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奶牛养殖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时间:2022-09-01 10:54:14

河北省奶牛养殖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提要]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劳动力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奶牛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大型奶牛养殖企业纷纷建立,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奶牛养殖业

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奶牛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RSHZ-2015-0101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0日

河北省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河北省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农民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与此同时,河北省奶牛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现代化的奶牛牧场纷纷建立,奶牛养殖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存在互补性,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河北省奶牛养殖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分析

河北省是奶牛养殖大省,奶牛存栏量及牛奶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奶牛养殖业受到冲击,部分奶牛养殖小区的经营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一些现代化的大型奶牛牧场纷纷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散户养殖模式,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奶牛数量可达几千头甚至上万头。这些规模化养殖场需要大量的职业工人,基于对土地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奶牛养殖场必须远离城市,这就为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一)规模型奶牛养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河北省拥有千头以上大中型牧场400余个,新型规模化牧场奶牛数量普遍在500头以上,部分牧场可达到1,000头以上甚至更多,涌现出张家口塞北现代牧场、唐山玉田恒天然牧业、三河市华夏牧业等一批大型奶牛养殖企业,越来越多的规模奶牛牧场正在规划筹建的过程中,原有的奶牛养殖企业也纷纷推出规模扩张的计划,这些牧场的新规划普遍在万头以上,这些不断新增的奶牛牧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奶牛养殖企业用工范围广,但并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已经建好的大型奶牛牧场组织形式先进,实行企业化运作,多数采用公司的形式,与奶牛养殖小区有明显的区别,这也导致在用工上存在差异。企业员工构成中管理岗位包括经理、人事、财务、后勤、销售等,生产岗位包括技术员、资料员(统计员)、兽医、配种员、产房、仓库管理、饲料工、挤奶工、乳室工、质检员、牧草种植、沼气管理,此外还有卫生员、电工、设备保养维修、安保、炊事员、司机等岗位。因此,新型奶牛牧场工作岗位种类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大,生产人员是主体,其中饲料工、饲喂工、挤奶工占的比例较大。

奶牛牧场相对于奶牛养殖小区在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奶牛养殖数量越多,规模效应越明显。在奶牛养殖行业竞争激烈和低价进口乳制品的冲击下,奶牛养殖企业也在严格执行成本的控制,这当然包括人力成本,应当认识到现代化的奶牛牧场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区别,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提高了效率,一些大型牧场虽然奶牛存栏量上万头,但所需要劳动力的数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多,这也是与传统养殖模式的区别与优势。尽管如此,该行业提供就业岗位的绝对数量是增加的。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奶牛养殖企业的用工需求具有互补性。新建规模化的奶牛牧场有着大量的用工需求,但也面临用工难的问题。基于土地和环境因素的考虑,奶牛牧场一般都远离城市。一些牧场在建立初期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很多城市员工和大学毕业生基于交通、家庭等因素的考虑并不愿到牧场就业。但是农村本身就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奶牛养殖场实现就业具有“地利”优势。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不仅加重了城镇化的压力,而且由此造成的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如果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奶牛养殖场就近就业,不仅可以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时也解决了奶牛养殖企业以较低成本满足用工需求的问题。调查中,牧场的农民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待遇多数比较满意,普遍认为比外出打工要好。

二、河北省奶牛养殖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奶牛养殖生产的专业知识,这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与以往小规模的奶牛散养模式不同,现代化的奶牛牧场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标准化的生产,不仅产量大而且必须保证质量安全。需要做到清洁的环境卫生、科学的饲养、严格的用药,这对员工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民工在牧场中从事饲料种植、饲料加工、饲喂、挤奶、粪污清理等体力劳动,企业在录用工人时还要进行培训,而兽医、技术员、机修等一些技术岗位和人事、会计等企业管理岗位人员紧缺的情况难以缓解,一些牧场招聘专业技术员工要求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这使得多数农民工难以符合条件。

农民工维权意识薄弱,一些养殖场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的虽然签了劳动合同,但是对合同的内容并不清楚。此外,个别奶牛养殖场雇佣的农民工临时工比例较大,没有给农民工缴纳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部分农民工缺少参保的意愿。

三、利用奶牛养殖产业转型机遇,推动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一)通过培训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就业。文化水平偏低及职业技能较差是影响农民转移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随着奶牛养殖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新形势,这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

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开展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在财政资金上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建立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借助高校等师资力量,帮助接受培训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取得必要的从业资格证书,满足上岗工作的条件。此外,应当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一些大型奶牛养殖企业,不仅可以起到行业示范中心的作用,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作为当地奶牛养殖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不仅为企业自身培训员工,也为当地整个行业培养人才。

(二)健全农村转移劳动力服务体系建设及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就业信息相对比较封闭,这也是造成农民工就业困难或盲目就业的因素。可以考虑成立农村就业服务指导小组或组建农村劳动者就业协会,为农村劳动力多方收集就业信息,随时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劳动维权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避免企业不同员工存在社会保障的不公正待遇。

(三)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将对奶牛养殖企业的扶持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综合考虑。河北省是重要的奶源基地,奶业的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各级政府对奶牛养殖业都很重视,为了扶持该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包括收获机、割草机、饲料粉碎机等农业机械的补贴、奶牛良种补贴、对规模化养殖场的补助投资等。为了鼓励奶牛牧场吸纳农民就业,可以将对奶牛养殖业的扶持政策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综合考虑,对于企业员工中农民工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特殊扶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2]蔡P.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3]朱巧玲.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4]李亦楠,邱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J].人口学刊,2014.6.

上一篇: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下一篇:“快乐教学”在中学历史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