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大课堂”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02 12:34:37

对构建“大课堂”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已把目光投向孩子的全面教育和素质发展上,特别是对生存、合作、交往、创造等能力的关注和培养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经过理论与实践反思,我们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设计,走出了一条“大课堂”的教育实践模式,即着力优化教室小课堂、全面开放校园中课堂、切实延伸社会大课堂,有效地构筑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一、着力优化教室“小课堂”

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小课堂”中度过的,学校和教师应当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着力优化教室小课堂,就是要按照“主体性、开放性”的要求,着力改革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结构,建立“自主式、研究型”的课堂模型,让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为了优化课堂,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积极开展实施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国家级课题实验研究,通过信息技术打造多媒体和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实施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任务,突出交互、协作的教学过程,使课堂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可拓展性更加突出。“着力优化教室小课堂”的研究实践,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为根本的宗旨,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全面开放校园“中课堂”

“校园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生活。为了延伸教室小课堂,提升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应以“课程”的思想来设计和组织校园文化与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课堂系列”,使“校园中课堂”成为巩固、拓展“教室小课堂”的阵地和学生展现特长、张扬个性、丰富生活的乐园。

目前,我们开放的“校园中课堂”主要有:

1.组织社团活动

组织开展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汀江潮”文学社等社团组织活动。

2.兴趣小组活动

组织开展篮球、排球、器乐、合唱、舞蹈、素描、网页制作、英语演讲比赛等兴趣小组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

3.校训内涵征集活动

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关于“尚真、求美、励志、创新”校训内涵的征集活动。要求全校师生对校训深入思考,积极讨论,提出看法和意见,赋予内涵,使之成为激励师生的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阅读课周课时一节,课堂设在图书楼的阅览室和书库,由语文老师、图书馆馆员负责上课和管理;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周由班干部根据本班同学在课外阅读课上选定的书目向图书馆借阅;中午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学生阅览室。

5.编印《学生手册》

学校政治处编印了以“学生学习、生活一日常规”、“消防设施等公共财物管理有关规定”和“学生楼梯疏散工作暂行规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管理手册》,它是德育校本教材,把学习《学生手册》、综治安全管理、公共财产管理等纳入文明班级评比内容,把学生的养成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之中。

6.主题教育月活动

全校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7.设立学生“文明言行监督岗”

由学生会干部和团委委员组成文明劝导队,定时定点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进行监督,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8.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配合国家级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开展了以“弘扬苏区精神、做苏区好学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了以“苏区精神”“客家文化”为题材的校本课程,力求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切实延伸社会“大课堂”

走向社会是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升华和超越,是领悟校园学习过程本身蕴涵的道德、审美意义乃至人的生命意义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学校应强调抓住课内,拓展课外,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我们的指导思想明确,在教育的目的观、价值观、人才观与质量观上都致力于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我们适时提出了建立“立足课堂,课外延伸,立足学校,校外拓展,在开放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与能力”的教育模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求异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把学校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大课堂”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适时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将德育渗透到方方面面。同时,还建设校园网和班班多媒体,开设校园网吧,让学生在经过学校网络管理中心过滤的网络世界中,接触“社会大课堂”,了解世界,扩大知识面,改善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省“水土保持教育行动基点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和县“税收知识普及宣传基地学校”的教育优势,多次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学生开设交通安全、科技创新、环保、税收和法律等各种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举办多场次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省、市、县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为师生提供了施展才华、自主发明创造、全面发展的平台。

总之,通过短短几个学年的实践,学校的面貌取得到了很大地改变。现在,校园中充满生机,管理层、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和谐发展,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在发展,教师在发展、学生在发展、这一切都得益于“大课堂”教育模式的构建。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上杭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初中写作练笔用“三心” 下一篇:初中物理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