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01 10:41:09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理,围绕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全面建设新农村小康社会这一主题,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29-2

0 前言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既需要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引领,也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更需要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来实施。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战略的背景下,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尤为重要。

1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1.1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状况

黑龙江省全省常住总人口3 823.0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 777.70万人,占总人口的46.50%。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079.3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76.3%。其中,男劳动力561.7万人,占52%;女劳动力517.6万人,占48%。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户籍在本村为922.8万人,占94.2%。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1.2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科技文化素质状况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特别是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尤为突出。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992.0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人员比例高达96.6%(详见表1);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079.0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人员比例也高达93.3%(详见表2)。

表1 2006年黑龙江省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情况

人口数量(万人) 所占比例(%)

合计 992.0 100

文盲 29.76 3.0

小学文化程度 387.872 39.1

初中文化程度 540.64 54.5

高中文化程度 31.744 3.2

大专文化程度以上 1.984 0.2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2006)

2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黑龙江省农村教育比较落后

黑龙江省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3%。多数农民对标准化种养技术的应用能力低,很多农民缺乏非农产业技能。

表2 2006年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受教育情况

人口数量(万人) 所占比例(%)

合计 1079.0 100

文盲 31.291 2.9

小学文化程度 378.729 35.1

初中文化程度 596.687 55.3

高中文化程度 62.582 5.8

大专文化程度以上 10.79 1.0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2006)

2.2 农民培训工作相当薄弱

黑龙江省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针,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方向,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农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一是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二是用于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严重不足。三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亟待完善,直接影响农民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难以发挥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效应。农业推广、科研及教学等部门没有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

2.3 农村人力资源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省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截至2008年1月,黑龙江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参合人口1312.34万,参合率达92.12%。政府投资占筹资总额的2/3,农民投入仅占1/3,并以保大病为主,同时兼顾小额医疗费用补助,全省农村现有卫生院882所,达标的乡镇卫生院有79所,达标率9%,村卫生所9722所,达标的有680所,达标率7%。虽然目前的医疗保障能解决一部分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但这个体系还很脆弱,亟待发展和完善。

2.4 农村人力资源思想素质不容乐观

黑龙江省农民由于加之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一些农民群众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一些农民科学意识还比较淡薄。三是部分农民集体观念还不强,一些农民对集体事务和公共事务缺乏热情。四是一些农民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5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不强

2008年黑龙江省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8.4%,高层次文化水平劳动力相对缺乏。另外,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仍不高,小城镇数量少、人口规模小,而且公共设施不足,乡镇企业集中度低,经济总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对农民的吸纳力不够。全省绝大多数劳务中介组织由于受人员、资金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的作用不够明显。

3 加快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3.1.1 要加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建设 首先需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其次在义务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基础上,转变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观念,增加农村教师数量,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1.2 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 采取多种方式的职业教育模式,更好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例如:“高校政府”模式,“高校协会农户”模式,“高校企业农户”模式。

3.1.3 要积极完善农村成人教育 首先,大力推进成人民办学校的建设,实行多样化办学,多元化投资主体,拓宽受教育对象,注重实践环节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科技素质教育;其次,逐步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成人教育层次体系,扩大成人教育在农村的覆盖面;最后,授课的内容、层次、规模及质量必须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3.1.4 要逐步推进网络远程教育 应集中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扩大广播电台和电视人口在全省的覆盖率,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信息网络体系,逐步普及农村互联网,让更多的农民都能成为“网民”,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培训。

3.2 创新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劳动技能

3.2.1 建立科学的培训组织体系 按照“规模办学、分层布局、区域集中”的原则,采取“同类合并、优势互补”的办法,逐步整合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统筹规划和实施教育培训任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3.2.2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农业职业培训 首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等形式,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系统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和教育,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在线”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其次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设置专业,根据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

3.2.3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 要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化的办学培训机制,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3.2.4 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 应逐步扩展资金筹措渠道,增加政府专项培训经费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来能够办学,形成分级培训网络。

3.2.5 保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畅通 可以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区域性合作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全面准确、迅速地收集全国各地区劳动力需求信息。实现区域之间劳务输出与输入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供求信息的对称。

3.3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水平

3.3.1 逐年增加农村卫生保健的投入 首先要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另外,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差别。

3.3.2 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首先,要增强政府支持力度,适时调整原有补助方式;其次,因时因地确定缴费水平,完善补偿机制;最后,加强与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制度衔接,提高运行效率。

3.3.3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缺乏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是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要加快发展高等医学及加强医院管理教育,同时要加强农村现有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提高,为农村医疗救助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3.4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进农村人力资源道德状况

3.4.1 加强道德精神及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 包括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其主旋律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3.4.2 加强社会公德与文明教育 在农村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民的社会空间更为广阔,必须结合发展经济不失时机地做好公德与文明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4.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农民已从“社员”这一单一的社会角色,转换或分化成“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等多种角色。农民从业多样化的客观现实,要求加强对农民的职业道德教育。

3.5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5.1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首先,应切实取消对农民工的市场准入歧视,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制定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规划,从制度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歧视和限制;其次,应加快就业信息流动,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政府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机会,减少进城农民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和就业的搜寻成本。

3.5.2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之与农村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同时要构建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降低农村土地经营主体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 陶佩君主编.农村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3] 任丽君.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 李红艳.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发挥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 ZXGZD0809)

作者简介:曲长祥(1960-),男,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

上一篇:论如何扩大农民消费 下一篇:辽宁省西北部地区旱田保墒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