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中国稀有金属资源的“欧佩克”

时间:2022-09-01 09:27:17

培植中国稀有金属资源的“欧佩克”

日前,美国和欧盟就中国政府限制钨、锑、稀土等9种稀有金属原材料出口的措施高调“发难”,声称将共同向WTO对中国提讼。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首次收到的关于中国出口政策方面的投诉,也是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向WTO 中国的首例贸易纠纷案。该案一旦展开,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有可能迅速恶化。

欧美再度联手

从传统的贸易制裁到新型的技术救济,美国与欧盟联手对中国“发难”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所不同的是,这一次金属材料出口案乃是有史以来欧美对中国发起的最大投诉案。

出于减少中国与欧美贸易顺差的良好初衷,中国政府自去年以来先后决定对部分工业原材料,如焦炭、稀土、硅、钨等出口加征出口关税,其中黄磷出口征收70%的关税,对焦炭征收40%,对锰征收15%-20%,对锌征收25%-35%,并实施配额制管理;同时对铝钒土、焦炭、氟石、金刚砂、锌等原材料出口采取数量限制。这一举动引起了欧美的高度警觉,并在日前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贸易磋商的要求。

欧美认为,中国政府对于以上产品征收的关税幅度,高于中国入世协定允许的上限,并且超出了入世承诺的限定范围。这种观点得到了欧美实业界的广泛认同,美国钢铁生产商协会等钢铁界五大组织皆发表声明,支持政府向WTO提出申诉。

分析发现,欧美对中国公开“亮剑”的理由有四――

首先,欧美认为中国对金属材料的出口管制制造了非公平竞争,即通过向境内工业企业低价供应原材料而提供实质上的竞争便利,从而使欧美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其次,随着石油价格迅速上涨,在大宗商品价格未来看涨的前提下,中国试图通过提高金属材料关税,以达到“囤积资源”和“谋求暴利”的目的,而这种做法有违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精神;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黄磷、氟石、镁和等主要金属材料的最大出口国,提高这些产品关税的直接后果,会扰乱国际原材料的正常供应秩序,抬高国际市场价格,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

第四,中国对于金属材料的关税管制,直接损害了欧美国家的利益。在美国看来,中国政府限制出口的行为伤害了美国钢铁、铝和化学品制造商,造成的贸易损失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而欧盟认为,由于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直接损害了欧盟下游产业,甚至完全切断了欧盟产业的关键性投入。欧盟称,2008年,欧盟对这些商品进口额约为45亿欧元,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钢铁、制铝、化工,受影响的行业大约占欧盟工业生产的4%,相关就业岗位约50万个。

中国理直气壮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历数中国此举之不是,一向喜欢颐指气使的欧美可以编织出数不清的理由。但是,作为原材料的拥有国,中国政府对相关资源作出出口管理的抉择,完全属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经济行动,而且具有充分的实践依据。

首先,中国限制金属资源出口,是基于该类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自然特征,以谋求对本国和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虽然目前中国的许多金属资源在世界上储量第一,但由于过量的开采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存续周期正在明显缩短。

据中国国土资源部报告称,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矿产资源里,2000年有45种,但到2020年只能剩下6种。有资料显示,按照目前的开采水平,再过30至50年,中国将从钨矿、锑矿、稀土矿的资源大国变成小国,世界最大稀土矿白云鄂博矿藏将可能在30年内消失,有“世界钨都”之称的江西赣州矿藏也将在20年内开采殆尽。而根据中国有色工业金属协会给出的数据,如按现在水平开采,钼还可采16年,锌可采10年。显然,中国适当限制出口稀有金属,是为了提高现有矿产资源全球优化配置效率。

其次,资源开发的外部性与对环境的破坏性,需要中国放慢相关资源的开发节奏。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阶段,这一过程既受资源匮乏的制约,又受环境的约束。仅以焦碳开采为例,目前中国的焦炭产能超过3亿吨,占全世界60%左右,焦碳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任由蔓延,不仅不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将延缓全球温室减排的进程。

第三,控制金属资源出口量,是中国通过调节资源价值,平衡国际贸易的理性之举。中国的确为金属资源的出口大国,但在国际市场中没有定价权,大量稀有金属被“贱卖”。因此,恢复资源应有的经济价值,让资源的定价权回归到自己手中,中国必须对资源的开采和出口进行调节与控制。

背后客观镜像

欧美自中国加入WTO后已经三次联手向世贸组织中国,因此,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政府面对对手的进攻不必惊慌,而应当沉着冷静地认清贸易纠纷背后的真实原因。

首先,欧美的申诉实质是全球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产物。由于遭受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欧美经济陷入了深度衰退。而伴随着经济形势恶化,其内部保护主义日渐盛行;其次,欧美的申诉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提高而遭列强排斥的反映。资料表明,目前中国的出口占世界第二位,2009年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出口第一。而另一方面,我们的进口也超过德国,成为世界进口第二。显然,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的生猛形象将展现在国际舞台上。而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中国将受到竞争对手的拦截与围堵。

日前欧盟在向中方提出磋商要求的新闻公报中,以新闻背景的形式再次提到,中国是欧盟对外贸易政策最大的单个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中国在进出口问题对欧盟有所“冒犯”,欧盟就会以此为由向中国“发难”。

最后,欧美的申诉,代表着其在全球争夺重要原材料的战略意图。

去年11月份,欧盟委员会了一份新的战略文件,建议欧盟针对一些主要工业国和资源富产国展开战略性的“原材料外交”,在所有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及监管对话中,加入有关原材料供应和可持续管理的内容,同时,新战略还提出,欧盟应锁定第三国扭曲原材料贸易的行为,并利用一切可能手段,包括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迫使对方纠正。

显然,欧盟此次欲将中国推上WTO的被告席,就是贯彻其资源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之尴尬

在全球稀有资源藏量的排行榜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提并论。稀土,中国储量居世界第一;钨,世界第一;铟,世界第一;锗,世界第一……,庞大的储量铸就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镁和镁合金出口国、最大的氟石出口国、最大的黄磷出口国……。然而,资源大国并不等于资源强国。扫描中国稀有金属的市价生态,我们会感到更多的无奈。

稀缺是稀有金属资源的最典型特征,与此相对应的应当是其价格的昂贵,但是,人参卖成了萝卜价却成为了人们对目前中国稀有金属资源价值的形象描述。以稀土为例,中国的储量占全球的90%,出口量为全球的80%以上,这种绝对的市场优势理应造就高价位生态,但从1990年至今,中国稀土出口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全球高科技电子、激光、超导等材料对稀土资源呈几何级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不但没有水涨船高,反而被无情打压。不仅如此,拥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国家,理应获得主导资源价格的话语权,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国际稀有金属的定价权方面依然直不起腰杆。

造成以上被动局面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稀有金属开采与出口管理的无序与混乱。一种资源,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蜂拥开采,获得外贸自的企业在出口中竟相压价,最终将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压至最低。仍以稀土行业为例,《2009年稀土出口企业名单》中共入册20家,而此前,中国稀土出口企业竞高达200多家。

这些出口企业为了各自的眼前之利长期陷入内部之间价格的相互倾轧,结果,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在最近10年中增长了近10倍,但价格却一路走低。为此,加大对稀有金属行业的整合力度,以龙头企业为主培植出每一种战略资源的“欧佩克”、从而增大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已成为大势所趋。

上一篇:车市火爆下的扩张风险 下一篇:中国的问题是老百姓没有钱