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二语学习动机策略的探索

时间:2022-09-01 09:55:03

大学英语教学中二语学习动机策略的探索

摘 要:每一个教员在谈论自己理想中的外语学习课堂时,都会有这样一个几近相似的描述,“学员在走进教室时,会带着一种对目标语语言和目标语文化的赞赏,急切从二语学习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习得的东西,以及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作者想要探索的就是可以将以上描述综合归纳为一个已存在于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特定课题,即,“第二语言(外语)学习动机”。为了把教员心中的理想世界变为现实,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对其进行探索。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策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27-02

一、引言

当我们要解释说明语言学习的成败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不自主地提到“动机”的概念,愿意将好的学习成绩归功于浓厚的学习动机,而将成绩不合格归因于没有或很少有学习动机。的确,二语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或策略,它能够决定二语习得的速度快慢和成功与否,不仅如此,它还为开始一段学习提供了冲力,在这之后又成为持续冗长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举个例子,这就好像人们总是喜欢吃冰激凌多过于喜欢吃胡萝卜,但众所周知的是,胡萝卜的营养要比冰激凌的多,在此我们可以把英语学习比作为吃胡萝卜,为达到这样一个长期的目标,我们的动机就会在同一过程中出现两个不同阶段,前期是为达到吸引的短期目标,而后期就需要一个能够持续整个过程的坚固的能够达到长期目标的动机。 在接下来的理论回顾中会再次展开相关细节。 而关于二语习得的理论探索,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就已达到一个高峰,用Gardner和Tremblay(1994)的话来描述,即为“动机复兴期(motivational renaissance)”,同时两人还指出目前这一领域更需要的是“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这是由于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中“怎样激发语言学习者”这一问题一直长期被搁浅,甚至那些可得的分析也缺乏相关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作者以大学一年级新生从两个班中随机挑出的56人为调查对象,做了一次以问卷调查和面谈传统方式为基础的实证调查,内容围绕“是否存在学习动机,以及动机策略使用确定”等相关问题展开,结合现存的理论研究,总结讨论出能够激发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提高自我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五项重要的二语学习动机策略。

二、二语学习动机理论回顾

从大体意义上来讲, 动机研究主要是关于人类思考和行动统一性的问题演说,也就是说,动机通常与人类行为的方向性和量级性有关,或者更详细地可以解释为,一个具体行动的选择,持续,以及所做的相关尝试努力。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们为什么选择做一件事,为维持这项活动他们可以坚持多久,以及他们可以为此付出的努力有多少。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最初是由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Gardner等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先奠定了其基础,而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在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出现了一股改革复兴热,但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改革的是,这次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的改革更倾向于对现存理论的补充而非完全修改或取代。根据Gardner(1985)等人的理论研究,从“动机”目标上可将其用两分法归纳为: “工具面向型动机”(instrumental-oriented motivation)和“综合面向型动机”(integrative oriented motivation)。首先,工具面向型动机是指,语言学习主要联系于第二语言的熟练度所能给予的潜在应用收益,比如能够因此获得更好的工作或更高的薪水等。相对比而言,综合面向型动机更侧重于对目标语群体的正面积极的倾向,与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欲望和意向,以及最终取得其认同。这种类型的动机通常适用于正在或将要身处于目标语环境中的二语学习者,如初到国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等,但目前,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这门世界语的学习目标也逐步提升到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即能够像本土居民一样流畅表达和交流。在二语学习领域,这种对于学习动机的两分法广为传之,但是关于Gardner的理论,研究最深入详尽的并不在此,而在于对综合面向型动机这一广义概念的更进一步的划分。在综合面向型动机之下有这样三个主要的部分,第一个是直属于概念之下的“融合性”(integrativeness),主要是指外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对于目标语团体的态度看法;二是“围绕学习环境或学习情境所持有的态度”(attitudes towards the learning situation),其中包括对于老师和课程的态度;第三个是由动机强度,学习语言的心愿或欲望,对于学习语言的看法所组成的“动机”(motivation)。相对于Gardner的动机模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添加,这是由Clemnet(1980)所介绍的作为动机子系统下的一个概念“语言自信”(linguistic self-confidence),这一概念与主流心理学领域研究中的其所附属的“自我效能”的重要性同步增加。换句话而言,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自信越充分,想要跃跃欲试的学习动机也就随之增强。

