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1 03:48:57

黑龙江省大豆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大豆的供应大省和出口大省,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37%~44%,肩负着复兴大豆产业的重担。随着近年来大豆进口幅度的上升,本省大豆卖豆难,难定价现象普遍,大豆数量仅占我国大豆消费总量的1/3,自给率很低,严重挤压了本省大豆的发展市场,不利于大豆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全面系统研究造成大豆贸易走向低落的原因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豆贸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黑龙江省大豆贸易现状分析

1.黑龙江省大豆贸易出口概况

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出口省,它的出口量占中国总体出口量的80.5%。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黑龙江省的出口量高达100万吨。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此时的黑龙江省大豆的出口量竟不足19万吨,随后几年大豆的出口量逐渐递减,到2007年,出口量不足3万吨,黑龙江占整个中国的大豆出口比例也随之减少。2008年,大豆的出口量为11万吨,此时的中国已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2009年1、2月,省内大豆仅仅出口1880吨。

2.黑龙江省大豆贸易进口概况

大豆曾是黑龙江子孙的骄傲,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豆粕,豆油等产品准入门槛降低,进口大豆逐步削减黑龙江省大豆地位。通过对中国大豆的发展资料总结可以看出,黑龙江大豆的进口趋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2~1998年,此时由于世界大豆产量下降和我国税收的减免,黑龙江大豆出口数量逐年递增。第二阶段为1998~2003年,在此年间黑龙江大豆出口量急聚下滑,到2003年时,黑龙江大豆的出口量仅为2000吨,但进口量不大。第三阶段,2003年~2008年,此期间大豆的进口量迅速上升。2006年我省进口大豆为31万吨,较2005年增长1.4倍,2008年的进口量约是2003年进口量的2125倍。进出口相比,倒挂现象严重。2012年我省大豆进口量5796万吨,进口数量令人叹惊。

3.进出口贸易比较

严重缺少大豆的保护与扶持政策,使得我国大豆产业遭受剧烈打击。黑龙江作为大豆的生产大省,在各种危机袭来时受到的影响更为剧烈,产业进口依存度不断力高,产业发展环境趋于复杂,产业面临风险逐年上升。

二、黑龙江省大豆贸易存在的问题

1.政府补贴范围狭小

黑龙江省2008年每吨大豆的补贴为48美元,而美国2004年就达到了59.1美元。目前该省只对国有粮食企业实施补贴而忽视对大豆加工企业和个体销售商进行补贴,大豆产业不同主体间的竞争地位不平等。政府目前虽然采取收购定价的大豆收购模式,但收购的价格偏低,远不及农民希望的那样,因此很多农民不甘心出售手中的大豆,使得收购难现象普遍。

2.交易方式存在风险

通过对黑龙江省大豆进出口贸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该省大豆贸易处于严重的逆差状况。引起此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展,外国大豆疯狂进入我国,而此时的中国现货交易为主,大部分是现金结算为主,这使得买卖双方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对买方而言,若采用信用证交易结算,既可以减少资金成本,也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交易时带来的风险。因此买方在相同条件下喜欢选择低成本的进口大豆。另外,从卖方的角度看,现货交易使双方承担的不仅是自然风险,而且还受到市场价格浮动带来的麻烦。

3.政府对大豆产业保护力度不够

在我国,虽然大豆被划分为粮食作物,但大豆的产量在我国总体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国家一直把大豆看作为普通的粮食作物,在政策上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转基因食品监管力度够,消费者知情权难以得到保障,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及加工的产品难以发挥优越性。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来,国家虽在扶持大豆种植产业上取得一定业绩,但政府对转基因大豆的规定比较笼统,缺乏惩罚性措施,没有出台有效保护条例和法案,也没有专门的转基因大豆监管执法部门,治标不治本,部分政策执行力度不严,根本没有从根源解决大豆竞争力低下的现状。

三、黑龙江省大豆贸易的发展对策

1.加强我省大豆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我省政府应加强非转基因大豆宣传和推广,积极提倡食品安全消费理念,倡导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副产品的消费,实现消费带动生产,形成良好的食品消费环境。其次,强化对转基因大豆食品消费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一直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市场监管执法队伍。再次,政府应该重视基础及应用研究中的投资条件和环境,使研究队伍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

2.利用大豆期货市场降低贸易风险

期货市场通过借鉴目前现货市场的发展,恰当建立市场生产、流通体系制度,最大限度发挥现货市场对农产品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保险金制度中,通过完善相应制度法规,建立大豆产业自动调节及预警机制,减少因各种未知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保障大豆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另外,对大豆加工企业进行整合优化,重视建立和发展跨国背景的企业,在采购、价格、销售方面实现统一,增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制定合理的大豆保护政策

我国应充分利用WTO的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上的扶持与补贴,注重高产优质大豆的开发和运用,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其正常发展。另外,大豆价格下降会直接造成播种面积的减少,加大政府对大豆产业的补贴和支持,对大豆产业发展的环节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有助于促进农民种植热情,保持大豆适当的自给率,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利竹.中国大豆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8(02).

[2]张淑荣.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实证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5).

[3]盖钧镒.中国大豆产业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的设想[J].作物研究,2007(03).

[4]廖泽芳.中国大豆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12).

作者简介:刘 冉(1987-),女,黑龙江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论互联网时代信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地铁经济对哈尔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