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塔斯中国策

时间:2022-09-02 03:19:41

维斯塔斯中国策

全球风电业老大加快中国布局,既有中国市场的动力,还有中国同行的压力。

急转直下的业绩,让全球最大的风电整机企业丹麦维斯塔斯风能系统公司(下称维斯塔斯)呈现了一丝暗淡。

10月31日,维斯塔斯季报称:第三季度亏损9200万欧元,运营利润率为-6.9%,季度营收降至13.4亿欧元。为此,它们对于今年的营业预期下调了15亿欧元。不过,这种悲观情绪似乎并没有在中国市场蔓延。

就中国市场而言,2010年维斯塔斯的新增装机容量达到857兆瓦,全年新增订单占公司全球业务的12%,中国已经成为维斯塔斯全球第二大的新增装机市场。

实际上,维斯塔斯在中国的表现,与其此前的种种布局不无关系。

密集布局

前不久,维斯塔斯在中国的第一批49米风机叶片在其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工厂正式下线,意味着维斯塔斯V100两兆瓦平台风机在中国投入量产。迄今为止,除了天津之外,只有丹麦本土和美国两个地方能够生产这种49米的叶片。

“这将会为中国客户购买低风速风机提供很大的方便。”维斯塔斯中国区总裁唐玛勒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采访时如此表示。

与新叶片相比,此前成立的中国技术研发中心则显得更为关键。2010年10月12日,在维斯塔斯中国技术研发中心揭幕典礼现场,唐玛勒和丹麦王国大使裴德盛、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曹健林、维斯塔斯全球技术研发业务单元总裁芬恩马德森4人手扶象征全球风电事业的水晶球,接受众人的掌声与祝贺。而该中心的成立,将意味着维斯塔斯在中国市场建成了囊括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这被看成是维斯塔斯在中国最为重要的一步棋。

在过去的25年中,维斯塔斯因各种技术和项目投向中国投入的总资金已经超过35亿元。这笔累计起来的投资正在得到相应的回报,

对此,维斯塔斯中国区前任总裁安信诚曾表示:“我们要继续加大在中国投资的力度,从而与中国一起发展,并且用在中国的发展服务于全球的市场,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作投资时候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抢占中国风电市场,维斯塔斯在技术研发不断投入之外,渠道拓展也悄然开始。

去年年底,福州办事处的成立只是第一步。当日,唐玛勒对外表示,福州办事处是维斯塔斯在中国设立的首家区域性销售机构,标志着维斯塔斯区域销售战略的全面展开。“我们下一步将加大市场销售和服务的力度。”唐玛勒说。

维斯塔斯中文官方网站上的能源计算器每一秒都在记录着,维斯塔斯在中国2010年以来的发电量。按照估算,维斯塔斯每秒钟在中国的风力发电量达到1000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用5度电,那么这将意味着每一秒钟,维斯塔斯在中国的发电量就可以供200个家庭使用。截至到2011年11月3日,总发电量已达101度以上,减少二氧化碳796万吨以上。

压力动力

事实上,密集布局的背后,既与维斯塔斯高层发展风电产业的勃勃雄心有关,也与其担心丧失风电市场主动权有关。

从维斯塔斯2010年的年报中不难发现:当年维斯塔斯的订单量出现了骤然下滑,为3072兆瓦,较上一年缩水近一半。这也是自2005年以来,维斯塔斯订单量下滑最为严重的一年。“这主要与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关,很多风场减少了投产的力度,导致维斯塔斯这种情况的出现。”风电专家陈通谟表示。

不单单是订单量下滑,在中国市场原本一向强势的维斯塔斯,在2008年中国风电市场的座次排名中,也屈居华锐风电(601558.SH)、金风科技(002202.SZ、02208.HK)等之后,排在了第四位。

尽管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在公开场合表示,“与维斯塔斯和歌美飒等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就企业市值而言,2010年10月8日,金风科技完成在香港的IPO后,其市值一度超越维斯塔斯,跃居市值最大的独立风电制造企业。

与此同时,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曾在不同场合放出豪言,将维斯塔斯的市场地位视为超越的对象,并将时间定在了2015年前。中国风电企业的追赶让维斯塔斯感到了压力。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也曾介绍:在2010年新增市场份额中,内资合资企业已占据了风电整机市场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不得不承认,在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的硬性要求,本土企业的发力,让外资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张。面对着国产设备与合资产品的竞争,外企无法避免一些挑战。

由此,它们也加快了在中国建厂的步伐。

从2009年开始,维斯塔斯的发展战略重心向中国转移。其先后在天津、呼和浩特和徐州建立三个制造基地。天津工厂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体化风能设备制造基地,这里囊括了主要的发电机、叶片、机舱、轮毂和控制系统;江苏徐州市,有最先进的铸造工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也有一体化工厂。

