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时间:2022-09-02 01:08:16

创新《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摘要:职业院校的管理学教学应突出应用性,还需结合就业与实践,运用适宜的教学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兴趣及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职业院校;管理学;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53-02

管理学是建立在行为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性极为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如何提高职业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是摆在管理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围绕职业,做好课程目标定位,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就业,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而展开。本着上述目标,笔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主要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与思考,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为学生营造敢于创新、善于探索的良好学习环境。

一、精选管理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管理案例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在对企事业单位管理实际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一个或数个管理问题,对特定的管理情景所作的客观描述。管理案例不能脱离社会和生活,更不能脱离学生的兴趣。案例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以下三类案例比较感兴趣:

1.行业案例。通过问卷调查、企业教学实习,以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将与行业有关的案例作为知识的载体引入课堂,能使课程与职业紧密联系,加强课程的应用性,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譬如,在讲授决策特点的时候,笔者引用了北京地铁十三号线的设计这一案例,案例的内容包括十三号线地铁的设计背景、目的、决策过程等信息,还包括实际拍摄的几幅地铁站内照片。案例介绍完后,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对应了决策的一个特点。例如,讲解决策的超前性这一特点时,请学生结合站内高峰客流图片,回答十三号线的设计是否有缺憾。如果有,怎样改善站内设计,才能有效缓解早高峰堵塞。作为北京市五环外最早的一条地铁线路,十三号线的规划在十几年前是具有超前性的,对未来客流量的分布与变化富有预见性,这正是决策的一个特点。但是,从现在十三号线的运营情况来看,楼梯通道过于狭窄,极易造成拥堵,满足不了高峰运行时段客流的需要。这样,通过行业案例的介绍与分析,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充分体现出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2.典型案例。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渠道进行收集和整理,引用有影响力、能突出反映教学内容、有代表性的国内外企业案例。这部分案例能反映出现实发展中的问题,并且蕴含大量的信息,能够丰富学生的认识。例如,运用海尔崛起的综合性案例讲解管理思想、管理原理、企业文化等内容,利用苹果公司前总裁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行事风格来讲解领导素质、企业战略等内容。

3.社会热点案例。内容新颖,反映社会热点、焦点的新案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当然,新案例往往不能直接作为管理案例,还需要教师进行编写、整理,把学生需要掌握的问题融入其中。学生非常喜欢社会热点案例,在教学的讨论环节各抒己见,纷纷踊跃发言,提高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的新案例,能使课程理论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易于理解与接受,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并使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管理情境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也能获得发展。高职《管理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体现管理情景的生活性、问题性,又要融入真实的人物情感,凸显管理情景的实用性。下面以笔者授课过程中创设的两个教学情境为例,对高职《管理学》课程情境教学的运用予以阐述。

1.教学情境一:活动策划(教学内容:计划)。情景导入:首先是开场白――告诉学生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撰写活动策划书)是未来就业的一项重要技能,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然后,播放一段生动而富有创意的联欢会视频,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亮点、创意;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策划一台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元旦联欢会,在联欢会开始前要做足哪些准备工作?营造好教学情境后,以一欢会的策划流程为例,在分析和讨论各环节关键问题的基础上,逐渐让学生了解计划书的基本框架模式。其中,需特别强调创造性思维在策划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用实例说明好的创意是策划的灵魂。在做活动策划时,应运用所学的多种创新方法,开动脑筋,形成创意。

2.教学情境二:折纸(教学内容:单向沟通、双向沟通)。情景导入:师生一起参与折纸游戏。由教师发出操作指令,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操作:将纸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旋转180度――把左上角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在没有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学生完成的是各种不同的图案。然后,由教师随便邀请几位学生,重复上述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折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问。后面的这次折纸因为其间有沟通,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最终折出了相同的图案。

第一次教师单向指令,由全体学生完成具体的操作,之所以得出不同的图案,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指令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二次同样通过教师指令,由指定学生完成具体的操作,但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双向沟通。在向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师的要求,因而折叠出的图案更接近于教师所希望得到的结果。通过本情景的演练,使学生理解了不同沟通方式所产生的效果。

运用这些极具生活化的情景导入授课内容,以问答、讨论、共同参与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开展思考。在做中学,学生乐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上一篇:信息化手段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方式改革探索 下一篇:对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