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开饭馆 烹出好日子等

时间:2022-09-01 03:48:01

种地开饭馆 烹出好日子

严建霞

王平是六师芳草湖农场白蒿滩社区五连的一名普通职工,与妻子邓碧华两人同时承包了77亩棉花,由于两人能吃苦、懂科技,种地单产平均都在350公斤以上,小日子也算过得年年有余,尤其2010年,棉花价格高,他们一年就收入了13万元。当时正赶上儿子高考落榜,在家无所事事,拿上钱的王平就找儿子商量:“要不你出去学炒菜,回来我们自己开个饭馆,芳草湖饭馆生意特别好,每天各个饭馆都是爆满。”

2011年8月,儿子学艺回来,王平的“小厨子酒楼”立马就在芳草湖总场开张了。夏天王平忙地里,农活紧的时候就雇人干,妻子和儿子守着酒楼,另外雇了一个服务员,反正连队离总场很近,两边都有个照应,不但地里每年管得妥妥帖帖,酒楼也开得红红火火,2012年,棉花单产达到412公斤,地里收入8万多元,酒楼每年平均收入不低于13万元,王平夫妇找到了“金饭碗”,走上了致富路。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职工增收

李丽芳

为了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近年来,一师十团通过加大种植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引导职工发展特色经济种植,想方设法支持帮助职工多渠道增收。

十团苗木基地职工张跃丽承包1个温室大棚,面积0.9亩,种植油桃。去年5月他种植的大棚油桃上市,批发价每公斤30元以上,1个棚产油桃2000公斤,卖了6万多元。

苗木基地职工吕银花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新果品的优势,投资从外地引进一批优质的、成熟期不同的新品种蟠桃树苗,合理进行品种配置。经过几年来的辛勤劳作和精心管理,果品成熟后就抢购一空,收入近10万多元。

据了解,十团有许多职工依靠发展种植特色产业走上致富之路,每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十团还通过加强特色种植基地和温室大棚种植,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使团场大棚菜、油桃、蟠桃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了职工增收,促进了团场经济的快速增长。

吴桂芳夫妇种田养猪两不误

尹海龙

今年35岁的吴桂芳是二师三十团三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家里除了承包155亩棉田之外,还拥有一个存栏300多头的养猪场,一家四口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16年前,只有19岁的吴桂芳随丈夫一起来到三十团三连参加了工作,当时承包了连队155亩棉花地。他们承包的这个条田是出了名的差地,棉花单产也总是落在连队其他地的后面。正是因为这样,夫妻二人才打起了养猪的主意。夫妻二人省吃俭用加上亲戚朋友帮忙借贷凑齐了29万元,购买了一个不足700平方米的圈舍,开始了自己的养猪创业之路。

刚开始,因为自己不懂如何护理仔猪,成活的不多,最严重的一次是因为温度过高,种猪突发高热病,短短两个月时间,几乎所有的种猪全部死亡。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夫妻俩相互鼓励,从头起步,他们一方面引进新的种猪,一方面虚心向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和有养猪经验的老养殖户请教。慢慢地吴桂芳夫妇的养猪场从几十头增加到现在的存栏300多头,每年出栏400多头,走上了多元化增收的致富路。

靠多元增收走上致富路

曹芳

二师二十五团林园队职工胡培荣,是1997年投亲靠友来团的。2000年和妻子谢秋荣承包了25亩地果无,几年下来才挣了5万元。妻子谢秋荣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妇女,多年来一直在业余时间养猪,每年都存栏30多头,而且每年都获利2万元。2003年,团工会出台了3年贴息贷款5万元的好政策。他用团工会的贴息贷款5万元建起了养猪场,2004年又从亲戚朋友处借款6万元,购入后备肉猪50头。当时的猪价格不是很好,但是他硬是挺住熬过来了,当年获利2万元。尝到甜头的他2005年把挣来的钱扩大了养殖规模,现在的后备肉猪的存栏数达500头。

2010年他又响应团场号召,投资12万元建起了2座钢架大棚种植蔬菜。向同行学,现在对常规蔬菜的种植已经初步掌握了技术,3年来,他种植蔬菜的收入达10万元。

转变经济模式促职工多元化增收

谭恩俭

近年来,一师六团为广大职工从事二、三产业搭建了广阔平台,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种植棉花果园的模式,并由此催生了一大批技能型农工,或承包种田,或开店经商,或进厂打工,收入比原来的单纯务农翻倍增长。

该团加大小城镇建设,为职工创业增收拓展了新空间,以迎宾路和人民路为中心的团部商业区商铺已达300余家,成为团场的商品贸易和物流中心。目前,百货、建材、粮油,以及旅店、餐饮等服务业经营规模明显扩大,通讯、医药、装修、中介等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到2012年年底,工商户已有近500户,三产增加值达到4500万元,同比增长120%。到2013年,该团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可占到团场经济总量的30%以上。

上一篇:夫妻在一起是一种责任 下一篇:多元增收展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