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时间:2022-09-01 09:14:20

略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预期、应有的发展。(1)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条件,既包括课堂的时间空间条件,也包括教师指导和组织的条件;(2)学生的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客观标准;(3)“预期的”发展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预设并使之实现的目标与任务;(4)“应有的”发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基础、能力水平和特长,应该实现的发展目标。预期的发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应有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预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基础性目标,应有的发展主要体现生成性目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既有科学预期的全面发展,又有生成性的个性特长,这就是有效教学。

一、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教学目标不明确而造成的教学随意性、盲目性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有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讲到哪里算哪里,随意性很大;有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大而无当,多而繁杂,导致目标紊乱,重点不突出。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精当,课堂结构松散。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1)目标一定要明确——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做到“明确”。

(2)目标一定有依据——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定位还应建立在把握好教材价值上。

(3)目标一定有科学性——明确而恰当的目标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4)目标一定要适量——有所选择地设定目标。

2.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只有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1)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①课前预习创设悬念。②课中设疑展示成果。③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2)设置问题的有效性: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设置有效的、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教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就会影响解决方式的选择,出现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

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3.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它的“动态”。因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强调克服过程的低效性,我们更追求在“预设”“活动”“调控”方面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真正让探索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1)挖掘鲜活的素材,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基本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然而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问题探究欲,就需要挖掘鲜活素材,重组、整合教材,创设生动、新颖、富含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主动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全过程。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激发矛盾、实验操作等。

(2)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有效的活动化过程教学,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经历思维激荡

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但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因此,追求过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追求活动化过程教学。

(3)过程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目标

让有效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满足心理认知需要的过程;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感悟数学,个性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过程。追求课堂教学中过程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流光溢彩。

总之,要想实现小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老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完成“预期的发展”,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课堂上因材施教,手段多样,完成“应有的发展”。?

上一篇:农村小学特色创建之路 下一篇:让小学数学结语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