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相融合的策略

时间:2022-09-01 04:43:32

论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相融合的策略

摘 要:教学语境由教室布置、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时所运用的言语体态服装、教学流程的各元素构成的课堂交流情境,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生成性特征。文本语境就是教学语境,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言语、教学评价、教师服饰等都要与文本语境相融合。《亡人逸事》的教学语境当为悲戚,教学目标当以“亡人”为核心进行情感体悟式的教育。

关键词:文本语境 教学语境 《亡人逸事》

许多论者对语境教学、文本语境皆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但对教学语境却鲜有提及,尤其对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如何融合,几乎无人作论。许多年来,笔者听过许多优秀的教师上过《亡人逸事》,每一次听课,总有一种如梗在喉的感觉,因为这些优秀的教师教《亡人逸事》时都把重点定位在“逸事”上,几乎没有人将教学的重点瞄准“亡人”,更不要说,那些为了追求新课改而让学生进行表演性的“妄读”了。这些教者完全没有意识到“教学语境”当与“文本语境”相契合的道理。

一、厘清教学语境的概念

文本语境是指由作者、时代、文化、语体、写作意图、上下文等要素构成的文章情境。[1]这个概念没有多少争议,笔者不作赘述。

什么是教学语境?广义的教学语境,是由时代、学校地理、文化、教师学养等要素构成的作用于课堂教学的语言交流场。狭义的教学语境,是由教室布置、教学资源、教师实施教学时所运用的言语体态服装及其教学流程各元素构成的课堂交流情境。[2]本文着笔点在于狭义教学语境。狭义的教学语境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教学语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教学语境的整体性是指构成教学语境的各要素是以一个整体来发生作用的,不是各要素此起彼伏各自发生作用的。教学语境各因素也是十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非十分杂乱的拼凑在一起,教学语境的效果是以整体的状态表现出来的。有些老师,不明白教学语境的整体性原则,在教学策略的选择时顾此失彼,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浙江桐乡中学周老师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体悟《亡人逸事》感情的深厚和悲切。课堂开始,通过介绍作者和写作情境、诵读课文等手段,创设了悲凄的教学情境。第二个环节,感悟妻子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眷恋与愧疚。可惜,周老师以为课程不活跃、不热闹,突然来了个似乎也是符合新课标“创设情境”的环节:“哪些句子能表现妻子的娇羞?”“娇羞是什么样具体的情态?哪个同学能表演一下?”这个提问,一下子把本来悲切的课堂情境硬生生地拉入了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乱哄哄的气氛之中。——似乎也是创设小情境,殊不知这个小情境破坏了原先创设的大情境,更与文本的悲凄之境相悖!

(二)教学语境具有连续性特征

教学语境的连续性是指一节课要有一个整体的教学氛围,整个教学流程都要在这个教学氛围中进行,而不是一节课出现悲喜两重天的情况。清江一中王老师以自己丧母来营造悲切的课堂氛围来导入《亡人逸事》,整节课也大多是在悲切的教学语境中,但在拓展阶段,却突然“放映影片《陈奂生进城》片断”——《陈奂生进城》可是喜剧啊,将整节课的伤痛之氛围变为嘻嘻哈哈,真是化神奇为腐朽。

(三)教学语境具有生成性

教学语境的生成性是指教师在创设氛围时要有层次性、渐次性,不必在课堂一开头就将氛围达到最佳情境,更不可突发性地生硬地创设教学语境。因为学生入情入境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高中学生一天有7门以上的课,如果每节课都在一上课时就突然地硬塞进情境,会让学生一天的情绪剧烈地此起彼伏,一天课上下来,会像演员一样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演绎着有巨大反差的情感,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更何况,学生个体还有不同的情绪,创设教学情境必须关注学生整体和个体存在的情绪。只有渐次生成(包括由学生生成),才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温州中学吴凡老师教《亡人逸事》时就很注意悲切教学语境的生成性,先由细节赏析人物性格,再知人论世来感悟人生的沧桑,再品味“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片断”“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的情感,渐次将悲切的教学语境营造到高潮。[3]

二、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融合的策略

随着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被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加之新课标提倡多元教学,同课异构、一体化教学等多元化教学越来越红火,这本是好事。但许多教师为了“创新”教学,为了与众不同,不顾文本语境,断章取义,以今律古,无限上纲,误解、曲解、妄解文本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大有“”遗风。导致教学语境越来越远离文本语境。那么,怎样才能将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相融合呢?

