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策划 通力合作 深度开掘

时间:2022-09-01 07:03:05

精心策划 通力合作 深度开掘

参评作品总体评价

这次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会共收到报纸系列报道参评作品4l件,最后评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获奖作品共17件(含报纸副刊作品)。

今年参评的报纸系列报道作品,能够紧紧围绕国内新近发生或出现的重大事件、重大主题,重要人物展开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式的系列或连续的报道,所报道的内容题材重大,新闻性强,社会关注度高,报道之后产生的社会反响大,舆论导向效果好,大都属于新闻佳作。

归纳起来,今年参评的报纸系列报道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精心策划

参评作品大都是选送新闻单位精心策划的结果。许多报社都由主要业务领导牵头组成专门报道班子,对系列报道的采访,写作、编辑、发稿等进行全面、周到的策划和精心、细致的安排,使得整个报道能够按部就班,循序进行,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工人日报》的获奖作品《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就是在报社总编辑和主管副总编辑的指导下,由分管副总编辑组织经济部的编辑和记者共同策划和制订报道方案。方案中确定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浙江、福建、重庆,武汉、海南9省市的记者积极配合,他们跑劳动部门获取权威分析数据,到劳动力市场了解用工信息以及农民工对求职的需求等。编辑部编辑根据前方记者提供的第一手的数据和鲜活的新闻事实,对每一篇稿件进行加工提炼,精心编辑。同时配合报道每天各地的求职信息,报道各地农民工求职的最新变化和供需特点,并且将报道挂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首页上,以扩大影响,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从参评作品看,系列报道都需要有策划,而且策划得越是精心,报道的效果越好。特别是获奖的作品几乎都同所在报社领导与记者、编辑共同谋划,精心组织,全面实施报道计划有着直接的关系。

2 通力合作

系列报道往往都需要报社上下的通力合作,记者与编辑、前方与后方,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每个成员都须有“一盘棋”的全局思想,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河南日报的获奖作品《在京创业的河南人》。就是报社组织和协调参与报道人员、新闻界名家,以及河南省有关领导共同完成的,参与新闻采写和报道点评的人员多达65人。由采写人员提供新闻稿件,经过编辑部的修改加工,再配以名家和领导的点评,深化和升华了报道的内容,增加了报道的分量。

实践说明,系列报道仅靠少数个人的独立工作是难以全面完成报道任务的,只有靠集体的力量。靠参与报道者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好的报道效果,

3 题材重大

今年报纸系列报道的参评作品中,涉及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和重要人物方面的重大题材占有较大比例,篇数共有14篇,占到34%。具体内容包括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表彰活动10周年;报道时代英雄丁晓兵、青藏铁路通车、县乡人大换届选攀反映金融改革、荣辱观教育、见义勇为、环境治理问题等等。这体现了我国主流媒体在弘扬主旋雒,体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方面的积极作为。

4 关注民生

近年来在党中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等新的执政理念的引领下,新闻媒体关于民生的报道逐年呈上升趋势。在今年参评的系列报道作品中涉及民生问题的内容比重就很大,共16篇,约占40%。具体内容包括农民工问题、女工问题、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农村医疗问题、公民权益问题等等。而在占43%的反映社会问题的18篇作品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及民生问题的。

这一方面说明党中央新的执政理念在新闻报道中已经得到很好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说明新闻界在贯彻“三贴近”方面已经获得了很大进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因为大多数有关民生问题的新闻报道都是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和深入群众采访的结果。

5 感情真挚

这次参评的许多系列报道作品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们在报道中所倾注的真挚情感,一些作品看后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应当说这是作者们深入采访的结果,也是作者们对人民群众深厚感情的真实流露。

例如吉林《城市晚报》的《欣月童话》、《贵阳晚报》的《瘦弱的哥哥肩膀像座山》、《重庆晚报》的《八岁女童撑起一个家》等系列报道,都是这方面令人称道的作品。像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作者的真情投入,是不可能产生那样感人的传播效果的。

《欣月童话》讲述的是吉林省长春市市民为满足患有绝症的失明女童欣月想到天安门看升国旗的愿望,由读者自发组织,2000多名市民参加,在长春的一所学校专门举行升旗仪式为其还愿的事情。《瘦弱的哥哥肩膀像座山》报道的是自小失去父母的两兄妹,哥哥李魏彬为救身患白血病的妹妹李冰雪艰难奋斗的事迹。《八岁女童撑起一个家》报道的是身居大山深处的一个8岁女孩倪东艳在父亲亡故。母亲疯瘫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坚持学习和照顾母亲的事迹。这些报道中主人公的事迹本身都很感人,再加上记者的真情投入,更增加了报道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读者读后深受感动。而且在这些报道中,媒体和记者都采取深度介入方式,主动参与事件之中,积极促成问题的解决,体现了对事件中人物的真切情感和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责任心。

6 深度开掘

注重深度开掘也是此次参评的报纸系列报道作品的突出特点。很多作品都没有停留在就事报事,就事论事上,而是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中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力求揭示其内在的思想价值,从而赋予整组报道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例如《科技日报》的《青藏铁路》,从自主创新的角度全景式地展现了青藏铁路半个世纪的科学论证和决策过程,反映了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崇高精神和攻坚克难的伟大创举,讴歌了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先进思想,揭示了坚韧不拔、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显示出作品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再如《宿迁日报》的《透视“市委书记张新实发贴引发热议”现象》的报道,通过对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在网上发贴呼吁市民注意文明细节,从而引发网民热议之事的报道,不仅仅是要反映市委书记的亲民作风,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领导干部在引导舆论、教育群众方式方面的转变,并且将其看作是拓宽民主渠道的有益尝试,是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创新,是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这些深刻的主题,从而使报道增添了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

