货币的权利,并从法律上确立其中央银行的地位时,在业务上就不能与其它商业银行竞争,也不再以盈利为目标。

按照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尽管市场势力对于拥有市场势力的企业本身来说意味着更高的利润,但从社会福利的全局角度来看,市场势力会带来三个负面效应:社会净福利的损失――配置的无效率;无动力削减成本战略导致的生产无效率;维持垄断地位所造成的浪费性支出或寻租行为。这表明市场势力最小化是判断最优市场结构的基本标准,但是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最优的市场结构并非是完全竞争,而是存在一定程度市场势力的市场结构,一定程度的垄断是创新的先决条件(Schumpeter,i.A,1975)。

银行产业市场势力的经济效应也具有双面性。事实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关于银行市场势力对经济的影响的确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Guzma(2000)认为在信贷配给的条件下,垄断性市场结构信贷配给程度更为强烈,从而银行市场势力会对资本积累产生压制效应;在不存在信贷配给的条件下,由于垄断势力的作用,企业的贷款利率会更高,考虑到道德风险的存在,企业违约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了。垄断性银行不得不维持监督企业的高额费用,浪费了本可以被用于借贷的资源,银行的垄断势力导致了银行业的无效率。Shaffer(1998)的实证发现,在排除了对收入增长起作用的其它因素后,在拥有较多银行的城市中,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较快,从而暗示垄断性银行对经济的负面作用。但是Shaffer(1998)同时又发现,美国银行体系中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银行借款人的总体质量反而会下降的现象。Petersen和Raian(1995)的研究表明,具有垄断势力的银行可以通过试销性的低利率贷款吸引新生企业,并在新生企业获取成功后索取较高的贷款利率;反之,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中,银行不能指望日后能够对成功企业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因而也就不会在新生企业初创阶段通过降低利率来促进其发展。所以,在竞争的环境下,新生企业的贷款利率较高并且其信贷额度被部分配给。

三、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势力分析

在价格非管制的条件下,市场势力往往用Lerner指数衡量,定价水平偏离竞争性价格水平(等于边际成本)程度越强市场势力越大,竞争也就越不充分,但是在价格管制的条件下,情况就不同了。中国银行业由于制度环境的特殊性,其市场势力呈现明显的特征。

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形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一统”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一身二任,既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又是全部金融业务的执行者和承担者,在当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未引入的情形下,中国人民银行曾独家垄断整个金融业。按照产业组织理论原理,在独家垄断且无相似替代品的产业中.应该具有较高的市场势力,但在当时的制度安排下,金融市场乃至商品市场还未形成.市场主体还未引入,利率甚至整个的价格体系由强政府管制,这种市场势力也就不是通常意义的对竞争性价格和数量的高价低量的偏离,而是演变为服从政府的意志,集中金融资源实现重工业发展的手段。

1979年至1984年,为了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先后恢复和成立了四大专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被赋予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责,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开始打破,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开始逐步发挥,但是,四大专业银行并未引入竞争机制,而是按照行业管理的思路被分割为四个相互独立业务的领域,四大专业银行也就分别在工商企业、农村、外汇和基本建设四大领域的金融业务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其市场势力仍然还是国家分配金融资源的手段,只不过分配资源的主体存在一个恰当的分工罢了。

从1984年以后,我国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是引入多元化的竞争主体,逐步稀释国有银行绝对的行政垄断势力。四大专业银行之间被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了业务交叉,出现了“中国银行上岸,农业银行进城,工商银行下乡,建设银行进厂”的竞争格局。而后陆续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组建城乡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外资(中外合资)银行,使国有银行等其它四类银行之间形成竞争态势。二是明确国有银行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从中分离政策性金融业务,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使国有银行以市场为导向参与银行业务竞争。三是取消国有银行的限额管理,逐步建立以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放开外汇存贷款利率,逐步实行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化。

尽管中国银行业已逐步形成以国有银行为主体、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相分离、股份制银行等其它各类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银行的绝对垄断地位也由此而削减,并使得市场势力不再变异为国家计划分配金融资源的手段,但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存款、贷款的CR4指标均大于60%,国有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仍然占明显优势,四大国有银行仍然拥有较大的市场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转轨经济条件下,国有银行的市场势力并没有以服务的高价格而获取垄断利润的方式表现出来;恰恰相反,于良春、鞠源(1999)、赵旭(2001)等等众多的实证分析都表明,市场集中度与银行绩效负相关,国有银行低回报率的特征十分明显。

分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可以发现我国的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并没有实际上的定价权。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但存款利率仍然是官定价格,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有限,且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统一利率,具有市场势力的国有银行无权实施垄断价格行为,事实上,即便是利率完全放开,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操纵垄断价格更增大了违约的可能性,垄断利润也未必真正能获取。

一个可能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国有银行的市场势力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从国有银行市场份额来源看,巨大的市场份额不是由规模收益长期积累转化而来,也并非是内生性并购而形成,而是由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外生的制度安排和在转轨体制下市场化运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准入角度来看,我国设置了典型的金融机构行政性进入壁垒,机构的成立、分支机构的增减甚至机构名称的更改都要受到严格的行政性审批,一些行政规定对非国有银行在市场参与权、参与地域范围、参与程度等方面均施以政策壁垒,行政性进入壁垒维系了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而且,这种行政性的市场势力使得国有银行在得到国家的隐性担保的同时,也承担着转轨体制下特有的政策性义务,并由此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低利润率也就不足为奇。

国有银行的垄断格局,实际上是国家所有制垄断,这种垄断方式除了高市场份额特征以外,国家还给予国有银行强大的国家信誉担保,使得国有银行潜在清偿能力大幅度提高,进一步拉大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的产品质量的差距,其结果是对国有

银行市场势力的进一步放大,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统一的法定存款利率将意味着国有银行不能运用其市场势力高价出售其发行的债券或低利率吸收存款,而是被动地执行一种隐性的掠夺性定价规则,国有银行的市场势力也就表现为大量的存款流入。在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大量的存款来源为国有银行提供了连续的流动性支持,保障了国有银行的清偿力和业务拓展能力,而且保证了营业机构网点的顺利扩张,加大了银行办公场所、高技术设施设备等专用性投资,这无疑增进了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存款的大量流入,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会导致信贷资源的闲置,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相当规模的存差就是一个例证。

国有银行行政性市场势力还表现为拥有其它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超市场能力。比如,可以较为容易的获取中央银行大量的廉价再融资资金,能影响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等。国有银行的行政性市场势力也使得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金融产品供给不足、金融服务质量低下、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造成生产的无效率和配置的无效率,但随着国有银行产权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势力的行政性将逐步弱化,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会不断强化,外资银行业务领域的不断开放,也会进一步促进中外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生产的无效率和配置的无效率将得到缓解。

四、结论

从本文的假设条件出发,把银行业的多产品性、产品的服务性等特殊性引入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得出了垄断银行的相应定价行为以及银行市场势力相应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银行市场势力仍然具有正负两面的双重效应,因此也不存在适合所有国家的银行最优市场结构,事实上世界各国市场集中度的广泛差异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大多数国家银行业的较高集中度的现实与国际银行业不断集中趋势表明,保持银行业较大程度的集中度和适度的市场势力是合意的。中国银行业由于制度环境的特殊性,其市场势力呈现明显的行政性特征。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是多因素的结果,关键的因素可能不是市场结构的集中,而是国有银行的行政性市场势力所致,所以国有银行的产权体制改革、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的完全分离以及金融行政性进入壁垒的放松可能有助于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

(陈伟光电子信箱:gwfinance@tom.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拉丁美洲农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及启示 下一篇:我国零售业国际化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