同年4月,维斯塔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工厂下线的V60-850千瓦型风机,成为一款为适应中国市场专门打造的机型,这被看成是维斯塔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为一个特定的市场研制开发风机。

事实上,维斯塔斯这一波扩张热潮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产品相比,已经过去了25年。那时,4台印有“维斯塔斯”标志的风机,漂洋过海来到山东胶东半岛最东端的马兰湾畔,中国风电产业商业化运作由此开始。此后,国内有5台类似的风机在内蒙古商都投入使用,但由于使用的钢材达不到要求,3年后便不了了之。

目前,维斯塔斯在中国已将其90%的供应链本土化,要建立一条完整的“风电产业链”。在华技术研发中心的成立正是试图打造这样一条完整产业链的明证。与之相应的是,GE在沈阳生产的风机国产化率超过85%,也被看成是符合国产化政策的典型。

尽管市场面临挤压,但维斯塔斯依然难以抵挡中国市场所散发出来的巨大诱惑。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曾表示:“到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很可能超过1.5亿千瓦,这将意味着,未来风电机组市场总价在8千亿元。”

这不单单是装机容量的高增长,中国风电市场正演变成一场投资的狂欢。根据国际风能理事会的统计,过去5年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飙升,至去年年底累计风机装机容量已达4182万千瓦,跃居世界之首。

唐玛勒表示,“我们对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愿意与业界同行一道开拓中国市场”。事实上,在他信心满怀的背后,看好的是中国风电市场的未来趋势。

未来难题

目前,维斯塔斯在中国的业务正迅猛发展。截止2011年6月底,维斯塔斯已经在中国安装了超过3100兆瓦的风机,风机遍布中国13个省区,从南方的广东到北方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以及西部的新疆和东部的浙江、福建。中国已经完全成为维斯塔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而在此前积极布局的同时,维斯塔斯却同样不得不面对并网难的问题。

一直以来,中国的风电并网问题都没能得到解决,有些风力发电场缺乏配套的输电网,发电闲置数月甚至数年。正因如此,内蒙古的“弃风”现象,一度成为行业内热门的焦点。“输电并网的缺乏又将影响风电项目融资,作为快速成长的风电市场,风电并网问题正在成为国内风电发展的潜在威胁。”陈通谟表示。

2010年初,维斯塔斯与国网能源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联手破解风电并网难题。在今年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前一天,国网能源研究院和维斯塔斯在京共同了双方联合出版的《风电与电网协调发展综合解决策略》研究专著,对涵盖技术、管理和政策等破解大规模风电并网难题的综合解决策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

“这是目前最全面、最完善和系统的风电并网研究报告,可以使更多人理解风电并网的实质,也会对中国风电并网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对此评价称。

在上海举行的2010年国际海上风电大会上,维斯塔斯就曾向中国客户隆重推出其V112-3.0兆瓦风机。维斯塔斯相关负责人曾表示,V112-3.0兆瓦风机经优化,可适应海上风况条件,是一款全效运转、功能稳定的风机。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后国家能源局向辽宁、河北等多个省份有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申报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这些都是国内将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的开始。

维斯塔斯作为全球风电设备领域的领先者,同时也是最早进入海上风电领域的厂家,当然希望在刚刚起步的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占据先机,此次其推出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也是基于这一点来考虑。

而在未来海上这个新的争夺领域,拥有海上风电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则是维斯塔斯的“杀手锏”。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曾如此表示。摆在中国海上风电发展面前最主要的难题无疑就是两个:第一是技术,第二是经验。

相对而言,维斯塔斯对于中国海上风电市场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90年,维斯塔斯安装了首批海上风机,并于2001年建成了全球首个大规模海上风电厂,即160兆瓦丹麦荷恩礁风电厂。如今,维斯塔斯海上装机容量已超900兆瓦,这赋予了维斯塔斯在海上风电厂建设、设计要求、和运输安装方面长期和广泛的实践经验。

维斯塔斯近海业务总裁曾表示,中国沿海水域约蕴藏着7.5亿千瓦的风电潜能,这几乎比欧盟计划总产能的10倍。“展望这一市场的前景,我们认为增长率可以达到两位数,我当然想分一杯羹。”如果说此后,维斯塔斯与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风机塔筒制造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其布局中国沿海风电市场的雏形,那么去年维斯塔斯推出V112-3.0兆瓦风机,则被看成是在中国海上风电领域的布局已经完全成型。

毫无疑问,这在给国内海上风电发展注入动力的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国内海上风电的竞争会愈加激烈。

上一篇:搜狗独行 第21期 下一篇:数年后的战争预先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