而《瘦弱的哥哥肩膀像座山》在赞颂哥哥李魏彬的坚强与爱心,颂扬社会友爱精神的同时,探究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缺陷这一重大问题,显示出了报道的深度。

一等奖作品评介

这次获一等奖的两篇报纸系列报道作品,一篇是《经济日报》的《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另一篇是《湖北日报》的《荣辱观的生活解读》。这两篇作品都是报社精心策划的重头报道,不但题材重大,而且特点鲜明,具有深度,均属精品之作。

1 《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评介

《经济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是经济日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而特别策划的。《经济日报》通过创新报道的规模和手段,使这组报道产生了很大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组系列报道共选取了10个有代表性的城市,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从整体上看视野宏大,重点突出,体现出报道的宏观与大气。

为了更好地体现整组报道的整体意识与总体效果,报道组织者对每篇报道的写作,每个版面的处理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其中最突出的创新点就是加强参与报道者的多方面的“联动”。

这组系列报道采取的“联动”形式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实行记者采写与权威人士评点的联动,

整组报道先后有3位部委负责人接受了采访,3位部委司局长和3位专家学者分别对10个城市的特色通讯进行了特约署名点评,对当前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精彩阐述。

通讯、点评、专访、专家连线与评论员文章的联动,使得整组报道能够以点带面,高屋建瓴,形式活泼,内容生动而富有指导性。

二是实行国内报道与国际报道的联动。

为了开阔读者视野,更好地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治河经验,在进行大规模国内报道的同时,组织者还特别组织经济日报驻外记者采写了国外一些城市成功的治河经验。这种国内外报道的联动大大丰富了这组报道的信息量和视角,也提升了报道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是实现“篇版联动”方式的创新。

“篇版联动”是经济日报近年来创造出的搞深度报道的一种新形式,通常是就一个主题,要闻版发消息,后面的专版作专题,互相呼应,形成气候。

这次的城市河流系列报道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变化。例如要闻版的10组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组合,有通讯、有图片、有点评,开篇还有评论员文章,这些组合充分反映了所选城市的治河亮点,各有侧重,把“点”上的报道做得很足,而联动的6个专版则在面上做文章。应该说,这种点面结合的“篇版联动”扩展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重了报道的分量,使其对各地的治河实践更有指导意义。

2 《荣辱观的生活解读》评介

湖北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是反映重大题材的成功之作。作者以9名普通人物的人生经历为素材,从生活的视角,通过9篇报道揭示出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重大主题的生活化内涵,可谓独僻蹊径,创意新颖,策划周全。

整组报道紧扣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主题,设计精巧,不落俗套。作为开篇的《知荣知耻人之根本――地下美容师刘玉梅的内心追求》,通过对城市地下管道疏捞工刘玉梅带领伙伴们不怕脏,不怕累,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的事迹的介绍,揭示了她的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整组报道中起到了总揽全局的作用。其余8篇则分别与“八荣八耻”的一个方面相对应和联系,全面展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内涵,使得整组报道有思想,有情感,有细节,有感染力,充满了生活气息,体现了时代精神。

9篇作品的主人翁都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其中有公交车司机,汽车装配工、管道巯捞工、普通教师、青年学生、基层干部,交通警察、蔬菜商贩等,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虽然很平凡和平淡,但是他们的思想与精神境界却很高尚和高贵,他们的奉献精神,他们所秉持的价值观很值得尊崇和倡导。

在报道过程中,报社副总编辑亲自带领记者深入主人公劳动生活的现场。通过与他们的“零距离”接触,“深度介入”他们的生活,从而获得了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然后用生活的“切片”以事说理,让读者从中去感受这些普通劳动者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写作上,这组报道以侧写为主,注重素材的剪裁,注意选择那些最典型的事例和最具代表性的细节,以烟霞点染而不浓墨勾勒,同时重视对人物事迹和思想的理性解读,给人以思索的余地。

在报道结构上,每一篇的开头都提出一个荣辱观方面的“引子”,以引入正文。每篇报道的结尾,都有一段简短的“点评”,引用古人或名家的观点,对所报道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作简要点评,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例如报道的开篇之作《知荣知耻人之根本――地下美容师刘玉梅的内心追求》一文,讲到“刚当上疏捞工那阵,刘玉梅觉得丢人,干活时总是压低草帽遮住脸;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粪池中,她带领伙伴们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大方而自豪”,而在此文配发的短评《知荣明耻,去浊取清》中,编辑点评道:“这样的生活演进过程,也是刘玉梅校正、确立自己的荣辱观的过程”。

正是这种借助典型事例揭示人物精神,和通过作者点评来升华人物思想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一位读者在读后感中写道“阅读这样的报道,感佩主人公事迹的同时,我们也在审视、校正、确立自己的荣辱观。”

这组报道从标题制作、引子和编辑点评的写作、图片的搭配,以及版位的确定,都作了精心安排,使每篇稿件的个性都能够得以充分展示,从而形成了报道的整体风格,也收到了整体的传播效果。

上一篇:以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指导报业集团发展 下一篇:《新周刊》趋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