(一)教学语境与文本语境相融合的原则

在广义教学语境背景下,将狭义教学语境营造得与文本语境相一致,树立“文本语境就是教学语境”的观念。即使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或多元化解读,也必然是由文本语境生成而来。如《亡人逸事》文本语境是悲戚,那么,教学语境就要自始至终笼罩在悲戚的氛围中,可以进行个性化阅读,读出“爱、怜、惜、悔、疚”等情感,但这些情感的底色都是“亡人”,而不是“逸事”,纵然是鉴赏情到深处的“爱”,也不能出现笑声和掌声。而有的老师在“个性化阅读”指导教学时,居然肯定学生的“他们都结婚多年了,还说‘我不能这样跟你走’,是不是太矫情了,是假正经”;居然肯定学生的“孙犁穿越民国见妻子”小说……

(二)教学目标设置要与文本语境相契合

教学语境的整体性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教学目标,决定着其他教学语境的元素,一旦教学目标偏离或背离了文本语境,整个教学语境就必然会背离文本语境。《亡人逸事》写作意图只有一个,悼亡,读者对象也限于自己和亲朋(写此文决不是为了发表或选入教材),更重要的是,作者写此文决不是要给妻子读的。因此,此文不是为了表现妻子的娇羞、善良、坚忍、耐劳等品格,而是表达自己的悔和疚,更是表现人生沧桑、命途多舛的悲鸣。“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呜呼!死别已五载,偶有梦中之会,无只字悼亡之言,情思两竭,亡者当谅我乎!……又过了七年,悼亡文字也有了,这就是那篇《亡人逸事》”(孙犁《悼亡》)。《亡人逸事》全文字字泪,声声泣。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所以,《亡人逸事》的教学目标当扣住“亡人”进行情感体悟式教育。高明的教师是用其细节来渐次渲染悲戚的情感的。

而许多教师为了“创新”“探究”,不管不顾文本语境,将文本语境支解或摔碎,或游离。将《亡人逸事》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细节描写上,大肆渲染细节,将文中的所有“逸事”当作细节,用喜剧笔法进行教学,整节课自然是笑声不断。

(三)教学流程要吻合文本语境

教学环节是教学语境最重要的要素,要符合教学语境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每个环节都要在整体教学语境中,才能更好地吻合文本语境。《亡人逸事》的教学环节,无论引入还是最后的拓展,都要在悲切这个教学语境中进行。而不能像许多教师在拓展环节上那样“别出心裁”,完全不顾《亡人逸事》悼亡的文本语境和整节课的悲戚氛围,另起炉灶,在讲述完细节描写之后,让学生写猪八戒抢亲,甚至播放喜剧《陈奂生进城》。

(四)教学言语的色调要吻合文本语境

教师言语的色彩响度是教学语境最重要的要素,是生成教学语境的直接动力。陈钟墚教授认为,教师是练声的,要用中声去组织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的教学言语要与文本语相契合。[4]有的教师异地借班上课,为了拉近与学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在教《亡人逸事》时,不顾文体的悲切哀痛之情,自始至终都以高昂热烈激情的言语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怎能进入《亡人逸事》的文本语境呢?

(五)课堂评价要吻合文本语境

课堂评价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语境生成的最大的推手。高明的教师总是能于无声处将评价做到极致,将学生很快引入《亡人逸事》悲痛的氛围中。而许多教师为了表扬肯定学生,不顾文本语境而制造噱头。如有的课堂实录:

师:对丈夫的体贴,妻子由衷地感激和珍视。对丈夫的意图,她是理解的,但她为什么还要问作者?

生:她想让作者亲自说出来,增强幸福感,好好回味。

师:非常正确,女同学的情商就是比男同学高。

生:(笑声)。

更有甚者,在鉴赏“用力地盯”时,让学生表演了“盯”之后,教师居然这样评价:这位女生表演得恰到好处,羞而不色,很有经验啊—— 导致课堂哄然大笑。笔者在观摩这节课之后,长叹一声:“罢了——无知者无畏啊!”更加奇葩的是,有个爱鼓掌的老师,在教《亡人逸事》时,对学生的回答总是以掌声来予以评价,学生也被带着鼓掌起来,掌声始终响彻整节课。课后笔者愤慨地说“我今天也像记者统计党代会掌声一样,本节课的掌声共17次,平均2分钟多一次!”

(六)教师的服饰要贴近文本语境

教师的服饰也是生成教学语境的要素。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为了表演角色要不断地换装。但细心的老师,总会在讲授特定课文时穿着得体,就算不去刻意打扮,也会换上较为合适的服饰。在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教师仍然处于无意识状态。在教《亡人逸事》时,许多老师完全不考虑文本的“亡人”这个核心的文本语境,打扮得或大红大紫油光粉面,或短裙祼腿红唇飞眉……试问,你如何创设悲凉的教学语境呢?

总之:要想尽办法动用尽可能多的教学元素创设符合文本语境的教学语境。才能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5]

注释:

[1]董雪梅:《语境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2]王雪梅:《情境语境与语文教学研究综述》,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25期。

[3]吴凡:《阅读教学的提问和活动设计应体现层次和梯度——以为例》,科技信息, 2010年,第5期。

[4]翟运胜:《文本情境就是课堂语境》,中国教师报,2010年8月25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李先慧 浙江省绍兴柯桥区鉴钱清中学 312025)

上一篇:农村金融效率:研究现状及借鉴 下一篇:英源外来词的历时发展与流行动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