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时间:2022-09-01 10:42:20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摘要】针对我国乡村的社会结构研究,曾有日本学者和美国学者分别提出“村落共同体假设”与“基层市场共同体假设”。这两种说法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我国乡村社会结构的一些现实问题。地域辽阔的特点使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培训与乡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增进乡村基层民主程序的透明化等措施,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乡村基层民主建设 社会结构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的起点在乡村。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不同的风土人情决定了我国各地的情况差异比较大。乡村基层民主与社会结构的建设和完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体现。但是随着改革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为推进乡村基层民主建设与社会结构的完善,必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才能让乡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小树茁壮发展,才能让社会结构等问题不断减少,才能加强我们党执政之基的稳固,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我国乡村社会有明显的分界点,不同地域的交往相对有限

我国宪法第111条明确规定了由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基层民主制度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

了解乡村社会结构,对推进乡村基层民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我国乡村社会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有明显的分界点。因生活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域生活的社会群体,经济、文化、语言、行为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同一地域生活的成员意识、需求重合度较高并有很强的团体认同感,在特定情况下还会有共同的对外行动。

另一方面,同一地域的成员之间行为方式、语言交流、饮食习惯和风土宗教较为相同,在同一地域内相互熟悉,有密切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不同地域的交往相对有限。

同时,因经济把一部分人联系在一起,共同从事某种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生活行为方式和共同的交流语言,这种结构也迅速改变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因此,在乡村基层民主建设中,也应该依据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来做出一定的调整。

我国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不够完善。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乡村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也都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有些乡村基层党员对新知识学习不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基层党员的社会价值观也有了多元化的趋势,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对立场不坚定的乡村党员产生了消极影响。其次,有些乡村党员因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导致流动性强,难以参加党员教育培训课程,与人民群众联系不紧密。最后,在乡村基层党组织队伍中,党员老龄化现象较重,不注重发展年轻新成员,使乡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党员应有的朝气和活力,难以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乡村基层社会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保障制度不够健全。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管理体系的改革,某些乡村基层干部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不够强,基层部门分不清楚自身职能,对自身的工作责任、工作范围和被赋予权力不够清晰明确。还有一些地方,乡村基层民主法规并未落实,有些领导干部依旧专制,不愿民主行事。管理、监督并没有落到实处,乡村基层权利部门相互推诿工作责任,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基层干部拉帮结派侵害乡村群众资产等违法犯罪行为,造成一些严重的社会纠纷和不良社会事态。

乡村基层干部的党性和文化素质需要加强。按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一些经济、教育不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列宁曾经说过:“文盲是处在政治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乡村干部如果文化素质低,就会造成思想观念落后、工作作风不实,在对待工作上就会有“懒惰、等待、推卸、敷衍”等消极思想,没有实干精神,缺乏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这样的工作态度难以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党性意识。面对基层群众,乡村领导干部容易采取“以暴制暴”的做法来解决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在乡村基层民主建设中无法形成良好氛围,乡村基层民主的建设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中村务决策不够公正、透明。依照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在现阶段乡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应该是由村民来决定本村的重大事项。但现实中,往往是由党员来作为乡村的村民代表,或是默认由乡村的村民组长抑或村长来作为代表,对乡村的重大事务进行决策,有的时候甚至是决策之后基层民众才能知晓情况。这种现象偏离了我国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制度的原则,没有反映出村民群众的真正意愿,也没有办法让村民平等参与村务,造成乡村基层群众对乡村基层事务决策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

乡村基层群众的政治素养需要提高。乡村基层群众往往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民主主体的意识。根深蒂固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遗留的影响,使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乡村基层群众惧怕权威、依赖权威,有着严重的臣民思想。他们中大多数人,以年纪大者更甚,只知服从而不知自己拥有民。因此,面对“村务不公开、村干部拥有绝对权威、村民无法行使监督权”的现象,乡村基层群众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正确行使自己的民利。

我国乡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路径选择

首先,要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培训,用不同培训形式,来提高乡村基层党员对新形势的认识。依据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来强化乡村基层党员建设的管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位。注重激发乡村基层党员队伍的活力,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紧密联系广大乡村基层群众。

其次,对宪法和相关法律仅对乡村基层法律法规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进行完善,在现实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和地理条件都不相同,各区域在贯彻执行乡村基层民主建设时,应全力完善基层民主建设的地方法规。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原则性规定下,依据本地区的人口状况、经济文化以及地理条件等各个因素,来制定出适合本区域基层民主建设的地方法规,从而有利于提高乡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落实程度。还应该积极完善乡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明晰乡村基层干部的权利、责任、利益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分清乡村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为乡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

党性高、文化素质强的乡村基层领导干部,是建设乡村基层民主重要的基础性条件,提高乡村基层干部党性和文化素质,是建设乡村基层民主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步。所以,必须要加大对贫困、偏远地区的教育力度。除大力完善基础教育设施,还要针对乡村基层干部进行党性教育,使他们不断强化先锋队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再次,在乡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完善《村委组织法》并加大对其宣传力度,让村民知晓自己的权利并主动维护自己的权利。在针对重大村务的决策中,应该保证各项程序细致透明化,对参与群众的权利、责任、义务以及参与决策的规则都规范化,使基层村务透明化,促进乡村基层民主建设。

最后,积极对乡村基层群众普及民主法制教育,提升乡村基层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教会他们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该怎么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强乡村基层群众依法参与管理的能力,使乡村基层群众主动行使自身权利,自觉履行自身义务,使乡村基层民主建设进程能够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体来说,我国乡村基层民主的建设是取得了巨大进步的,但纵观乡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与社会结构的问题研究,因各地区对政治观念的把握不同、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导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乡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问题才能更加合理地完善乡村基层管理机构,完善相关基层管理机构的职能,从而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层民主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5期。

②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责编/王坤娜 孙(见习) 美编/杨玲玲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下一篇:危化企业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