在加拿大社会语言学方法掌控二语动机研究领域达二十多年之久后,终于出现了一场认知改革,引起了一系列的动人心弦的新兴的动机理论,虽然这次改革是由心理学引领而非第二语言的研究者,但是它仍旧处于教育心理学板块,对应用语言学这一跨学科领域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这些新兴理论包括,目标理论(goal theories),即人类行动是由目标所激发,为实现目标和完成目标做出决定;包括内因和外因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自我激发和自我规范是人类行为的必需品,内因往往是内心奖励的满足感,由动机引起的行为的大部分是自学意识;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ies)认为动机能够演绎各种任务,它是两个重要因素的结果,即个人对于任务的成功期望和个人所赋予任务的价值,在这一理论下,又衍生出自我效能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等。然而虽然这些理论能够为动机理论提出新的视野,但它们又有相互抵触无法协调的特点,因此并不尽完善。在这里,需要提到的一个关于“动机复兴期”的重要领军性人物-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心理语言学教授Dornyei。Dornyei(2001)将二语学习动机用三维法归之于三个不同的阶段,即选择阶段(choice);执行阶段(exeutive);和动机反馈阶段(motivational retrospection)。Dornyei(2001)认为改革后的动机理论框架较之相对稳定的传统动机理论框架更加具有真实性,自然性的特点。它将时间这种动态因素加入在内,即二语学习动机会随不同的过程阶段发生变化,对动机的动态变化这种特性的认知能够帮助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不同的与之相对应的策略方法使学生的不断变化的动机持续有效地正面影响着整个英语学习过程。Dornyei的这一框架理论可以说涵盖综合了整个改革时期的相关动机理论,对于二语学习动机理论从传统稳定不变的结构两分法到综合了时间动态特点的三维法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性的意义。

三、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二语学习动机的策略方法

正如Good和Brophy(1994)重复比喻到的,“你可以领着一只马儿到取水边,但它不一定会喝水。”,而这个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动机的作用和影响。动机对于语言学习的成败重要性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已经很清楚了。接下来,作者将从实证研究得来的结果联系“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二语学习动机?”这一问题做一分析,希望这些策略方法的探讨能够在我校教学改革研究期间,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带来启示。

(一)在教室中建立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在Gardner(1985)的关于动机理论框架的论述中,其中就有指出“围绕学习环境或学习情境所持有的态度”这一重要动机因素。有经验的老师通常会在一节课进入正式学习内容之前,先跟学生做一情感上的交流联系,有时会以学习内容的主题做一交流式探讨,有时会是针对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相关时事新闻,无论内容选择如何,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此时学习情境的课堂之中。不仅如此,这项动机策略还能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对此项课程的熟悉度。

1、与学生建立师生情

这是一个在老师之间众所周知的普遍原则,在我们还处于学生时代时,或许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当我们从个人情感上喜欢,赞赏某一个老师时,我们自然就会有想要学好这么课以此得到老师肯定的动机。同样,这一策略也是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法的基础要求之一。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调相对比较新。然而,在Dickinson(1995),以及Ushioda(1996)的评论回顾中为此提出了很多的论证材料,认为被增大提高的动机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重要条件,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学习成功与失败都将归功于他们自己的付出,学习结果处于他们的责任范围之内,是可控制的因素。

3、个人化学习过程

这一策略涉及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课程,即大学英语课程的实际个人需要,课程应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通过分析学生需求,使课堂在满足课程目标的同时响应于学生的需要。这一策略同时也被看作是在课堂上提高学生之间联系和团队发展的重要因素。

4、使学生熟悉目标语文化

正如Gardner(1985)在动机框架理论中的对综合面向型动机的强调,为提高学生实际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对目标语文化的认同可以说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二语学习动机的策略方法中占的比重最大。“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发音,每一个语法规则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呈现其他部分都要比那些语言解码的相关部分占的比重大;他们是另一文化的融合(或综合)部分。因此,学生对于特定语言群体的态度看法直接会影响他们对这一文化下的语言的掌握。” (1985:6)这也说明了通过文化传输语言的古老语言教学实践方法的确有它的科学根据,所以为使第二语言学习更具有真实性,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介绍文化背景,使用真实可信的材料,帮助学生提高与目标语居民交流的能力。

四、结论

为了能够遇见教员心目中的理想学员,也为了出色地完成好每一堂大学英语课, 这篇文章的目标旨在,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理论回顾,通过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实践调查,为语言教师拟定一些能够帮助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实际效果的切实可行的动机策略,借此进一步达到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完美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Clemnet, R.(1980)‘Ethnicity, contact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In H.Giles, W.P. Robinson, and P.M. Smith (eds), Languag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147-54.

[2]Gardner, R.C.(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3]Gardner R.C. &Tremblay, P.F. (1994)’On motivation, research agenda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 359-68.

[4]Dornyei,Z.(2001)’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 Harlow: Longman.

[5]Good, T. L. and Brophy, J. E.(1994)Looking in classrooms. 6th edi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6]Dickinson, L.(1995). Autonomy and motiv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System, 23/2, 165-174.

上一篇:浅谈摄影基础课程中如何建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下一篇:泰顺石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