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的制定和运用

时间:2022-09-02 02:51:40

摘要: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个体在人生早期所经历的一场重大转变,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就成为一年级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对上海市某小学的一年级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期间,我们发现在这一阶段,立规矩和规矩的执行对于学生的适应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规矩;幼小衔接;适应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37-02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上海市某小学一年级全体师生,其中教师7名,平均年龄28岁,平均教龄3年,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3名为班主任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各1名),4名为任课教师(语文教师2名,英语教师1名,数学教师1名)。学生共180名,共6个班,每个班30名学生。

(二)研究过程

1.在征得师生同意之后,采取对课堂进行录像的方法,并在对2位教师进行预访谈之后拟定正式的访谈提纲,其大致包括:(1)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任教科目、年龄、教龄、学历等;(2)对于学校中规矩的看法与习惯的养成以及哪些习惯有利于学生度过过渡期;(3)除此,还涉及一部分其他有关入学准备方面的问题。

2.每个星期周三和周五对小学进行全天的拍摄,在基本熟悉学校日常流程之后开始进行对教师的访谈。

3.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文本的整理和编排。

二、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学校中的规矩

学校中的规矩就是学校中的制度。它安排着教师和学生的在校以及涉及到学校工作、作业的校外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矩。因为本文主要关注点是规矩在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方面的作用,所以就儿童方面的规矩加以详述。教师制订一系列的规矩是用来对学生在校生活进行安排,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因为在学校中的活动分为课上和课下,因此,笔者将这一系列规矩分为两大类:课堂上的规矩和课堂下的规矩。

1.课堂上的规矩。(1)课前纪律整顿。在上课铃前2分钟,会有一个预备铃响起,学生们都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当天两个值日生会站在班级前面带领全班的学生背诵所学过的课文。(2)上课中听课要求。①对于倾听的要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地听教师讲授课程,还要求学生在其他人回答问题时是保持一个倾听的状态。②对于回答问题完整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将话说完整,不能只是一两个字说出答案即可。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问“学”,怎么读,怎么组词,一个学生说“xue”,学习。教师则让他将话说完整:这个字读“xue”,学习的学。③对于写字的要求。因为语文课有专门的写字课,所以,这条规矩更多地在语文课中体现出来。每次在写字之前,教师要先要求学生拿出写字板,之后带领学生们一起念写字歌。姿势、笔顺和运笔都有规矩,在发现有学生姿势不正确或是字写得不好的时候,教师会及时到其身边进行纠正。④奖励与惩罚的规矩。在学生表现好或是达到某种要求时,教师会在奖励本上敲章,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课堂下的规矩。(1)课间的规矩。每当下课铃响起,教师就会不断地告诫学生不要快跑,不要大喊,不要踩草坪,做好上下一节课的准备,拿出下一节课的课本。(2)午餐时间的规矩。在第四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的服务人员会在每个班的门口放上符合班级人数的午餐,在下课后,教师会让学生拿出桌布,铺在桌子上,然后让当天的值日生帮忙给其他学生发饭,期间,学生排队领取汤。在吃饭的时候,教师会不断嘱咐要将盘子里的菜吃完,尽量不要将饭菜剩下。

(二)结果分析

1.对于养成倾听习惯规矩的重视。在整理视频资料和访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一科目的教师,对于培养倾听习惯都给予高度的重视。教师们认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有关于一般的礼貌问题,更是教会学生懂得尊重的概念。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会要求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是不可以插嘴的,而且要注意听这个学生说话,如果有不一样的观点,需要等待,之后举手发言。有教师这样说:“谈到尊重的话,那我也要我的学生尊重我。我觉得尊重是双方面的,就像对话一样。而且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才能让学生学会尊重。如果是一味地迁就他,一味地哄着他,孩子其实完全意识不到老师是在尊重他。就像小孩子在课堂上经常插嘴,教师并不加以制止。从第三者的角度看,是在尊重孩子的话语权。但是,孩子能体会到老师现在是在尊重他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尊重。学生反而没有学会尊重,觉得这样做是得到老师的认可的,以后,不管什么场合,大人讲话他也插嘴,或者是什么时候他也插嘴,我就觉得这个和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是不一致的。”

