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离岸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研究

时间:2022-09-01 07:01:55

我国金融离岸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研究

[摘 要]我国金融离岸服务外包正处于行业周期的高速成长期,是提升金融机构实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本文依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在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因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我国金融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钻石模型;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55-02

1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现状

金融服务外包是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将原本由自身处理的某些事务或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的经营方式。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处于成长初期,根据IDC统计,2008年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为48亿元人民币,仅是美国市场规模的7.4%,但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4―2008年我国BPO内需市场年增长率超过了20%,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业的外包公司近年来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年均增速在100%左右。毕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

1.2 特点

(1)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按外包内容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处理外包及营销外包等,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主要承接较为低端的信息技术外包,但正从信息技术外包转向信息技术外包与业务流程外包并行发展。

(2)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以在岸为主。按发包主体和接包主体是否在同一国家可分为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我国以承接在岸外包为主,目前在岸与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规模之比约为10∶1,内需是拉动我国服务外包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3)我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具有成本优势。我国在劳动力资源与营运成本上都具有一定优势。与印度相比,我国一个入门级的金融服务外包员工月收入约为300美元,这一数字仅是美国的1/10,比印度更有竞争力。

(4)我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具有区位优势。根据对各国离岸外包区位优势的综合评价,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仅位居印度之后。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在基础设施等商业环境、地缘与时区等方面也有优势,促使不少公司将中国作为其离岸外包战略地点。

2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因素分析

本文将依据波特“钻石模型”对影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

2.1 要素条件

“钻石模型”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指天然资源、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信、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同时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对于金融服务外包来说,要形成国家竞争优势,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是关键因素。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各省市都有规划建立各类软件园区的举措,这对加强产业要素的有机组合,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十分有利。国外实践表明,建设软件园区和服务外包园区是发展服务外包的成功模式,良好的物业管理水平、交通运输的布局对吸引金融后台服务企业起关键作用,我国应予以借鉴。

在人力资本方面,我国虽然有充足的劳动力,但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以此来迅速积累人力资本,特别要培养金融服务和软件业务都精通的跨专业高级人才,从而能够为增强优势提供有利条件。

在知识和技术方面,我国还需增加投入研发的资金。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服务外包业正展开新一轮的调整,更多的金融机构考虑使用更多形式的服务外包模式,例如,私募股权基金及其投资组合公司将知识流程(KPO)、法律流程、研究分析、金融建模等外包,我们应把握机遇,加强研发,在细分市场寻找机会。

2.2 需求条件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我国金融业正处于上升发展中,据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数据,2009年我国仅银行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达18.9万,从业人数287万,资产总额74.1万亿元,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7.3%。国内金融服务外包需求量在未来几年将不断增加。但目前多数国内企业还无法满足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要求,特别在业务流程外包等较为高级的服务外包供给方面还需大力发展。

2.3 相关和支持产业

波特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可以大大促进某产业发展。我国不少省市已通过建立软件园区、搭建服务平台等方式促进金融服务外包的产业集群发展。

作为服务业龙头的软件产业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比2008年低4.2个百分点。软件技术服务增势显著,全年完成软件技术服务收入2126.3亿元,同比增长31.4%,占全行业收入比重22.4%。其中外包服务收入307亿元,增长35%。但是我国软件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有限,对高端人才吸引力差,技术积累不够,软件研发能力有限,这也是制约我国软件企业吸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瓶颈。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认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目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在ITO领域已出现同质化的竞争态势。2005年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只有300多家,而到了2008年,全国软件外包企业的数量一下膨胀到了1800多家,但这些企业普遍整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急需找到技术突破口,打破价格竞争的局限。

2.5 机会

据统计,目前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总量为1.2万亿美元,其中输出境外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量为2100亿美元。据德勤会计事务所估计,2010年大约有20%的金融服务机构会将成本中心(约4140亿美元的业务)迁移到海外,每项业务流程外移后可平均降低成本37%,同时,外包正在细分市场上向更深、更专业化的领域拓展。金融机构离岸外包在未来5年将以15%的速度增长。而预计未来5年内,世界前100家大型国际金融企业将向外输出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而在金融离岸外包服务方面,印度独揽全球80%的金融离岸外包业务,我国占比还很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6 政府

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目前商务部共批准了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六部门专门出台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意见,加大金融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规定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注册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这无疑对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是重大利好。

3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提升策略

第一,增强生产要素竞争力,主要是培养高端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一方面通过政府、学校和服务外包企业的共同努力建设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由行业主管机构或承包企业联合高校开发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帮助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快速成为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同时大力吸引高端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加强人才供需平台的建设,包括中介和培训机构、服务外包人才数据库、统计信息平台等。

第二,挖掘本地需求。重视产品质量、产品设计创新,特别注重细分市场的需求。

第三,在相关和支持产业政策上,努力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服务外包的集成化创新服务外包的构成要素为:发包商、承包商和以“服务水平协议”为主体的合同。目前许多国际专业服务公司作为服务外包市场的中间商有很高的服务水平和市场营运能力,控制着服务外包市场的业务和资源。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应引进国际专业服务公司,以此作为产业集成化快速发展的切入点,模仿学习,形成KPO、BPO、ITO服务链系统,统筹金融服务业市场供求均衡、服务外包环境优化、服务外包主体成长、服务资源整合与共享、相关产业融合等关键点,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借鉴国外先进地区(如印度班加罗尔的电子城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按照国际标准在基础设施及配套等方面培育打造金融服务外包的专业园区,为承接金融服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第四,在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上,应注重创新和国际化。我国外包企业可以创新性地向更细分的外包专业市场发展,比如图像处理、数据管理、E-banking服务等,发挥自身灵活的特点,及时提供有特色的或专精式服务。外包服务商可通过与国际金融企业合作、合资、海外并购、承接高端项目等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开启国际化的营销经营策略。

第五,在机遇和政府的作用上,应继续加强政府对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服务与支持。主要措施包括:①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对外包服务企业的风险投资,鼓励各种担保公司为其提供贷款担保;②给予外包服务企业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④建立切实的金融服务外包统计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郦敏.从比较优势看浙江服务贸易竞争力[J].浙江经济,2007:23.

[3]王鸿昌.论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及中国的策略[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Deloitte report.Global Financial Services Offshoring,2005.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年院级科研课题“浙江省区域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提升研究”(KY01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婧(1980―),女,汉族,杭州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务外包。

上一篇: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