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9-01 10:44:33

独立学院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选修课的特点,以及学院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要,要求对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面向社会、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外国文学精品赏析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4年度民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SJG2014025

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高校纷纷开设了许多人文素质课。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也是基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并且力争使外国文学教学成为学院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窗口。

外国文学教学的前瞻与意义探究,歌德早在1827年就已经从“各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容忍”与“作品具有普遍的全人类意义”中提出世界文学的构想,“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这门课是在细腻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各国文学及各国文化,涉及领域很广,实际是为学生通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条件。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大多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由于学时的限制,一般将文学史和作品一起讲,很多时候作品分析都不翔实,并且一般按照文学史线索、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作品分析等来讲授作品,学生学起来也很枯燥。笔者就河南大学民生学院11级和12级在校生进行了调查,中文专业学生想听对作品更新颖的解读或有些专业课上略去的作品的解读;而非中文专业除了对文学感兴趣的一部分同学,很少人对外国文学下工夫。所以为弥补这一缺憾,在独立学院开设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是一种有效途径。这门课对中文系的学生来讲是一种外国文学知识的有效补充,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讲是外国文学知识的普及。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笔者平时上课,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都针对我院学生特点来精心设计,故这门课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但是上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遗憾,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外国文学对于学生来说存在文化隔膜,所以同学们读起来会觉得没有中国文学顺畅,有读不下去的感觉,有时甚至会放弃。另一个是学生特点,独立学院学生大多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接触社会面较广,总体上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缺乏踏实精神。招生上属于本科第三批次,从学生智力方面来看,二本与三本之间学生的智力水平没有大的差别。之所以产生高考成绩不理想,主要是源于其缺乏对课程学习的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遇到问题就容易放弃,听课可以,却不能真正用心去认真读几本书。怎样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来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此加强教师指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外国文学审美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只有让学生学会应用正确的外国文学鉴赏方法,能够很好地赏析作品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意蕴、风格,才能在学生和外国文学作品之间架起一座审美理解的桥梁。因此,如果要切实实现本门课程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二、 多角度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丰富多彩

(1)精心挑选作品:和学生共同进行,在东西方文学史主线上精心挑选作品,既选择里程碑式的闪烁人性光芒的经典著作,如古希腊神话和但丁、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作品,又选择当代大学生喜欢的,与时代同步的热点作品,如康拉德《黑暗的心》、近期获诺贝尔奖的爱丽丝・门罗的作品《逃离》等,抓住经典性、专业性、实用性三条主线,精而适度。满足学生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总之在愉快中达到整体素养的提高。

由于是选修课,所以学生是来自不同专业,有文学专业的也有非文学专业的,所以就按照专题形式来授课,每次课讲一部作品,挑选作品兼顾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比如兼顾俄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作品,因为不同国家文学作品可以有代表性,反映这个国家的文化文学特点,也反映国家性格。比如德国人的严谨深刻、日本的物哀幽美、英国的绅士、法国的浪漫、美国的明朗等。让学生在外国文学课堂上感受领略世界各国不同作品的魅力,也能管窥外国文化,整体提高综合素养。在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体会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也能平等对待、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

(2)融入比较视野: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渗透比较文学观念,融入比较文学研究的成果,可以给外国文学教学带来新的面貌,使其更具开放性、国际性和现实意义。文学的对照比较存在于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在外国文学课堂中进行异质文化系统之间的比较,找出差异,求同存异,注重与中国文学的比较和呼应,比如课堂上进行中外人物形象比较、主题比较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我在讲解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时,就进行了人物形象对比,让埃及艳后这个形象与中国的杨贵妃一起来比较阅读,很好地体现出不同国家的两个相似女人的相似和不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及作品的主题。还有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与圣经中约伯形象的比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卡夫卡这个犹太裔作家以及他笔下的人物形象。

(3)多角度阐释:打破以往的从时代背景、作者、作品主题等讲法,将日常的本专业科研融入教学中,从文本细读、读者反应批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方式来多角度解读和赏析作品,使讲授不肤浅,体现融合性、整合性和跨越性。还有文学与历史、宗教、法学、哲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从这些交叉学科中来更好地分析作品。另外选修课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所以利用这些资源将专业融入外国文学的日常教学中,分享不同的解读作品的视角。比如作品《茶花女》,有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给大家讲解就非常新颖。

好的作品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且人性是相通的,打破老一套的讲法,进入学生内心和学生的生活,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考察,课就很容易上出新意和特色。

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课堂生动有效

(一)在课堂平台上进行话剧表演、影视画赏析

文学赏析的课堂是传播美的艺术的舞台,所以除了讲,还要多形式地进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文学与影视画是想通的,很多经典的作品被用其他艺术途径在诠释,所以课堂上带学生进入表演和赏析环节,课既上得有趣,又达到更好的进入和理解赏析作品的目的。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学生会分成几组来表演,并且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在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他们会认真读原著,去理解作品、理解作者,也会有新时代学子自己的新颖的阐释,选择演员也非常准确,课上得非常有效果。

(二)建QQ群,分享交流讲座、好书信息等

因为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相对来说比较松散,所以从课堂成立之初,选修课的班长就会建立一个外国文学赏析群,这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学生们可以在此平台上分享读书、感知心灵成长。

(三)以书评形式展示成果

其实读书、赏析最终是提高大家的能力和水平,所以读完书就要能够有见解能表达,所以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和督促大家把自己读过的好书以书评的形式展示出来。每学期我会让大家写两次书评,一次是在学期中间,一次是在学期末。中间一次大家写得一般,是一次尝试,但同学们会慢慢知道怎样写好书评,怎样写好论文。第二次作为学期末的作业,大家做得会非常不错。所以通过这种形式也可以让选修外国文学的同学真正知道了怎样读和赏析一部作品。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与河大图书馆建立联系

民生学院有很好的资源可以利用,就是母体教学单位河南大学,上外国文学精品选修课就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如上面提到的QQ平台上可以经常不断地河南大学的名家讲座的信息让同学们去参加。还有就是充分利用自己学院的图书馆资源以及河南大学的图书馆资源。除了丰富的图书资源可以共享,还可以与河大图书馆联系,建立读书活动,让学生策划和参加。

四、 结语

当下,随着国内高校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独立院校与公立院校相比,学生特点不同,课堂教学亦不同,针对学生特点来进行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是针对独立学院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的课堂教学,强调合作共享、灵活有趣、民主开放,既弥补学生学习方面的不足又发挥其优势,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形成一种开放的视野和较强的人文素养。

在独立学院开设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课程,对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开展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的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其次,开展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我院形成自身办学特色,摒弃千校一面的现状。再次,开展外国文学精品赏析课教学改革有利于独立院校在与公立院校的共同发展中更突显自己的办学优势。

参考文献

[1]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 方汉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论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下一篇:漂泊的浪子 失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