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人涉诉现象

时间:2022-09-01 03:26:58

关注老年人涉诉现象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人民法院受理的涉老案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关注老年人的涉诉现象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一、涉老案件的特点

(一)涉老案件有“三高”趋势。一是法院受理涉老案件数量增长。如某基层法院在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受理涉老案件25件、27件、28件、30件。二是案件类型增多。2010年前法院受理的涉老案件中主要是继承、赡养与婚姻纠纷,2011年则增加了财产分割纠纷、医疗合同与医疗侵权纠纷、买卖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因为商品房开发导致人口流动,互不相识的老人居住到一起,在小区公共场所娱乐时产生矛盾不能相互谅解,相互伤人损物引发赔偿诉讼增加。三是涉案金额逐年增高。相比以前的涉老案件,2009年以后涉案金额逐渐增大。在2012年的涉老案件中,诉讼标的趋于多样化,出现了金银首饰、存款、股票、基金、股东权益、著作权等,尤其是继子女偷走老人房产证引发房屋产权诉讼的标的额较大。

(二)涉老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赡养纠纷。2009年至2012年某基层法院共审结赡养纠纷案件49件,占同期受理涉老纠纷案件的45%。2010年以后审结赡养纠纷案件虽然数量下降,但是案件处理难度日益增大,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对生活费、医疗费的需求增加,而其子女经济能力有限,给案件处理增加了难度。

(三)房屋产权纠纷、租赁使用权纠纷案件逐渐缠上老人。随着房价不断上涨,涉老房屋产权纠纷、房屋买卖纠纷、租赁权纠纷逐年增长,且随着城镇化进度加速,涉及房屋拆迁安置款纠纷和房屋确权、继承析产纠纷案件也在增加。

二、涉老案件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老年人用法律维权的意识不足。受“家丑不可外扬”“打官司丢人”“快人土的人还离婚”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提讼对老年人本身而言需要极大的勇气,甚至是一种内心伤害。有的老人提讼后,受到外界阻挠又撤诉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证据意识普遍不强。基于亲属关系,老年人的钱财、物权凭证、身份证件往往交由特定亲属保管,导致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致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有些老年人法律知识欠缺,不懂得取证、举证等现代司法概念,甚至将道德事项寄希望于用法律来处理。导致有的诉讼请求难以得到支持。有些老年人以偏概全,将其长期工作生活形成的思维定式强加给法院,增加法官及时审结案件的难度。

(三)许多老人诉讼能力较低,需要得到司法关怀。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法院会主动对其应交的诉讼费采取缓交、减交、免交等措施。法官有时还会与村委会、居委会和老人所在单位协调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给予老人最大限度的帮助,延伸司法关怀。但有些涉老案件往往是伴随着家庭财产分割、孙子女抚养、老年人再婚、父母子女矛盾、婆媳翁婿矛盾等较为复杂的因素,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有时个案的解决难以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四)老人参加诉讼,牵动多方精力。如80岁的王某诉某图书馆的12册诗集署名权纠纷,因其听力存在部分障碍,需要与78岁的老伴一同出席法庭,子女对其父母的庭审情况也不断打电话询问,法官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也不断对王某进行悉心指导。因此,很多涉老案件需要基层组织领导、当事人亲属等多方参与,形成合力,从情、理、法各个角度来做当事人的工作,这样处理案件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老年人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律纠纷

首先是管理好自己的身份证、房产证等重要证件。随着社会管理日渐规范。公民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办理相关事务,均要出示有效证件。一旦产生纠纷,上述证件必然成为判断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的证据。

其次是不贪图利益,守住自己的“老本”。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各类投资、保健、特效治疗的广告和电话要保持高度警惕,不中骗子的招。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全社会都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老人有了退休金和医疗保险金,在物质生活层面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但精神需求却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很多老人可以过清贫的生活,却不能长期忍受孤独和对子女的思念。现代年轻人越来越追求自由和独立,追求自己的生活空间,老人的精神需求与年轻人的价值观明显相左。因此作为子女,应该经常与父母保持联系,常回家看望,听听长辈的唠叨。社会公共管理机构要努力完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开放老年大学等学习、生活设施,鼓励老年人参加与自己体质相适应的文艺体育活动,继续吸收社会正面信息,释放抑郁、孤寂、焦虑、猜疑等不良情绪,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责编/文邦

上一篇:睡眠做梦是否影响健康等 下一篇:来自《老友》的贺年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