2.对于家庭履行规矩的肯定。虽然之前在学校中的规矩中并没有呈现这一方面,但是,在访谈的时候,我们发现,教师对于在家庭中制定规矩并履行规矩是非常赞成和肯定的。认为这是促进学生完成转变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家庭这方面的补充,那在学校所进行的努力将会是5+2

3.对于规矩的作用认识是维持秩序和养成习惯。在对于规矩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上,有的教师出于对学生安全负责,认为有约束才会保证安全。有的则认为规矩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会希望课堂有一定的秩序性,因为乱了就有的孩子在听,有的孩子不在听,没有规范意识是不行的,因为你不是面对三五个孩子,三五个孩子,他随便说,没关系,时间分配得到。我们还是30个孩子一个教室,如果是四五十个孩子一个教室,谁都想站起来的话肯定不行”。在访谈中,所有教师都提到了规矩对于养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每天收拾书包,看着备忘录,每天该读的读了吗?该写的写了吗?但是还是发现现在有的小朋友第二天来说忘记带什么了。问他你为什么忘记带了,他会说“妈妈忘记给我装了”,就会找一些理由。其实收拾书包也是一个规范,你要学会整理书包,大家一样,放学的时候,有的小朋友收拾得很快很好,有的就不行,这也是需要教的。还有排队整齐,这些都是对于以后的发展很重要的。

三、总结与思考

(一)运用规矩要因时而异

在对于上述规矩进行归纳总结时,发现大部分规矩在其他年级也是有的。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具有连续分阶段的性质,在这一阶段所立下的规矩和所养成的习惯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在访谈中有教师也表示有些规矩,例如表现好就给敲章这一条规矩在高年级时就不会再使用了,可见,立规矩也是需要因时而变的。而有些规矩,比如:写字时的规矩则会一直保持下去,这要取决于它对于学生之后发展的价值。

(二)运用规矩要因人而异

教育对个体的生产并不是培育个人的独特人格,只是模塑一个个具有同性质的个体。特别是学校发展出的特殊纪律,成为教育中的禁忌,专门针对个体生活细节进行检视和控制……在学校教育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在访谈中多个教师多次强调并不是所有的规矩都适合所有的学生,不会一味地遵循规矩行事,具体还要看当时具体的情况,再对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与这一点,笔者是同意的,因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硬性规定可能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三)规矩的制定和施行要有原则性

学校生活需要有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学校生活会流于无序状态。然而,规矩不应当是任性而为的。规矩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应当是保障社会的有序状态的,应当是使人自由的,而不是束缚人的。学校中的规矩更是如此,它不应当压制学生的天性,剥夺学生的自由。在访谈中有教师也表示会有意让学生参与到制定班级规则中,会考虑学生的想法。在调查中我们也能发现教师们还是有尊重儿童的意愿的,当有问题发生时,教师会问当天的小值日生“你该怎么办,你想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

这段过渡期不算长,但是却是儿童经历的非常重要的时刻。一年级的儿童在带有幼儿园心理特征的同时,在很多方面是发展重要转折期,比如:学前到学龄期间,儿童的情绪发展成就是惊人的,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的能力飞速增长;儿童一方面保留着学前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以及以游戏为主的基本活动形式;另一方面随着儿童进入学校,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飞速提高,使其有可能从事学校的学习活动。然而,面对周围环境的改变,作息时间的调整,相比之前是繁重的,也会使儿童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德国的哈克教授曾做过一次调查,有30%~40%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常常在心理上产生紧张。针对于这一时期,教师们对于养成良好习惯都表现出毋庸置疑的态度。“转折期间养成良好的习惯,会让儿童受益终身。”立规矩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规矩是幼小衔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关系着学生能不能很好地度过这一转折期,所以,关于怎样制定规矩、制定什么样的规矩和怎样实施规矩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际情况中不断地总结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刘国雄,方富熹,杨小冬.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上一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下一篇:数值分析中函数插值实验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